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绿色航运,电动船舶行业发展概览——航运业降碳专题系列一
电动船舶:是以动力电池为动力装置的船舶,其中锂电池性能具备显著优势。近年来随着电动车的普及,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不断下行推动其应用场景扩容,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已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证。2023年,全球共有917艘电动船处于运营状态、167艘处于交付待建状态。若以全球商船数量为测算基础,预计2030年行业市场规模可达432.5亿元。
电动船舶发展进程:欧洲主导、中国加速。DNV的数据显示,欧洲的电动船舶保有量处于领先地位,占69%的份额,其中挪威占比34%,应用场景已由“消费品”向“经济实用”渗透;中国纯电动船舶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快,2023年新增船舶(包括小型艇)数量已经超过200艘,带动船舶用锂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80%以上。
政策推动:国际社会共同推动航运业脱碳,国内多地出台政策支持电动船舶产业。2022年全球航运业的CO2排放量达8.09亿吨,占整体排放比重的2.8%。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 EEXI、CII等政策推动航运业减排,欧盟已将航运企业纳入碳排放征税范围,我国发布了《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推动内河船舶电气化进程,江苏、上海、福建、湖北、浙江等地也提出电动船舶相关的试点建设、产业规划、财政补助等相关政策。
电动船舶技术架构上最大的不同:推进系统的电动化。电动船舶产业链主要包含:上游原材料与零部件、中游船舶制造和下游应用场景,其中上游电池制造、电机、电控与下游充换电服务等是其主要特色。而电动船舶在动力系统的改变,具体由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DC/DC 变流器、配电板、变频器、推进电机和推进器等组成,船舶充、换电配套设施也将因此增加的增加。
业务建议与风险:
1)长江、珠江、闽江、京杭运河等内河流域是电动船舶运营的重要区域,建议关注江苏、上海、湖北、安徽、福建、广东等重点省份电动船舶产业的发展进度;
2)相较于传统船舶,电动船舶初始投资成本高,但运营成本较低,长期或可实现成本回收,金融机构可基于此特点探索为航运企业提供“船电分离”的金融解决方案;
3)关注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电价波动、电池技术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