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旺,群雄逐鹿——预制菜行业专题报告(上)
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的升级产品。预制菜是以农产品、畜禽、水产品等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菜。根据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预制菜可分为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大类别。
预制菜B端兴起于餐饮连锁化和外卖快速增长,C端需求在疫情期间被催化点燃。20世纪60年代起,预制菜实现商业化经营,并逐步在日本、加拿大及欧洲部分地区快速发展。2000年前后,我国预制菜企业逐渐在华东地区陆续出现,2010年-2020年间,餐饮连锁化和外卖的兴起,带动了预制菜在ToB领域的两次兴起,2020年疫情后,居家隔离改变了消费习惯,C端的需求得以催化,2022年春节“就地过年”迎来了行业C端的需求爆点。
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4196亿元左右。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9-2022年并保持20%左右的年同比增速,2022年我国广义/狭义预制菜规模分别约4196/2196亿元,狭义预制菜中B端占比约80%,C端占比约20%。预计未来5年广义预制菜规模年均复合增长19.6%,到2027年,规模突破1万亿,其中狭义预制菜达到8276亿元,未来5年复合增长25.1%。
预制菜获得政策大力支持。预制菜作为扩大内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2月,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分别从财税、投资引导到冷链建设、消费补贴和产业园建设等方面扶持预制菜产业建设。202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共计发布80条政策,大力推动产业发展。
预制菜供给端的驱动来自于设备智能化和冷链发展。预制菜要实现口味、健康、价格三者兼得,离不开装备智能化。随着生产、加工、包装、制冷、烹饪设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预制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进消费者体验。冷链是预制菜保鲜的核心,冷链物流2021年至2025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2.5%,冷链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吸引更多优质供给进入赛道。
预制菜需求端的驱动,来自于B端餐饮食材标准化,以及C端人口结构变迁等。当前国内C端预制菜消费场景包括一人食、家庭、夜宵和露营等,目前主要适用于25-45岁年龄段,需求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的一二线城市。参考日本经验,双职工家庭数量提升、家庭小型化、老龄化趋势持续驱动家庭端冷冻食品需求保持增长。
行业趋势:趋势一:行业龙头及品类独角兽将崛起;趋势二:C端市场逐渐加速,与B端市场协同发展;趋势三:预制菜产业集群将不断涌现;趋势四:行业产品创新推动品牌竞争。
业务机会:预制菜发展如火如荼,相关的银行合作机会在于优质初创企业的股权投资机会、头部企业的产能扩建项目贷款、并购贷款等。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