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见丨李崇:以科学家精神构建研究“世界观”

2023-12-15
兴业研究

2023 年“兴研说·每月星光”研究员大赛已经落下帷幕,而闪耀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在掌声与欢呼中,众人的目光第一次聚焦到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冠军身上——他就是兴业研究公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李崇。

从核电行业的科研人员到兴业研究公司的行业研究员,李崇身上充满了“矛盾”的魅力:他耐得住科研的寂寞、枯燥和繁琐,常常在埋头深耕时“两三天都说不了一句话”,但也能站上舞台进行激情澎湃的演讲,在面对艰巨研究任务时挺身而出;他对报告的撰写严格到苛刻,对未来有清晰而明确的规划,但同时也积极拥抱人生轨道之外的变化,永葆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在旷野中恣意生长的热血青年李崇,身上流动着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热烈鲜活、勇敢无畏、奋力向前。

李崇:我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材料物理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材料领域充满了憧憬和向往。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21 世纪是生物、材料和计算机的世纪”,材料学也被称为万金油专业。我梦想中的材料学家,能够做出人们可以想象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材料,用双手改变世界。事实上当时的我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入学的第三年,申请到了国家级创新创业基金,开始走进实验室,最初研究的是离子注入技术实现对塑料材料的表面改性,使其实现抗菌功能,比如:我在塑料表面通过离子注入银离子,使得塑料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当时的设想是将这种抗菌塑料应用在电梯按键面板、地铁扶手等公共触摸区域,从而减少病菌的传播。基于当时的研究成果在北大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三篇文章,本科时也被评选为重庆市三好学生。2014 年,我被保送推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直博生,学习的仍然是材料学,具体研究方向为 ZrB2 基的超高温陶瓷涂层,期待该涂层的应用能够对高超音速飞行器起到良好的热防护效果,从而实现高超音速飞行器在近空间领域能达到 5 马赫以上的巡航状态。基于博士期间的工作,陆续发表了 5 篇 SCI 文章,申请了 3 个专利,其中一些成果发表到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类的顶级刊物《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与《Corrosion Science》等。此外,研究生期间被选为了中科院沪区党代表,最后在毕业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主校区位于北京,所以我的学籍挂在北京)。

李崇:这段经历听起来似乎很光鲜亮丽,但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那份挣扎和不易,是经历过无数次的“从放弃到坚持”才能在最后实现真正的“通关”。本科期间,我们大部分时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汲取前人的发现与经验;进入博士阶段,则是尽可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去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寻找空白,即要多方面收集各种资料,用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去了解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发展进程,努力发现其中某个领域存在的科学空白,然后尝试去填补。很显然,这个过程中 99%的时间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于是,每天我都在不断地质问自己:这个方法到底对不对?明天是不是还要用这种方法继续做下去?……没有人能告诉我答案,我只能通过不停地学习与实践去拓展自己研究视野的边界。面对新材料、新方法、新软件,要学习与之相关的全部知识,只有都学会了,才能继续把研究做下去;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再去尝试另一种方法。在这样异常“艰苦”、单调的循环往复中,我学会了“追问”、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与压力“和解”。

李崇:分行与研究员就像“出卷人”和“答卷人”的关系,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一直以问题为导向指引报告的方向。首先我们要抓住“出卷人”的心中诉求,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想了解哪些内容?例如在“兴研说·每月星光”内蒙古站,我首先对前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寻找到可以为分行和一线提供信息增量的“空白”,再与分行同事深入交流、反复征询意见,最终明确了一线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大家想要了解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想知道光伏企业下一步会如何发展,是不是继续走降低成本的路径?明确问题之后,我们要做好“答卷人”,答卷不仅要写得好,还要回答得响亮。我会针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详尽的调研,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暗藏的逻辑,通过推导和演绎对后续结果进行预测,从而为当地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提供详实的研究内容。除此之外,我还会不断地练习讲稿、完善 PPT,最后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其实,不止是“兴研说·每月星光”比赛,日常研究工作也是如此,我们要与分行、一线的“出题人”加强沟通和协作,以智慧研究书写真正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的优秀案卷。

在演讲方面,就我个人而言提升演讲能力并没有捷径,如果必须要选那就是充足的准备与反复练习。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主持过校内大大小小的晚会,比如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等,在一次次实战中克服当众演讲的恐惧、积累了经验。其次是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足够自信,如果演讲者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讲的内容,那么观众也不可能沉浸其中。这种自信来自于对演讲内容的反复打磨,知道自己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以“兴研说·每月星光”活动为例,我进行了大量准备,除了整理公开资料、阅读大量文献之外,我还会跟随分行走访很多企业,深入一线了解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获取真实可靠的一手数据。在准备过程中,我会积极寻求领导的建议,并经常和团队同事们交流,收集反馈、查漏补缺,争取最大限度输出自己的所知所学,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李崇:我在核电行业的工作内容和福岛核事故有着密切的联系。先跟大家讲讲核电站工作的原理:核电站的燃料为二氧化铀陶瓷芯块,其被封装在锆合金包壳管内,防止核燃料和放射性废物外溢。这些锆合金包壳管被置入反应堆中,通过裂变反应释放强大的热量,与此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包壳管和冷却水直接接触,通过冷却水将热量带出来,然后用这些热量进行发电。2011 年,福岛发生大地震,海水倒灌进核电站导致发电设备和备用机组停机,水泵失去电力支持,无法向反应堆内持续注入循环冷却水,反应堆不断升温,锆合金虽然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但在 1000℃ 以上金属锆会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氢气不断积聚,最终导致氢气发生爆炸,造成日本福岛核事故。

这类事故的专业名称叫 Loss-Of-Coolant Accident(LOCA,冷却剂流失事故),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业内都认为这只是预想中的可能事故,并不会真正发生。当事故从想象变为现实,人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就多了起来。我当时的工作内容就是研究如何预防这类事故发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研发出一种涂敷在锆合金包壳管表面的涂层,在事故状态下,使包壳管和水蒸气直接隔绝,阻止锆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最大程度地降低氢气爆炸的可能性,避免灾难的发生。在离开前司时,我已经将这个项目推进到了中试(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阶段。这段工作经历让我非常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我们国家有大量的核电站,而我设计的涂层材料如果可以实现应用,将大大增强核电站的安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社会作贡献,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李崇:上一段工作经历将我训练成了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这是最大的收获。我当时主要有两项工作,除了之前提到的研究最新的材料,还有一项就是给核电相关厂商写工艺流程与操作手册。手册会下发给核电厂商一线员工,成为他们的操作行为规范,如果因为手册本身的问题而导致操作失误,则可能危及核电站安全。因此,手册中无论是文字、标点,还是格式、排版,都不能有任何错误。2021 年,我获得了“质量之星”荣誉表彰,评选要求包括:一年参与编辑 A4 版面的报告页数大于 1200 页,出现的技术问题少于 5 个等要求。当时,全司一共有 3000 多人,最终仅有 24 名员工获得这项荣誉,我是其中之一。这段工作经历培养的好习惯我一直都在坚持,直到今天在兴业研究公司写报告,我也会非常小心谨慎、反复检查,努力做到完美。

李崇:我现在主要看两个方向,一是光伏产业,二是我国的电力市场。以前电力市场不太受大家关注是因为国家前期对新能源电量实施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电价基本固定,所以金融机构在做电站资产业务时不需要考虑太多电价问题,新能源电站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其收益也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但随着新能源电站数量逐渐增多,依靠政策补贴推动新能源发展逐渐乏力。在 2021 年 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 2021 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833 号),新能源电站开始平价上网,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新能源电站进入市场进行自主交易。后续,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开放,电价波动性逐渐增强,不同电站自身的交易电价也变得有高有低,这时金融机构在做电站业务时就需考虑更多电价所引发的问题,比如业务当地的电价政策怎么解读?制约电价变动的因素有哪些?这个电站未来的交易电价趋势是什么?等等。因此,电力市场也变成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领域。如果金融机构收购了一个发电量虽然很高的电站资产,但它卖的电价却非常低,那后续的回报也会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当地电力市场的交易情况如何,运营机制、交易方式、出清策略是什么样子,以此来系统地把握一个新能源电站资产的优劣,从而为集团的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

电力市场研究已然变得非常重要,但市场上却缺乏关于电力市场的公开数据,再加之我们团队前期在电力市场领域积淀不多,虽然我们的研究覆盖了能源市场的方方面面,但鲜少有人专门关注电价问题。因此,我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研究任务。在接手这个任务之前,我对电力市场知之甚少,于是便拿出了博士期间练就的自学本领,想尽各种办法补全这方面知识。为了能够快速入门,我在网站上系统学习了关于电站交易的大学本科课程;为了能获取一手数据,我报名参加电站组织的各种培训;为了能获得更专业的建议,我向各地电力交易专家咨询相关问题。到了今天,我们公司对于电力市场的研究趋于完善、日渐深入,已经有了很多不错的研究成果。

李崇:来到研究公司感觉非常好。兴业研究公司是兴业银行集团的成员机构,集团规模大、业务范围广,这给了研究员丰富的资料信息、更多的研究机会和广阔的探索空间。在兴业研究公司做研究可以很好地结合我自身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历,让我的所学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于行业研究部门有很多来自实业的同事,因此在如何将来自一线的工程师培养成专业的研究员这个方面,公司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培养体系。在公司,我接受了大量的行业研究系统培训,这些培训涵盖了从知识到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方面面,让我的行业研究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提升。除此之外,公司也对我这种零基础的“新手”非常包容,并没有要求我一到岗位就有快速的输出,愿意给我一段相对宽裕的适应期,陪伴我成长。

以前在核电行业是以科学家的角度在做研究,研究新材料、获得新发现、做出新突破,不断发展最前沿的尖端科技,让核电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兴业研究公司做的研究是指对行业的研究,从科技端转变到行业端,我需要站在行业的角度去看哪一种能源是最具有前景的,金融机构有哪些方法和机会去助力它们,从而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可以说,现在的研究维度不同、站位更高,以前只是看一个点,现在是看一个面,甚至一个体,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整个行业的发展。

李崇:我将自己的工作方法总结为四个环节:精心选题,深度调研,建立框架,持续跟踪。首先,以服务总行和分行为核心,梳理对行业有关键影响力的课题,从选题端发挥对后续研究的引领作用;第二,通过广泛的学习与调研,积累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第三,不断完善逻辑框架与分析框架,依据框架对行业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和推演;最后,持续跟踪相关标的的发展,增强对整个行业的敏感度,为后续提升服务质效打好基础,形成良性的正反馈。

李崇:我的规划和目标是建立起自己的行业研究框架,形成系统的行业研究世界观。建立框架的前提是对整个行业有很详细的认知,但我现在还只是在研究一个细分的子行业。因此我的规划是,以子行业为“点”,串点成线,将视角切入到整个行业的变化之中,获取更详实的行业全景图,最后建立起更系统的框架。例如,作为一名研究光伏行业和电力市场的研究员,不能只局限于这两个“点”,而是应该对整个能源行业,包括风电、火电、储能等都有更深刻的认知,密切关注它们的上下游变化和相关行业变化,建立起整个能源的视角和框架。当这种视角和框架建立起来后,我们在面对政策变化、新兴技术产生时才会更有底气,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不断提升研究质效。

李崇:我认为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是前途无限的。回望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每当我们向更高生活质量层级跃迁时,对能量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帮助我们减轻负担、轻松前行。比如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人类用牛的能量辅助农业生产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蒸汽时代,人类运用煤炭的能量代替人类行走,驱动机械工作。如今,人类已经不满足于用能量替代体力劳动,不断追求用机器代替人脑的思考,减少亲自收集信息和判断抉择的脑力劳动。在未来,要维护机器越来越多的思考,必然需要越来越大的能量。那么,谁来提供这些能量?单独依靠传统能源显然无法胜任。一方面,传统能源在燃烧时会形成大量碳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传统能源的资源有限,无法可持续发展。因此,时代的重任便落在了新能源身上。

如今的新能源制造产业确实有一点过剩,但这只是短期的。从长远来看,在人类能源变革的大背景下,人类对于能量的需求将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态势,未来对新能源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我认为新能源前途无限。

李崇:我比较喜欢读书,特别是人物传记和历史小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去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读读别人的经历,看看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体会不同的人生际遇,体验不同人的悲欢离合,有时候也可以启迪自己的人生。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无法身临现场,但可以通过文字跨越时空的距离,看看历史人物留下的人生轨迹。

在中国历史小说中,有两本书我特别喜欢,一本是唐浩明的《曾国藩》,另一本是熊召政的《张居正》,这两本书可以对比着看。曾国藩一直自称为“愚人”,他在 21 岁的时候还在参加秀才考试,之前考过的 6 次均以失败告终,他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人生道路上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一路走来,还是达成了了不起的人生成就。而张居正则被世人称为“神童”,16 岁中了举人,23 岁成为进士。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人生历程有多大差异?他们都是如何面对挑战的?这些读起来都十分有趣。

国外的历史小说我比较喜欢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记录了十几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但都不是以人们熟知的历史名人的角度记录的,而是把笔墨留给了历史中的配角。在回顾历史时,我们总是会忽略小角色的关键作用,历史的结局恰恰有可能因小角色而改变。

对于我们而言,可能大部分人这辈子都是普通人,甚至都谈不上是历史的小角色、时代的配角,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普通人就忽略了自己的价值,至少,我们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是主角。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说不定哪一天在机缘巧合之下,我们就成为时代的主角了呢!

相关阅读
第一期:远山见 | 郭嘉沂:找到主导的力量
第二期:远山见 | 郭于玮:过一种宏观的生活
第三期:远山见 | 陈姝婷: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第四期:远山见 | 郑仁福:以务实行研助力“商行+投行”战略
第五期:远山见 | 梁博:研究没有“顿悟时刻”
第六期:远山见 | 付晓芸: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