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领先,未来可期——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机遇分析
钠电与锂电产业链部分环节重合,负极环节差异最大。(1)电池:可复用锂电生产工艺;(2)正极:钠离子电池正极包含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普鲁士蓝三种技术路线,其中层状氧化物产业化进展最快,锂电三元材料企业具备生产能力;(3)负极:主要采用硬碳,是与锂电相比差异最大的环节,传统石墨负极企业难以切换至硬碳的生产,或将成为钠电产业化进展最为缓慢的环节;(4)隔膜:可复用锂电隔膜;(5)电解液:较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变化在于采用六氟磷酸钠取代六氟磷酸锂,主流电解液锂盐企业对六氟磷酸钠均有布局;(6)集流体:钠电正极集流体与锂电相同均采用铝箔,负极集流体以铝箔代替锂电铜箔。
钠电与锂电相比成本具有领先优势。性能对比:与锂电相比,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在于倍率性能(快充)、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更好,但能量密度较低、循环性能较差。成本对比:现阶段(2023.11)钠电较锂电尚不具备经济性,经测算其成本约0.63元/Wh,高于磷酸铁锂0.43元/Wh的成本;待产业链成熟后,钠电成本有望降低至0.3-0.4元/Wh,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表现出一定竞争力。综合性能和成本分析,我们认为未来钠电有望在两轮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储能和动力领域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补充而非替代。
预计钠离子电池最早在2025年后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预计2023-2025年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准备阶段,钠离子电池及钠电材料,尤其是与锂电差异最大的硬碳环节的产能需经过2-3年的建设后逐步释放,且由于碳酸锂降价带动当前锂离子电池成本降至0.4元/Wh左右,预计该阶段钠离子电池渗透率较低,主要是小批量出货或用于示范性项目。2025年后钠离子电池初步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电池性能有所提升,能量密度提高至140Wh/kg,循环寿命达2000-5000次;规模化、国产化带动钠电降本至0.4元/Wh以下,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初步具备优势,届时钠离子电池有望得到加速应用。预计2025年钠离子电池需求有望达10GWh,市场规模52亿元;2027年需求达61GWh,市场规模达243亿元。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