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研究】离岸人民币债券类型进一步丰富——香港金融市场月报2023年第四期
债市:美债收益率攀升、地产板块违约事件抑制中资美元债发行及二级市场表现。10月新加坡企业首度发行明珠债,存量离岸人民币企业债中,中东及东盟发行主体占比近10%。
股市:港股IPO市场迎来年内第二大IPO,近期新股市场认购情绪回暖。10月恒指延续低位波动,港股资金面后续有望边际转好、政策呵护下有望酝酿反弹行情。
外汇:10月美元指数高位震荡,仍抑制离岸人民币及港汇走势;而随着香港资本市场气氛边际回暖、内地财政政策利好经济复苏,HKD及CNH均有望积累转强动能。
香港全年经济增速预计不足4%。香港第三季度GDP初值同比增长4.1%、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季环比上升0.1%;若要达到特区政府此前预计的4%增长区间下限,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须达7%以上;在外部货品需求反复、高利率维持背景下预计较难实现。短期看,2024年第一季度前,服务输出及私人消费预计仍将是本地经济的主要增长动能。中长期,结合特区政府《2023年施政报告》政策方向,本地经济的增长动力预计将向金融服务和创新科技逐步转变;未来10年香港特区推动建设北部都会区、加强大湾区融合等预计将带来运输基建投资增长动能。
楼价持续下调背景下、第三季度负资产住宅按揭宗数再度攀升。截至9月末,香港住宅售价指数已抹去年初以来升幅、累计下跌0.78%;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香港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


1.1.1 一级市场
10月中资美元债发行环比下跌、地产债暂无新发。月内美债利率大幅上行、中美利差倒挂加深,美元债发行意愿整体偏弱。10月中资美元债发行总规模33.6亿美元,环比跌近50%、同比扩大39.3%。分行业看,部分房企信用风险事件再度发酵,地产债月内录得零发行;金融债发行规模环比下跌46.9%、同比在低基数下仍增长100%;城投债月内无新发
10月地产债违约规模增加、未来3个月整体到期压力有所减轻。月内中资美元债到期偿还规模为166.8亿美元,同比、环比分别增长85.30%、12.11%;其中,地产美元债到期规模60.4亿美元,未偿规模约41亿美元、创2022年10月以来最高。未来3个月预计将有约290亿美元债到期(不考虑提前偿还),其中2024年1月地产美元债面临46.1亿美元到期压力。

1.1.2 二级市场
10月中资美元债二级市场延续走跌。近期包括广州、上海和深圳在内的一、二线城市楼市政策继续优化,9月内地商品房销售面积跌幅有所收窄,均提振市场情绪;但月内美债利率再度攀升及房企信用风险事件发酵、仍然拖累中资美元债二级市场走势。10月下旬,美债利率高位小幅回落、市场风险偏好小幅回暖;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叠加万亿人民币特别国债发行提振市场对经济修复的信心,中资美元债二级市场跌幅有所收窄。月末中资美元债整体回报指数收跌0.5%、较前月小幅收窄,投资级指数月内累跌0.3%、高收益指数累跌约2%。分行业来看,地产债回报指数跌幅由9月的1.3%扩大至10月的8.3%、年内仍跌36.4%;金融债月内收跌0.6%;城投债回报指数整体企稳,月末收涨0.4%。
消息面,月初,碧桂园未能按时支付一笔2025年到期、票面利率为6.15%的美元债的利息款项,构成美元债违约事件,涉及金额约1540万美元。中骏集团公告,由于无法依据2021年3月22日签订的银团贷款协议支付已到期本息共6100万美元,因此4笔约18亿美元的境外优先票据暂停交易。10月底,恒大公告称香港高等法院于2023年10月30日将相关债权人的清盘呈请聆讯进一步延期至2023年12月4日,为2022年8月31日以来的第五次延期。月内金地集团董事长因个人健康原因宣布辞职、引发该公司股债双杀。另外,11月初,外媒报道中国平安获将收购碧桂园的消息一度带动地产板块股债价格,而随后中国平安否认相关消息。政策面,当前内地楼市需求回暖尚不稳固,房企资金面仍需政策呵护,近期内地四部委联合召集数家房企座谈、了解行业资金状况和企业融资需求,市场期待未来能将在资金纾困、优化融资结构等方面给予房企支持。


10月离岸人民币债券


截至10月底,整体离岸人民币债券流通规模共计9963.2亿元,其中政府债与企业债比例约为4 : 6;按期限看,3-5年期流通规模较为集中。政府债中,按涉险国家和地区来看,内地发行人占比超过60%,其次为超主权机构,包括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按债券类型及期限来看,央行(存量债券均为人民银行发行)期限集中在一年以下,主权债期限集中在5年以下。企业债中,按行业及期限来看,以城投结构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未偿额占比约12%、行业类型以金融债居多,5年期以下债券占比超过75%。按涉险国家和地区来看,内资企业占比超过40%,其次为美国及香港企业,而中东及东盟企业占比亦接近10%。按评级来看,无评级离岸人民币企业债占当前存量的87%,其余为投资级债券。




9月债券“北向通”交易量高位回落,境外机构小幅增持银行间市场债券。从流量看,月内境外机构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65万亿人民币、日均交易量约为627亿元,环比分别回落24.2%、12.4%。9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8979亿、日均成交量449亿元,自8月高位回落。按类型看,9月投资者风险偏好小幅波动,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交易量最大,分别占月交易量的36%和49%、较前月变动不大。从存量看,外资9月转为增持,截至9月末境外机构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19万亿元,环比扩大0.6%,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比重维持在2.4%。债券北向通托管量5697.9亿元、占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17.8%,环比基本持平。
债券“北向通”参与机构延续扩充,截至9月末,共有1110(环比+0,下同)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539(-2)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13家(+2)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42家(+0)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债券“南向通”托管余额环比减少。根据上清所的披露数据,截至9月末,通过互联互通模式托管“南向通”债券数量为633只,较8月减少3只,托管余额为3619.6亿人民币、环比减少7.3%,连续3个月下降并回落至年初水平附近。为今年2月以来最低,占上清所托管债券总余额的比重为1.08%,较8月1.17%减少约0.09个百分点。


2.1.1 一级市场
10月港股一级市场发行环比回暖。10月港交所共5只新股上市、募资净额共计60.5亿港元、为年内最高,同比仍跌44.1%;10月上市企业覆盖运输、多元金融、零售等行业,其中极兔速递集资净额35.7亿港元,成为年内第二大新股。11月以来,港股新股市场认购气氛进一步回暖,共7只新股陆续招股或上市,其中药明合联首发募资金额36.8亿港元、市场统计显示该股已录得超过90亿港元认购。截至11月上旬,港交所处理中的主板、GEM板块上市申请有约99只,新股储备相对充足、即将于11月22日推出的港交所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平台有望推动招股流程进一步提速提效。

2.1.2 二级市场
港股承压延续走弱、一度跌破17000点关口。尽管10月一系列数据显示内地基本面延续向好、国庆假期后一度带动港股走升及成交回暖,但美国经济表现继续强化利率“更高更久”的预期、美债收益率再次攀升,叠加美国加大对华芯片制裁、巴以地缘局势持续焦灼等负面因素拖累,月内港股由升转跌、一度低见16991.53。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月度分别收跌3.91%、4.12%、4.7%。板块方面,10月仅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月度+5.2%,下同)录得升幅,地产建筑业(-7.6%)、能源业(-7.4%)及非必需性消费(-6.7%)领跌。10月美债收益率再度攀升,国庆假期港股缺乏南向资金支持、流动性不足问题依然突出;月内港股主板日均成交为787.2亿港元,续创2019年12月以来最低。

10月南向资金延续净流入。月内受国庆假期交易暂停影响,沪深港通南向资金净买入共计231.5亿港元、环比收缩57.5%;相比之下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自8月以来整体延续收缩。港股估值已接近历史低位。月内风险偏好整体低迷、继续挤压新兴市场估值,10月底恒指市滚动盈率(TTM)收报8.51、位于10年历史4.7%分位;港股通AH股溢价指数10月底报146.53、位于10年历史85.8%分位。
往后看,一方面,10月末中央汇金买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并表示将继续增持,有望提振南向资金多头情绪。11月美联储如预期暂停加息,外围市场预计加息周期临近完结、对12月再次加息的预期较低,美债收益率由单边上行转为高位波动,有望逐步释放港股估值压力;但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仍具韧性、美国汽车行业罢工后的薪资上涨或增强通胀粘性等因素,均为海外资金面带来不确定性,扰动资金回流港股。
当前港股估值仍具性价比、盈利预期维持上升势头,季节性因素及利好政策呵护下有望提振多头情绪、有助于港股积累岁末年初反弹动能;但市场避险情绪趋势性逆转仍需一定时间,短期内关注经济数据、地缘局势的不确定性扰动。


3.1.1 港元利率
10月港元流动性压力随季节性因素消退而缓和。10月随着香港特区政府绿债结束认购、银行业第三季度结算完成,港元短期拆息整体回落。隔夜HIBOR低见3.42%的30天新低,月末收报4.53%、月度累跌115bp;与按揭利率挂钩的1个月HIBOR月末收报4.90%、月度累降49.2bp;3个月HIBOR收报5.24%、月度累降3bp。1个月美元LIBOR-HIBOR利差随HIBOR回落再度走扩49bp至52.9bp。而随着年末临近,本地银行陆续调升港元短期定存利率

3.1.2 港汇走势
美元高位波动下港汇小幅走弱。10月,在美国经济数据维持韧性、美联储整体维持偏鹰态度以及地缘局势扰动下,美元指数呈现高位震荡;美港利差小幅走扩,但对港汇的压力有所减弱;香港本地出口、楼价及第三季度GDP表现显示经济修复尚不稳固,港汇月度小幅走贬0.1%。但10月末以来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出巩固经济复苏动能、优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一系列措施,叠加内地持续释放政策利好,提振市场信心,近两周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新股市场气氛回暖均带动港元资金需求,港汇有望进一步积蓄走强动能。

3.2.1 离岸人民币存款
9月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环比小幅回落。截至9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为9525.6亿元(人民币,本节下同),同比增长11.1%、环比自高位小幅回落1%。9月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汇款总额约10025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变动+13.1%、-10.6%。10月离岸人民币交易维持活跃。10月人民币RTGS系统

3.2.2 离岸人民币汇率
即期市场:美元高位波动背景下,10月离岸人民币汇率承压走弱。一方面,数据表明美国经济维持韧性;叠加地缘局势以及美联储11月利率决策公布前市场预期的扰动,美元指数高位震荡、收于106上方。另一方面,内地经济数据显示基本面向好势头不变,财政增发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均提振人民币回稳信心;但内地及香港本地经济复苏斜率仍偏温和,整体离岸市场美元买盘仍有支撑。USDCNH月尾收报7.3418,月度走贬约0.75%(在岸人民币月度走贬0.27%),在岸-离岸汇差再度倒挂,10月底报-247bp(9月底阶段性回正报97bp)。10月短期美元兑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USDCNY NDF)汇率波动走升、反映人民币企稳回升预期,而1年期远期汇价小幅走弱。月内,1个月、3个月、1年期人民币NDF分别围绕7.20、7.23、7.14的中枢波动,相较于9月中枢水平,隐含的人民币汇率分别较前月变动+0.19%、+0.04%、-0.38%。
衍生品市场:价格方面,10月长端美债收益率再度攀升、中美利差倒挂加深,美元兑在岸人民币掉期点月内整体走跌,掉期曲线进一步陡峭。而近期人行及财政部在港加大离岸人民币票据和国债发行力度、利好政策提振下市场对经济回暖的预期,离岸人民币1年期掉期点数延续走升、掉期曲线趋缓。月内,1年期USDCNY掉期点数围绕-2680.7pips的中枢波动,较9月下跌65.2pips;1年期USDCNH掉期点数围绕-1655.7pips的中枢波动,较9月大幅走升70.9pips。成交方面,10月,港交所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期货标准合约成交量为135.5万张、环比增加27.1%;月底未平仓合约2.97万张,环比增加28.4%。月内,港交所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期权合约成交118张、环比减少41,月底未平仓合约617张、环比减少1.8%,其中买入期权(call)未平仓量环比减少4.1%,卖出期权(put)未平仓量环比增加4.8%,反映市场对人民币汇率企稳的预期小幅转强。
后续,内地继续推动利好财政政策落地,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均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压力;而市场观望内地基本面回暖持续性、美元指数仍受美联储鹰派表态及地缘局势影响,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料延续双边波动。


3.2.3 离岸人民币利率
10月离岸人民币资金面整体平稳宽松,而在10月25日财政部在港正式发行离岸人民币国债之前,CNH HIBOR整体回升。1周、1个月和1年期CNH HIBOR月末分别收于2.18%、3.03%、3.54%,较9月末分别走低265bp、170b、22bp。受内地增发特别国债及专项债发行等因素影响,境内SHIBOR月内延续走升,离-在岸利差明显收窄;1周、1个月和1年期CNH HIBOR-SHIBOR月末分别收于0.22%、0.76%和1.01%,较9月末分别收窄约242bp、169bp、30bp。
月内港元及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压力均有缓解,但月内后半段港元需求带动HIBOR回升,CNH HIBOR-HKD HIBOR整体维持倒挂区间,短端利差波动较大、隔夜相关利差月中时点性回正。10月末,隔夜、1个月、3个月相关利差分别收报-3.59%、-1.87%、-1.86%,较上月末分别变动+108bp、-121bp、-90bp。

注: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