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复苏,长期景气——进口冻品行业专题报告
中国冻品正关进口约4000亿元规模。据海关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冷冻食品总金额约为4000亿元,其中肉类进口金额达212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水产品进口总额为132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6%。
进口冻品行业发展受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增长、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完善、相关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驱动。随着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和饮食结构优化,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和牛肉受到消费者更多青睐,消费量快速增长,2023年以来需求迅速恢复增长。
目前进口冻品行业有两种主要的商业模式:一是直接贸易模式,例如上海水产集团、北京水产集团等资金雄厚的央国企,或拥有供应商资源和充足资金的部分民企会经营进口水产品直营贸易业务,与海外供应商进行直接买卖;二是代理贸易模式,贸易商通过央国企或代理采购公司嫁接海外供应商,典型的国企资金方有中农批、首农等。其中代理贸易模式是冻品业务的主流形式。
在具体代理贸易运作模式上,央国企主要提供代理采购、供应链资金等服务,连接货代企业、冷库物流、贸易商几个主体,货代企业提供进口清关服务,冷库提供储存和监管。贸易商主要赚取进口冻肉的行情价差,盈利波动性大。对于贸易商的供应链金融,行业普遍采取30%保证金的控货模式,账期在90-120天。
进口冻品产业链上,上游肉类、水产品供应商由于准入门槛较高,加之产能比较集中,通常以JBS等大型企业作为价格风向标;中游货代企业的竞争逐渐从价格、关系转向服务和效率,越来越多传统货代企业选择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整合供应链资源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进口贸易商最早依赖信息差赚钱,但随着正关化、海关流程简化、市场信息逐渐透明,加之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入局,行业开始变的拥挤,其利润空间也被挤压,盈利难度提升,目前进口商的平均毛利率只有约2%-3%,需要依靠体量和行情盈利。
银企合作方式上,对于头部货代、进口商等核心企业,我们认为可以有企业授信、项目融资、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对于海量贸易商,建议参与头部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做普惠金融等服务。
进口冻品贸易除了外贸常见的信用和履约风险、产品质量风险、短损风险、延期交货风险等,还有政策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需要关注进口政策波动,以及账期设置。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