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农商行利率风险的宏观政策应对

近期,央行调研农商行债券投资情况。如何看待政策当局对于农商行债券投资的关注?未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有哪些可能的应对?
农商行加大债券投资的宏观背景,是过去几年,随着银行业加大对普惠小微领域的支持力度、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农商行的贷款收益率和净息差下降,由此,农商行对债券投资业务的收益更为关注。我国政策当局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较为重视,可能基于利率风险的角度,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行为的跟踪监测。
从利率风险的角度,在资产端,部分农商行受限于投资品种,增配长久期资产;在负债端,农商行的存款重定价平均期限较长,在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过程中,重定价速度相对较慢。从上市农商行披露的利率敏感性测试结果来看,农商行普遍在利率上行场景中可能出现综合收益损失,在利率上行 100bp 的场景下,农商行的综合收益损失/核心一级资本的比例分布在 1%至 6%。
从宏观政策的应对来看,可以考虑以下政策:一是货币政策的角度,加快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在继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的同时,考虑适时调整存款利率上限或存款基准利率,引导中小银行降低负债成本;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角度,通过提高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规模或降低相关利率,鼓励中小银行重点加强相关领域信贷投放;三是宏观审慎政策的角度,加强对中小银行的利率风险跟踪监测,引入简化的利率风险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的重定价期限结构和缺口、长期限证券投资占比、OCI 和 AC 科目未实现投资收益或损失/核心一级资本占比等。
近期,央行调研农商行债券投资情况
农商行加大债券投资的宏观背景,是过去几年,随着银行业加大对普惠小微领域的支持力度、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农商行的贷款收益率和净息差下降,由此,农商行对债券投资业务的收益更为重视。在降低普惠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背景之下,农商行的资产收益率和息差下降幅度均较大;同时,从新投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占比来看,随着国有大型银行加大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农商行在相关领域贷款占比也在下降。在上述背景下,农商行一方面提升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另一方面,对于债券投资业务的收益也更为重视。


从资产端来看,由于农商行的债券投资品种以利率债为主、信用债较少,农商行的利率投资策略以久期和杠杆策略为主。不同于大型银行可以通过在地域和资产品种之间分散化配置,提升资产的综合收益,农商行的经营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同时,可以投资的金融资产范围也存在监管限制(例如监管评级三级以下的农商行仅可以投资于风险权重为零以及 AAA 级债券),因而,在农商行净息差收窄较快的背景之下,农商行对提升收益的诉求上升,表现在债券投资上,就是部分银行通过拉长久期和提升杠杆来放大投资收益。

从负债端来看,农商行的长期限定期存款占比较高,在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的过程中,负债重定价速度相对较慢。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存款重定价期限分布,国有大行重定价期限在 1 年以上的存款占比低于 30%,而多家上市农商行重定价期限在 1 年以上的存款占比超过 30%;从估计的加权平均重定价期限来看,国有大行的存款平均重定价期限在 0.7 年至 0.9 年,而多数上市农商行存款平均重定价期限超过 1 年。

从上市农商行披露的利率敏感性测试结果来看,农商行普遍在利率上行场景中可能出现综合收益损失。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 2023 半年报,多数上市农商行在利率上行 100bp 的情景下,综合收益(包括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均为负值,即利率上行会降低其核心一级资本。根据披露,在利率上行 100bp 的场景下,农商行的综合收益损失/核心一级资本的比例分布在 1%至 6%;披露数据的几家国有大行的比例则在 2%至 5%。

对比海外银行业的案例,这种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经营策略的分化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2023 年以来硅谷银行等海外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表明,中小银行拉长资产久期,在利率上行环境下存在潜在的利率风险。2008 年之后,美国资产规模在 1 亿元美元至 100 亿美元中小银行,在各类银行中提升 5 年期以上资产占比的行为最为显著,在本轮美联储加息中资产久期见顶的时点(2022 年 6 月)也迟于大型银行(2021 年 6 月);而资产规模大于 2500 亿美元的大型银行,长期资产占比的提升幅度相对较小。日本银行业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下,2000 年以后,日本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大型银行通过增配海外资产提升总体收益,而中小银行则加强了资产负债久期错配,日本区域银行和信用金库的久期缺口的上升幅度高于大型银行。
我国政策当局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较为重视。2023 年,针对硅谷银行风险事件,我国央行在《2023 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经指出,“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应重视。2008 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和监管,而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关注相对有限。……事实上,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压能力更弱、脆弱性更明显,同样有可能在风险积累和市场恐慌中酿成系统性风险”。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和房地产、地方债务风险并列,作为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


一是货币政策的角度,加快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在继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的同时,适时调整存款利率上限或存款基准利率,引导中小银行降低负债成本。自 2015 年 10 月以来,我国存款基准利率未进行调整,3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保持在 2.75%的水平,明显高于当前 10 年国债收益率的中枢水平;此外,在存款基准利率之上加点计算的存款利率上限,相较于债券市场利率同样偏高。下一步,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的同时,有必要通过降低存款利率上限较基准利率的加点幅度或者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方式,推动银行存款利率下行。

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角度,通过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银行重点加强普惠小微和涉农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降低中小银行服务普惠小微和涉农群体的负债成本。现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中,支农再贷款的主要发放对象为农村金融机构,支小再贷款的主要发放对象为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等,再贴现的支持领域包括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2023 年 6 月,人民银行增加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合计 2000 亿元;截至 2023 年末,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的余额分别为 6,562 亿元、17,000 亿元和 5,920 亿元,较 2023 年 6 月末增长了 3643 亿元。2024 年 1 月 25 日起,人民银行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0.25 个百分点至 1.75%。未来,可以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需求,继续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规模,适当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利率。


三是宏观审慎政策的角度,加强对中小银行的利率风险跟踪,引入简化的利率风险指标。2018 年 5 月,原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季度测算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并且测算的经济价值变动不得超过自身一级资本的 15%,但相关模型仅适用于国有大行、股份行,答记者问指出中小银行仍沿用现行的监管计量框架。考虑到中小银行的业务实际,修订后的银行账簿风险计量模型较为复杂,可以引入相对简化的利率风险跟踪指标。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在 G21《流动性期限缺口统计表》中已经对资产负债的到期结构进行了统计,主要是用于流动性风险的跟踪,区别于利率风险的监测指标;未来可以增加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的相关填报,例如,可以让中小银行按季度定期填报资产负债的重定价期限结构和缺口、长期限证券投资占比、OCI 和 AC 科目未实现投资收益或损失/核心一级资本占比等便于计算的指标;对于有条件的中小银行,可以推广利率敏感性测试(如利率上行或下行 100bp 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测算)。
从常见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来看,主要包括缺口分析(Gap)、久期分析(Duration)、盈利模拟(Earnings Simulation)和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ation)。其中,缺口分析最为简便,但其对利率曲线形状变化风险的考虑比较有限;久期分析可以提供小幅利率变化下,银行头寸经济价值变动的简单估计;盈利模拟则主要着眼于较短期(2 年以内)的利率风险变动,对于银行短期会计损益的影响;经济价值最为全面地模拟了利率场景的变化,计算现金流净现值的变动,但对中小银行而言使用难度较大。目前,上市银行通常会在报表中披露缺口情况和敏感性测试(盈利模拟),最新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标则基于经济价值的测算(相关研究详见《IFRS9 下银行报表波动与管理》


从海外经验来看,FDIC 定期跟踪美国银行业的利率风险相关指标,并在季度报告中披露,例如,统计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证券的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限的贷款和证券占比等。在本轮美联储加息进程中,美国银行业的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证券未实现损失最高达到了银行业总资产的 3%和总资本的 30%左右,银行业报表的潜在利率风险引发了市场的担忧,成为个别中小银行发生挤兑的重要诱因。



注: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