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所料】降息前景的再评估

2024 年第一季度,我国实际 GDP 同比增速 5.3%,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美联储降息时点预计进一步推迟,甚至存在年内不降息的可能。那么,如何看待我国货币政策的下一步操作?
推动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有必要。一是从偿债压力来看,我国私人非金融部门偿债比率和居民部门按揭偿债比率仍较高;二是从实体企业的回报率情况来看,2022 年以来,工业企业 ROA 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工业企业 ROA 仍处于低位;三是稳定住宅价格预期需要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因而,后续仍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从货币政策的具体安排来看,可能包括:一是降低存款利率,时点或在下半年,并带动 LPR 下调;二是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三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在第三季度落地;四是进一步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
2024 年第一季度,我国实际 GDP 同比增速 5.3%,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美联储降息时点预计进一步推迟,甚至存在年内不降息的可能。
在上述背景之下,如何看待我国货币政策的下一步操作?
从历史上降息触发的条件来看,在宏观政策着力稳增长的时期,或者工业企业利润同比转负的时期,政策利率下调的概率较高。而 2024 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实现了 5.3%的较高增速,3 月城镇调查失业率 5.2%,较上月回落,同时,1-2 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实现了 10.2%的正增长。
不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有必要。4 月 3 日,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指出,“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一是从偿债压力来看,我国私人非金融部门偿债比率和居民部门按揭偿债比率仍较高。根据 BIS 的统计,2023 年 9 月,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偿债比率为 21.6%,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居民部门按揭偿债比率来看,根据我们测算,居民按揭贷款偿债率(偿债支出与收入之比,仅考虑有按揭贷款的居民)自 2015 年末的 21.6%上升至 2020 年 6 月最高值的 33.3%,此后回落至 2023 年 12 月的 26.7%。2023 年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为 63.7%,可见居民同时承担消费与按揭还款支出的压力较大。


二是从工业企业的盈利和回报率情况来看,工业企业 ROA 仍处于低位。2022 年以来,工业企业 ROA 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24 年 1-2 月,在低基数之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达到 10.2%,但工业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仍处于低位,使用滚动 12 月利润计算的 ROA 为 4.75%,较景气高点的 2021 年下降约 1.8 个百分点。从企业贷款利率来看,根据央行披露,2024 年 3 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 3.75%,和上年末持平,反映出如无额外政策支持,企业贷款利率下降的动力不足。

三是从住宅价格来看,当前居民预期房价上涨的比例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人民银行调查问卷显示,2023 年第四季度,预期未来房价上涨的储户比例仅为 12.3%,创下自 2010 年 6 月有数据以来的新低。为了稳定住宅价格预期,需要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历史数据显示,房价同比下跌时期通常也是降息周期。


一是降低存款利率,可能在下半年再次下调存款利率,并带动 LPR 下调。2023 年 12 月,国有大行下调挂牌利率;此后,2024 年 2 月,5 年期 LPR 下调 25bp,反映了存款利率下调对负债成本的影响;在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之后,股份行、区域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2024 年,银行存款利率仍可能继续下调,尤其是长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可能较大,除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之外,也可以考虑适时下调存款利率上限或存款基准利率。从存款利率下调节奏来看,国有大行最快可能在下半年再次下调存款利率。
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相比,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实现结构性降息,可以释放出支持实体经济、防范资金空转的信号,减轻中美金融市场利差的压力。


二是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2022 年 10 月,央行曾将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 15bp,5 年期以下(含 5 年)和 5 年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下调至 2.60%和 3.10%。2022 年 10 月,5 年期 LPR 的水平为 4.30%;2024 年 2 月,5 年期 LPR 下调至 3.95%,相较于 2022 年 10 月已经累计下调 35bp。在房贷利率可以下浮的地区,购房商贷利率正在逐渐接近公积金贷款利率,公积金贷款利率有“补降”的诉求。近期,部分城市调整了公积金贷款年限的相关规定,例如,根据上海证券报 4 月 17 日的报道

三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在第三季度落地。人民银行在 3 月 6 日的发布会提及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空间


四是进一步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银行曾在 3 月 6 日的新闻发布会

注: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