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合集
乔永远 兴业银行首席策略师
郭益忻 兴业研究分析师
业务发展,顺应监管,资本短板亟需补齐;
二级资本债,优先股,可转债,特性,效率各异;
创新工具开闸,未来会不会有银行的永续债,是优先发展转股还是减记?
本合集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各种资本补充工具,并对未来的创新工具选择进行展望。
读懂银行资负表系列1 – 二级资本债(20180126)
近期,我们将通过系列专题的方式梳理银行资负表的重要科目,从而对商业银行资负管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篇为开篇,该篇将全面介绍二级资本债:我们从其定义、用途出发,发掘一、二级市场特征,讨论近期监管新规、会计新政对其影响;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在目前严监管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对于资本补充的需求愈发迫切。二级资本债作为固定收益类的资本工具,发行相对便利,是各类型金融机构补充二级资本的有效方式,更是非上市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主流选择。
我们发现二级资本债一、二级市场定价存在显著的价差,发行端市场化程度仍显不足。在新会计准则IFRS9下,二级资本债市值变动可能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中低评级主体而言,提高发行端的市场化程度迫在眉睫。
(作者:郭益忻)
读懂银行资负表系列2 – 优先股(20180207)
本系列开篇我们讨论了二级资本债,本篇我们继续介绍银行所有者权益科目:优先股。优先股属于权益属性偏强的混合型资本工具,这体现在优先股的利润分配条款、强制转股条款和赎回条款等方面。目前境内主板市场发行的优先股条款的一般设定为非强制、非累积、非参与、可强制转换、发行人可赎回、投资者不可回售、表决权可恢复。
发行优先股有助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存量优先股发行价格较高,但相较于普通股,仍有成本优势。自创设该品种以来,各家机构先后在不同市场发行了优先股,有效补充了其他一级资本,以支撑业务发展。从优先股定价来看,其与5年期国债基准利率的差异整体趋于收窄,近期估值较高的银行发行更是受到追捧。
(作者:郭益忻)
读懂银行资负表系列3 – 可转债(20180223)
在本系列前两篇,我们先后讨论了二级资本债和优先股,本篇我们继续介绍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项目:可转债。
可转债属于混合资本工具,商业银行发行可转债的初衷在于通过促使投资者转股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从补充的资本质量来看,转债无疑要高于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未转股之前,银行需要支付的可转债利息也明显低于其他资本工具。但是,转债转股需要与投资者互动和博弈,耗时更为长久(从已有的转股案例来看,一般耗时2-5年)。相应地,机会成本要来的更高。
市场上关注可转债更多地是从投资获利的角度,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如何尽快在与投资者的博弈当中完成转股才是关注的焦点。本篇我们对历史上成功转股的5支转债逐一进行梳理。
(作者:郭益忻)
读懂银行资负表系列4 – 畅想银行永续债(20180228)
永续债属于混合资本工具,巴赛尔协议III推出之后,海外银行发行永续债已有较多实践。而国内银行则尚无先例。目前的监管政策,旨在控杠杆,去通道,引导商业银行回归传统信贷,要求风险收益逐步对等。这一过程本质上是资本消耗逐渐加大的过程。未来对资本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补充频率更快,补充质量更高。
目前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总体尚属乐观,但结构问题凸显:其他一级资本较薄而二级资本偏厚,这样的结构看似稳健,实则脆弱。未雨绸缪,及时创设银行永续债意义非凡。而央行(2018)3号文的出台预示着破冰之日可期。
我们通过监管文件分析了银行永续债应该具有的特征,也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发行仍然面临的调整。在监管统一协调的背景下,过往看起来很难操作落地的事或许会有非同寻常的进展。
(作者:郭益忻)
司库策略谈第36期:有备无患-2018资本补充策略(20180312)
本周我们介绍年度的资本补充策略。总量来看,目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较高,但资本内部结构组成不尽合理。分机构来看,参次不齐,喜忧参半。严监管背景下,资本补充的需求在加大,频率在加快。未雨绸缪,需要早做预案,加快实施。在梳理了二级资本债、优先股、可转债、增资扩股等各类资本补充工具的优劣势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各类机构可行的资本补充策略。
(作者:郭益忻、乔永远)
读懂银行资负表系列5 – 减记还是转股,发行资本债的选择(20180317)
本篇我们继续探讨商业银行资本方面的话题。近期,监管部门接连出台文件,鼓励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通过借镜海外,了解国际市场上资本债发行的现状和特点,为国内商业银行后续资本债发行提供参考。
资本债有两个核心要素:触发条款和损失吸收机制。触发条款,包含客观财务指标条款和监管当局主管判断条款。而客观财务指标又可细分为账面指标和市值指标。损失吸收机制包括两大类:减记和转股。两种形式产生后果迥异:减记牺牲资本债投资者保全股东;转股稀释股东权益但更利好高等级债权人。
国内银行目前在触发条款方面目前是高度一致的。未来的新型资本工具(资本债)在这方面预计也不会有分化。未来资本工具的差异会在损失吸收方式上,即选择减记型还是转股型。
海外的经验表明,规模较大、资产负债表更为健康的银行会更早地发行资本债,这与国内监管机构首先在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资本工具创新是一致的。此外,海外的减记型工具相对于转股型工具更受投资者欢迎。
(作者:郭益忻、乔永远)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