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上海车展于近日举行。本次车展热度空前,媒体日共计举办151场新闻发布会,创历届新高。上海车展不仅是厂商向消费者营销产品的展会,更是厂商发布战略、技术、新品的重要窗口。本次车展体现了以下产业趋势:
电动化趋势加速。 本次车展150余款首发新车中,约2/3为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各厂商拳头新品均为新能源车型。长城发力插电混动,吉利奇瑞纯电与插混并举,上汽广汽发布纯电中高端车型。合资品牌,德系电动化转型较快,发布纯电新品多于日系和美系。
自主品牌崛起。 整体上自主品牌人气高于合资品牌,原因:(1)自主品牌新品数量高于合资品牌,首发车型中自主品牌占比约七成。(2)自主品牌纷纷推出中高端产品,比如比亚迪“百万元”级仰望U8人气高于同馆保时捷、宾利等;(3)自主品牌新技术亮点十足,比如比亚迪“云辇”底盘技术、华为ADS2.0智能驾驶、长城Hi4智能电四驱等。
合资品牌更重视中国市场。 海外车企高管出席本次车展,不但参观自主品牌的产品,更纷纷表示将升级中国市场战略,从“走进中国”逐渐变成“立足中国”或是“从中国出发”。比如丰田与本田将在明年推出由中国研发团队开发的全新纯电车型。
电动智能新技术加速渗透。(1)辅助驾驶: 搭载L2+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数量增多,城市NOA将实现落地,并且“重感知、轻地图”技术路线更受青睐。(2)HUD: 搭载率提升,本次车展至少17款新车配置HUD,且以AR-HUD为主。(3)高压快充: 800V高压系统今年将实现量产,理想在本次车展发布配备800V超充方案的纯电平台,小鹏G6年中量产。(4)插电混动: 产品百花齐放,吉利、长城、奇瑞全新混动技术亮相,并有多款新品在今年量产。(5)动力电池: 高性能与降成本并举,宁德时代推出凝聚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中航与亿纬推出46系列大圆柱电池等。
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2023上海车展)于4月18日至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上海车展和北京车展是中国最大的车展,两地每年交替举办。因为疫情,2020年到2022年间只办了2021上海车展。2023上海车展是我国自疫情放开以来第一场A级车展,同时也是今年全球第一场A级车展。
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车展,上海车展不仅是厂商集中向消费者营销产品的展会,更是全年各厂商发布战略、技术、新品的重要窗口。 车展两天的媒体日,共计举办了151场新闻发布会,高于2021年的138场,再创历届新高。通过车展,能了解厂商全年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产品规划,能感知汽车消费潮流和技术趋势。
从新品新车、展台人气、企业发声等不同维度,本次车展将“燃油车江河日下”、“自主品牌崛起”、“合资品牌更重视中国”等当下行业发展趋势体现地淋漓尽致。 技术趋势方面,智能化与电动化相关技术不断升级与普及。比如搭载高阶辅助驾驶与AR-HUD的新车数量增加,多家车企发布800V高压平台新车,传统自主品牌大力布局插电混动技术,电池企业发布凝聚态、钠离子、大圆柱等新电池技术。
一、从车展看行业趋势
1.1 新能源产品成为绝对主角
本届上海车展总展出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整车展区共展示车型1200个,车辆1413台。首发的150余款车型中,有约三分之二的车型为新能源汽车。
自主品牌拳头产品均为新能源车。 长城汽车发布的新品以插电混动为主,比如哈弗枭龙、哈弗枭龙MAX、魏牌蓝山、魏牌高山等;吉利汽车纯电与插混均有核心新品,纯电有极氪X,插混有银河L和领克08;长安本次车展重点产品是深蓝S7,包含增程版和纯电版;广汽带来一款纯电新品埃安Hyper GT以及一款插混产品传祺E9;上汽关注度最高的是两款纯电车型智己LS7与飞凡F7;奇瑞展出的都是新能源车,包括插电混动车型瑞虎9 C-DM、TJ-1 C-DM、艾瑞泽8 C-DM等,以及纯电车型星纪元ES、星纪元ET等;比亚迪本次车展新品有纯电的海鸥和腾势N7,插混的驱逐舰07和仰望U8;新势力中,小鹏发布G6、蔚来发布新一代ES6、哪吒发布跑车哪吒GT、问界发布M9。总体上,自主品牌发布的重点新品中基本没有纯燃油车型。
合资品牌纷纷推出电动化新品,产品丰富度上德系强于日系强于美系。 本次车展,奔驰、宝马与奥迪的展车均以电动化产品为主,带来多款电动化新品。奔驰重点新品除全新一代燃油车GLC之外外,发布了四款新能源产品:迈巴赫EQS、首款G级纯电车型EQG、全新EQE SUV和EQE SUV AMG;宝马携史上最强大的电动化产品阵容亮相车展,包含纯电动i3、i4、i7、iX1、iX3、iX等车型;奥迪本次车展推出纯电车型Q5 e-tron以及A6 Avant e-tron概念车;大众带来ID.7、ID.5和ID.Buzz三款新纯电车型,其中ID.7将于今年国内量产。美系中,全新新能源产品仅有上汽通用别克的基于奥特能纯电平台的首款车型E5,福特没有发布全新新能源产品。日系展出全新纯电动产品,但是将在明年实现量产。丰田发布两款bZ系列纯电车型,本田也发布两款e:N纯电产品,日产电动化新品则以轻混为主。
1.2 车企发布电动化转型计划
宝马:加速新能源产品布局,2025年纯电产品占比25%。 2023年宝马集团将在全品牌、全车系加速新能源产品布局,将纯电动产品阵列拓展到11款。预计到2025年,纯电动车型年销量将占到集团全球销量1/4;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3;到2030年,将达到50%以上, 届时宝马集团有望在全球市场实现累计交付超过1000万辆纯电动车。
奔驰:行业处于油电转型期,不放弃燃油车的同时加强电动车布局。 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行业正处于一个交叉转型的时代,这一转型可能在这十年完成,但奔驰不会因此停止燃油车的销售,因为在一定时期内燃油车和电动车会共存。 在这时期奔驰同时加快新能源产品布局。到2023年底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将达到17款。 其中包括纯电EQS、EQS纯电SUV、纯电EQE基于EVA平台打造的产品。
奥迪:未来三年推出10款纯电产品,并加快国内充电站建设。 以今年下半年在全球推出的Q6 e-tron为先导,奥迪将迎来一轮大规模的产品周期。未来三年,奥迪将会在全球推出20款车型,其中10款为纯电车型。 从2022年底开始,奥迪在中国一线和二线城市布局首批高功率充电站,目前已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重点城市商圈投入运营。到2023年底,奥迪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部署约600个充电桩。
本田:2027年后中国市场不再投放纯燃油新品。 本田表示,2027年之后,本田在中国推出的所有车型均为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不再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型;到2035年,本田将在中国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100%,到2040年,在全球达到100%电动化。
北京现代:混动与纯电双线布局。 北京现代发布“2025向新计划”, 明确在2025年达成年销50万辆以上销售目标,并提出三大目标:(1)到2025年实现燃油车全面混动化;(2)加快引入纯电品牌IONIQ和新车型;(3)2025年实现全系新产品搭载OTA技术。 根据规划,未来3-5年内,北京现代将构建一款MPV车型、两款轿车、三款SUV车型的混动化产品矩阵,并将48V轻混动和全混动应用到轿车和SUV之上,实现混动产品年产销30万辆左右的规模。对于纯电,北京现代开发了E-GMP平台,其将于2023年将推出专属纯电车型。未来3年将投放4-5款纯电车型,力争电动产品达成年产销20万辆规模。
丰田:2026年纯电销量150万辆。 丰田提出2026年前推出10款新的纯电动车型,在2026年前实现每年150万辆电动汽车的销量目标。首批本土化开发的纯电新品将于2024年量产。 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是由丰田与比亚迪丰田、一汽丰田、丰田中国研发中心共同开发,将由一汽丰田生产销售。bZ FlexSpace Concept是由丰田与广汽集团、广汽丰田、丰田中国研发中心共同打造,将由广汽丰田生产销售,上述两款新车将于明年实现量产。
上汽: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0万辆。 此次车展,上汽集团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70%。
广汽:加快充换电站布局。 广汽集团在2023上海车展发布“NEXT”计划。在能源科技及能源生态方面,将围绕“电+电池”构建包含光储充换能源补给网络、电池梯级利用、电池银行等业务的能源生态。广汽埃安目前已建设运营超400个充电站,今年内将建成180座换电站。计划到2025年,面向全国布局超过2000座超充站,以及500座换电站。
红旗:2025新能源达到50万辆。 红旗提出2025新能源达到50万辆的销量目标。未来三年,红旗新能源品牌将密集推出15款新能源产品, 分别覆盖A、B、C、D级轿车、SUV及MPV全部细分市场。同时,红旗展出“旗帜”超级架构FMEs下的两大技术平台——电动平台HME和智能平台HIS。
1.3 自主品牌获得更高的人气
本届车展自主品牌车型多点开花,无论是媒体关注度还是现场人气均高于合资品牌。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蔚来、小鹏、理想、奇瑞、广汽、上汽等多家自主品牌携重磅新品亮相,各家展台均呈现高人气。自主品牌百花齐放的背后,同时也反应出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自主品牌展出新品数量高于合资品牌。 本次车展全球首发车型93台,其中中国车企首发车型65台,占比70%;新能源车型271台,其中中国车企新能源车型186台,占比69%。
自主品牌纷纷推出高端产品,品牌向上趋势显著。 比亚迪仰望品牌新车定价迈入百万元级别,与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同馆参展,仰望人气显著高于其他品牌。上汽智己、上汽飞凡、阿维塔、长城、极氪以及造车新势力的新品价格站上20万元,甚至上探至40万元以上。
自主品牌新技术频频亮相,合资鲜有技术发布。 本次车展前,比亚迪发布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小鹏汽车发布全新架构SEPA2.0“扶摇”;华为发布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新技术、“黑科技”是自主品牌产品向上、与合资竞争的硬实力。
1.4 合资品牌更重视中国市场
各大海外车企的管理层纷纷出席本次车展,宝马、奔驰、奥迪全球掌门人现身上海车展,丰田副社长和本田副社长也参加了本次车展。外资车企管理层不但参观了自主品牌的产品,更纷纷表示将升级中国市场战略,从“走进中国”逐渐变成“立足中国”或是“从中国出发”。
宝马继续强调“家在中国”的战略,全面升级在华研发力量。 在车展前夕的宝马之夜上,宝马发出“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的声音,宝马集团近半个董事会都来到本次车展,足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宝马表示将升级在华研发力量,升级后,中国将在宝马的全球研发网络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中国用户的需求和中国研发团队的声音也将更快、更准确地融入未来战略,并及时回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奔驰四个方面提升在华研发的本土化。 奔驰同样也表示加强中国本土研发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到今年底,奔驰在中国的研发工程师将达到2000名,与2020年相比增长近一倍;(2)中国研发团队将拥有更多决策权,将他们的创新应用于中国本土车型中;(3)将中国创新反哺到全球的产品中;(4)与高科技公司、初创企业等伙伴在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领域进行紧密合作。
丰田表示中国市场将引导企业变革。 丰田社长在上海车展视频致辞中表示:“当今的汽车产业中,中国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走在了市场的前列,在中国的举措有着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要引导丰田的变革”。丰田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模式将发生改变,将给予丰田中国更多的支持,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智能化和电动化研发体系。同时在供应链上,丰田也将采用更多的本土供应商,比如全新纯电车型采用了比亚迪的电驱、电池。
二、从车展看技术趋势
2.1 城市NOA即将落地
搭载L2+级领航辅助功能(NOA)的车型数量增多。 去年,华为(北汽极狐、阿维塔)、蔚来、小鹏、理想、极氪率先实现了高速NOA功能。今年车展,问界M5、智己LS7、飞凡F7、腾势N7、埃安Hyper GT、魏牌蓝山等产品都也将实现高速NOA功能。另外,奔驰表示今年年内将在全新E级发布高速NOA功能。
今年城市NOA将实现落地,并且“重感知、轻地图”技术路线更受青睐。 城市道路场景远比高速路复杂,城区NOA功能难度也远高于高速NOA。部分厂商将在今年率先实现城区NOA功能,并且不依赖高精地图成为趋势:
华为: 发布ADS 2.0,能够实现高速、城区、泊车全场景的辅助驾驶。目前华为基于高精地图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统已在深圳、上海、广州落地。未来将不依赖于高精地图。今年Q3将实现15个无图城市的落地,Q4再新增30个无图城市的落地,达到45城。
小鹏: 从XPILOT到XNGP,率先发布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小鹏率先在上海、深圳、广州这三座有高精地图的城市开放城市NGP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今年下半年,小鹏还将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开放无高精地图辅助驾驶功能。
理想: 理想AD MAX 3.0 城市领航辅助将在今年Q2正式推送,并且在年底前完成100个城市的落地。相比于华为、蔚来,理想AD MAX 3.0 城市领航功能将会完全免费,出厂标配。
百度: 推出城市智驾Apollo City Driving Max。该系统搭载两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达508TOPS,使用“轻量级高精地图”,采用“纯视觉+激光雷达”冗余感知系统,实现城区领航辅助功能。
毫末智行: 城市领航辅助功能(毫末称之为NOH)已经在保定和北京做大规模泛化测试,即将在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功能落地,预计到2024年上半年将推广至100个城市。
2.2 HUD搭载率提升
多款核心新车搭载HUD,且以更先进的AR-HUD为主。 去年国内HUD渗透率约8%,今年车展多款新车配置HUD,且AR-HUD的占比显著提升。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本次车展新车有至少17款车配置HUD。 随着这些新车上市交付,预计今年HUD渗透率继续提升。
本届车展中,多家零部件企业展示HUD相关产品,重点展示了AR-HUD的相关解决方案:
华阳集团: 展出的AR-HUD种类丰富,包括斜投影、双焦面、LCOS、PHUD、裸眼3D、光波导等引领市场方向的新产品;
华为: 本次上海车展中展示了HUAWEI xHUD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方案。
锐思华创: 共展出四款产品,包括三种型态的AR HUD产品,分别是AR HUD PRO、 AR HUD、Mini AR HUD(适合小空间的车型),以及一款W-HUD产品。此外,锐思华创还发布了全球首个以LBS为光源的AR-HUD。
疆程技术: 展出新一代AR-HUD。新一代AR-HUD采用国内首款车规级LCOS芯片,加持自主研发的高清成像膜和大尺寸自由曲面反射镜等量产部件。目前公司已实现TFT、DLP、LCOS等AR-HUD技术的全面布局。
瀚思通: 展示了曲面镜、光学透镜、W-HUD、LCOS方案的AR-HUD,也是业内少有的同时掌握TFT、DLP、LCOS三种主流技术的企业。
睿维视: 展示了PV无楔形膜无重影HUD,并已在商务车与乘用车领域相应获得定点和量产。
业成光电: 展示的AR-HUD使用了Mini LED方案,其功耗比使用LED方案的产品降低了约30%~60%。
2.3 800V高压产品量产在即
快充需求推动整车电压平台从400V提升至800V。 快充技术的核心在于提高整车充电功率,要提高整车充电功率,或提高充电流或提高充电电压。高电流会导致线束变粗变重、更多的发热量,因而提升电压成为技术趋势,这直接推动了400V电压平台向800V电压平台转换。
800V系统中碳化硅MOSFET是最优选项。 由400V系统升高到800V系统后,在同等频率下,Si-IGBT器件的导通损耗、开关损耗都有显著的上升,如果在800V高压系统领域采用硅IGBT技术路线,会出现成本上升但效能下降的问题。所以在当下800V高压电驱领域,碳化硅MOSFET是高效电驱的唯一选项。
本届车展有多款新车采用800V高压系统,比如奥迪RS e-tron GT、小鹏G6、合创V09、路特斯Eletre等。 此外,理想汽车在本次车展发布配备800V超充方案的纯电平台。其中核心技术是基于第三代功率半导体的高压电驱系统、具备4C充电能力的电池、宽温域的热管理系统和4C超充网络。此外,长安深蓝本次车展发布三大新能源技术,其中之一的原力超集电驱将采用800V高压、油冷和SiC等技术。
2.4 插混产品百花齐放
2023年自主品牌插混产品密集上市。 插电混动对于传统自主品牌尤为重要,是电动化转型、抢占合资燃油车市场的重要举措。过去插混产品定位偏失、技术不成熟、产品性能体验差。在“过渡技术路线”的标签下,插混产品在市场上较为“鸡肋”。 2021年比亚迪推出第四代DM-i,解决插混产品的“亏电油耗高、价格贵”的痛点,产品性价比提升,带动插混市场的增长。2022年吉利、长城、奇瑞等自主品牌也推出全新插混技术,搭载全新插混技术的产品将在2023年全面量产上市,插混成为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的重要力量。
比亚迪: 公司是国内插混绝对龙头,拥有DM-i和DM-p两个不同定位的插混技术。车展上,海洋系列首款B+级轿车驱逐舰07在车展首次亮相;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首款车型U8采用增程混动形式。
长城: 今年长城汽车推出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以创新的架构低成本地实现四驱。枭龙MAX是首款搭载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的车型。此外,长城旗下哈弗、坦克、魏牌带来的新品均为插电混动。哈弗品牌除了枭龙MAX外,还有枭龙、大狗插混版;魏品牌全面向混动转型,本次车展两款高端车型蓝山和高山均为插混车型;越野品牌坦克也推出插混车型,比如坦克400、坦克500均实现混动化。
吉利: 车展之前吉利发布雷神电混8848技术,并且推出全新新能源子品牌银河。车展上,银河首款智能电混产品银河L7完成亮相。领克品牌方面,车展上发布基于CMA Evo全新架构的EM-P 超级增程电动方案,搭载该方案的全新产品领克08同时亮相。
奇瑞: 车展上发布第三代混动技术——鲲鹏超性能混动C-DM,采用双电机+3挡DHT。首次搭载鲲鹏超性能混动C-DM的全新混动车型-星途瑶光、奇瑞瑞虎9、TJ-1以及捷途旅行者同台亮相。
广汽: 此次车展广汽发布全新产品传祺E9,其作为广汽传祺MPV家族全新插电式混动产品,搭载自研2.0TM混动专用发动机和GMC 400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支持增程混动和轻混。
长安: 此次车展长安带来多款插混产品,比如第三代CS75 PLUS智电iDD、UNI-V智电iDD、UNI-K智电iDD、深蓝S7、深蓝SL03等。
传统自主品牌插混技术路线以P13架构为主,同时也开始兼顾增程路线。 比如仰望U8是比亚迪首款增程车型,吉利领克08也首次采用增程方案,长安深蓝S7也有增程版,广汽传祺E9可兼容增程方案。新势力方面,理想、问界、零跑、岚图均有丰富的增程产品。
合资品牌插混布局意愿较弱,日系以油电混动为主。 日系方面,本田未来将布局e:PHEV插电混动、e:HEV油电混动、e:NP纯电动三大动力领域,此次车展带来全新雅阁e:PHEV;日产混动技术为e-power,但主打油电混。除宝马M760Le xDrive外,德系与美系没有其他全新插混产品发布。
2.5 动力电池追求高性能与低成本
受到补贴退出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已与燃油车展开正面竞争,里程焦虑、补能焦虑、电池高成本和安全问题等是新能源汽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上问题有赖于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2023年上海车展展出的电池技术主要包括凝聚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大圆柱电池、闪充电池、问顶电池、高集成度成组方式(CTP/CTC)等,从电池材料体系、结构创新等方面实现长续航、超快充、高安全以及低成本。
宁德时代: 4月19日正式发布凝聚态电池,采用凝聚态电解质,构建自适应网状结构,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前期主要用于电动载人飞机。发布首款钠离子电池产品,能量密度160Wh/kg,首发落地奇瑞。
中创新航: 顶流电池是中航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采用一体式直连结构,电流路径缩短70%,内阻较传统全极耳减少50%,其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00Wh/kg,实现6C快充,目前处于送样阶段。OS电池是在one-stop bettery 1.0基础上发展出的第二代产品,目前推出两款电芯,一款采用高锰铁锂正极,能量密度可以超150Wh/kg,目前已实现量产下线,客户为广汽;另一款采用高镍正极,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目前暂未量产。
亿纬锂能: 亿纬最受关注的是其46系列大圆柱产品,采用“高镍+硅基负极”体系,实现能量密度的提升,同时支持超快充。4695年内可实现量产交付,客户包括宝马、广汽、大运汽车等。除4695系列产品外,亿纬还展出了46110产品。
蜂巢能源: 蜂巢在车展上展示了大圆柱电池、龙鳞甲电池、无钴电池等技术,其中龙鳞甲电池采用热电分离、空间功能集成设计等新技术,将电池包上盖与水冷板结合,实现空间利用率的提升,可达76%(号称行业第一),2023年Q4有望实现量产。
欣旺达: 欣旺达在HEV电池领域积累深厚,在快充电池上存在技术优势,其发布的“闪充电池”可以在10分钟内由20%充电至80% SOC。闪充电池的关键技术包括欣旺达自主设计的闪充硅材料技术、高安全中镍正极、硅基体系电解液技术、全生命周期自适应超充策略、高精密涂布&叠片技术等。
瑞浦兰钧: 发布“问顶电池”两款产品,容量分别为158Ah、200Ah,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缩短极耳长度,使得电芯内顶部空间从15mm缩短至8mm,空间利用率提高7%,可使磷酸铁锂电池续航超700公里,使中镍三元电池续航超1000公里,高镍三元电池续航超1200公里。158Ah产品采用磷酸铁锂正极,定位性价比,系统体积能量密度达到450Wh/L,倍率性能达到3C以上,目前已经投入量产。200Ah产品采用三元正极,定位长续航,电芯质量能量密度256Wh/kg,系统体积能量密度 650 Wh/L。
捷威动力: 推出全新“海绵系统”电池解决方案,采用CTP技术,是在此前“积木电池”上的升级,其创新在于(1)电芯浸没在冷却液中,与冷却液之间进行储热换热,提高散热效率;(2)采用硅橡胶类材料代替液冷板实现冷却,并可吸收电池膨胀、兼具胶黏功能,高压配电和电池管理单元集成在箱体前侧,提高整体集成度和紧凑性;(3)采用无线BMS进行电压和温度信息传递和输出,降低密封失效风险,提升电池系统的安全系数;(4)使用气液分离方案,通过装置导出气体,通过膨胀壶暂时收集液体;(5)零部件种类减少40%,综合成本比现在主流电池系统降低10%左右。
>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上海车展于近日举行。本次车展热度空前,媒体日共计举办151场新闻发布会,创历届新高。上海车展不仅是厂商向消费者营销产品的展会,更是厂商发布战略、技术、新品的重要窗口。本次车展体现了以下产业趋势:
**电动化趋势加速。**本次车展150余款首发新车中,约2/3为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各厂商拳头新品均为新能源车型。长城发力插电混动,吉利奇瑞纯电与插混并举,上汽广汽发布纯电中高端车型。合资品牌,德系电动化转型较快,发布纯电新品多于日系和美系。
**自主品牌崛起。**整体上自主品牌人气高于合资品牌,原因:(1)自主品牌新品数量高于合资品牌,首发车型中自主品牌占比约七成。(2)自主品牌纷纷推出中高端产品,比如比亚迪“百万元”级仰望U8人气高于同馆保时捷、宾利等;(3)自主品牌新技术亮点十足,比如比亚迪“云辇”底盘技术、华为ADS2.0智能驾驶、长城Hi4智能电四驱等。
**合资品牌更重视中国市场。**海外车企高管出席本次车展,不但参观自主品牌的产品,更纷纷表示将升级中国市场战略,从“走进中国”逐渐变成“立足中国”或是“从中国出发”。比如丰田与本田将在明年推出由中国研发团队开发的全新纯电车型。
**电动智能新技术加速渗透。(1)辅助驾驶:**搭载L2+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数量增多,城市NOA将实现落地,并且“重感知、轻地图”技术路线更受青睐。**(2)HUD:**搭载率提升,本次车展至少17款新车配置HUD,且以AR-HUD为主。**(3)高压快充:**800V高压系统今年将实现量产,理想在本次车展发布配备800V超充方案的纯电平台,小鹏G6年中量产。**(4)插电混动:**产品百花齐放,吉利、长城、奇瑞全新混动技术亮相,并有多款新品在今年量产。**(5)动力电池:**高性能与降成本并举,宁德时代推出凝聚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中航与亿纬推出46系列大圆柱电池等。 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2023上海车展)于4月18日至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上海车展和北京车展是中国最大的车展,两地每年交替举办。因为疫情,2020年到2022年间只办了2021上海车展。2023上海车展是我国自疫情放开以来第一场A级车展,同时也是今年全球第一场A级车展。 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车展,上海车展不仅是厂商集中向消费者营销产品的展会,更是全年各厂商发布战略、技术、新品的重要窗口。 车展两天的媒体日,共计举办了151场新闻发布会,高于2021年的138场,再创历届新高。通过车展,能了解厂商全年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产品规划,能感知汽车消费潮流和技术趋势。 从新品新车、展台人气、企业发声等不同维度,本次车展将“燃油车江河日下”、“自主品牌崛起”、“合资品牌更重视中国”等当下行业发展趋势体现地淋漓尽致。 技术趋势方面,智能化与电动化相关技术不断升级与普及。比如搭载高阶辅助驾驶与AR-HUD的新车数量增加,多家车企发布800V高压平台新车,传统自主品牌大力布局插电混动技术,电池企业发布凝聚态、钠离子、大圆柱等新电池技术。 一、从车展看行业趋势 1.1 新能源产品成为绝对主角 本届上海车展总展出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整车展区共展示车型1200个,车辆1413台。首发的150余款车型中,有约三分之二的车型为新能源汽车。 **自主品牌拳头产品均为新能源车。**长城汽车发布的新品以插电混动为主,比如哈弗枭龙、哈弗枭龙MAX、魏牌蓝山、魏牌高山等;吉利汽车纯电与插混均有核心新品,纯电有极氪X,插混有银河L和领克08;长安本次车展重点产品是深蓝S7,包含增程版和纯电版;广汽带来一款纯电新品埃安Hyper GT以及一款插混产品传祺E9;上汽关注度最高的是两款纯电车型智己LS7与飞凡F7;奇瑞展出的都是新能源车,包括插电混动车型瑞虎9 C-DM、TJ-1 C-DM、艾瑞泽8 C-DM等,以及纯电车型星纪元ES、星纪元ET等;比亚迪本次车展新品有纯电的海鸥和腾势N7,插混的驱逐舰07和仰望U8;新势力中,小鹏发布G6、蔚来发布新一代ES6、哪吒发布跑车哪吒GT、问界发布M9。总体上,自主品牌发布的重点新品中基本没有纯燃油车型。 **合资品牌纷纷推出电动化新品,产品丰富度上德系强于日系强于美系。**本次车展,奔驰、宝马与奥迪的展车均以电动化产品为主,带来多款电动化新品。奔驰重点新品除全新一代燃油车GLC之外外,发布了四款新能源产品:迈巴赫EQS、首款G级纯电车型EQG、全新EQE SUV和EQE SUV AMG;宝马携史上最强大的电动化产品阵容亮相车展,包含纯电动i3、i4、i7、iX1、iX3、iX等车型;奥迪本次车展推出纯电车型Q5 e-tron以及A6 Avant e-tron概念车;大众带来ID.7、ID.5和ID.Buzz三款新纯电车型,其中ID.7将于今年国内量产。美系中,全新新能源产品仅有上汽通用别克的基于奥特能纯电平台的首款车型E5,福特没有发布全新新能源产品。日系展出全新纯电动产品,但是将在明年实现量产。丰田发布两款bZ系列纯电车型,本田也发布两款e:N纯电产品,日产电动化新品则以轻混为主。 1.2 车企发布电动化转型计划 **宝马:加速新能源产品布局,2025年纯电产品占比25%。**2023年宝马集团将在全品牌、全车系加速新能源产品布局,将纯电动产品阵列拓展到11款。预计到2025年,纯电动车型年销量将占到集团全球销量1/4;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3;到2030年,将达到50%以上, 届时宝马集团有望在全球市场实现累计交付超过1000万辆纯电动车。 **奔驰:行业处于油电转型期,不放弃燃油车的同时加强电动车布局。**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行业正处于一个交叉转型的时代,这一转型可能在这十年完成,但奔驰不会因此停止燃油车的销售,因为在一定时期内燃油车和电动车会共存。 在这时期奔驰同时加快新能源产品布局。到2023年底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将达到17款。 其中包括纯电EQS、EQS纯电SUV、纯电EQE基于EVA平台打造的产品。 **奥迪:未来三年推出10款纯电产品,并加快国内充电站建设。**以今年下半年在全球推出的Q6 e-tron为先导,奥迪将迎来一轮大规模的产品周期。未来三年,奥迪将会在全球推出20款车型,其中10款为纯电车型。 从2022年底开始,奥迪在中国一线和二线城市布局首批高功率充电站,目前已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重点城市商圈投入运营。到2023年底,奥迪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部署约600个充电桩。 **本田:2027年后中国市场不再投放纯燃油新品。**本田表示,2027年之后,本田在中国推出的所有车型均为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不再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型;到2035年,本田将在中国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100%,到2040年,在全球达到100%电动化。 **北京现代:混动与纯电双线布局。**北京现代发布“2025向新计划”, 明确在2025年达成年销50万辆以上销售目标,并提出三大目标:(1)到2025年实现燃油车全面混动化;(2)加快引入纯电品牌IONIQ和新车型;(3)2025年实现全系新产品搭载OTA技术。 根据规划,未来3-5年内,北京现代将构建一款MPV车型、两款轿车、三款SUV车型的混动化产品矩阵,并将48V轻混动和全混动应用到轿车和SUV之上,实现混动产品年产销30万辆左右的规模。对于纯电,北京现代开发了E-GMP平台,其将于2023年将推出专属纯电车型。未来3年将投放4-5款纯电车型,力争电动产品达成年产销20万辆规模。 **丰田:2026年纯电销量150万辆。**丰田提出2026年前推出10款新的纯电动车型,在2026年前实现每年150万辆电动汽车的销量目标。首批本土化开发的纯电新品将于2024年量产。 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是由丰田与比亚迪丰田、一汽丰田、丰田中国研发中心共同开发,将由一汽丰田生产销售。bZ FlexSpace Concept是由丰田与广汽集团、广汽丰田、丰田中国研发中心共同打造,将由广汽丰田生产销售,上述两款新车将于明年实现量产。 **上汽: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0万辆。**此次车展,上汽集团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70%。  **广汽:加快充换电站布局。**广汽集团在2023上海车展发布“NEXT”计划。在能源科技及能源生态方面,将围绕“电+电池”构建包含光储充换能源补给网络、电池梯级利用、电池银行等业务的能源生态。广汽埃安目前已建设运营超400个充电站,今年内将建成180座换电站。计划到2025年,面向全国布局超过2000座超充站,以及500座换电站。 **红旗:2025新能源达到50万辆。**红旗提出2025新能源达到50万辆的销量目标。未来三年,红旗新能源品牌将密集推出15款新能源产品, 分别覆盖A、B、C、D级轿车、SUV及MPV全部细分市场。同时,红旗展出“旗帜”超级架构FMEs下的两大技术平台——电动平台HME和智能平台HIS。 1.3 自主品牌获得更高的人气 本届车展自主品牌车型多点开花,无论是媒体关注度还是现场人气均高于合资品牌。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蔚来、小鹏、理想、奇瑞、广汽、上汽等多家自主品牌携重磅新品亮相,各家展台均呈现高人气。自主品牌百花齐放的背后,同时也反应出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自主品牌展出新品数量高于合资品牌。**本次车展全球首发车型93台,其中中国车企首发车型65台,占比70%;新能源车型271台,其中中国车企新能源车型186台,占比69%。 **自主品牌纷纷推出高端产品,品牌向上趋势显著。**比亚迪仰望品牌新车定价迈入百万元级别,与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同馆参展,仰望人气显著高于其他品牌。上汽智己、上汽飞凡、阿维塔、长城、极氪以及造车新势力的新品价格站上20万元,甚至上探至40万元以上。  **自主品牌新技术频频亮相,合资鲜有技术发布。**本次车展前,比亚迪发布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小鹏汽车发布全新架构SEPA2.0“扶摇”;华为发布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新技术、“黑科技”是自主品牌产品向上、与合资竞争的硬实力。 1.4 合资品牌更重视中国市场 各大海外车企的管理层纷纷出席本次车展,宝马、奔驰、奥迪全球掌门人现身上海车展,丰田副社长和本田副社长也参加了本次车展。外资车企管理层不但参观了自主品牌的产品,更纷纷表示将升级中国市场战略,从“走进中国”逐渐变成“立足中国”或是“从中国出发”。 **宝马继续强调“家在中国”的战略,全面升级在华研发力量。**在车展前夕的宝马之夜上,宝马发出“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的声音,宝马集团近半个董事会都来到本次车展,足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宝马表示将升级在华研发力量,升级后,中国将在宝马的全球研发网络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中国用户的需求和中国研发团队的声音也将更快、更准确地融入未来战略,并及时回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奔驰四个方面提升在华研发的本土化。**奔驰同样也表示加强中国本土研发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到今年底,奔驰在中国的研发工程师将达到2000名,与2020年相比增长近一倍;(2)中国研发团队将拥有更多决策权,将他们的创新应用于中国本土车型中;(3)将中国创新反哺到全球的产品中;(4)与高科技公司、初创企业等伙伴在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领域进行紧密合作。 **丰田表示中国市场将引导企业变革。**丰田社长在上海车展视频致辞中表示:“当今的汽车产业中,中国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走在了市场的前列,在中国的举措有着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要引导丰田的变革”。丰田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模式将发生改变,将给予丰田中国更多的支持,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智能化和电动化研发体系。同时在供应链上,丰田也将采用更多的本土供应商,比如全新纯电车型采用了比亚迪的电驱、电池。 二、从车展看技术趋势 2.1 城市NOA即将落地 **搭载L2+级领航辅助功能(NOA)的车型数量增多。**去年,华为(北汽极狐、阿维塔)、蔚来、小鹏、理想、极氪率先实现了高速NOA功能。今年车展,问界M5、智己LS7、飞凡F7、腾势N7、埃安Hyper GT、魏牌蓝山等产品都也将实现高速NOA功能。另外,奔驰表示今年年内将在全新E级发布高速NOA功能。 **今年城市NOA将实现落地,并且“重感知、轻地图”技术路线更受青睐。**城市道路场景远比高速路复杂,城区NOA功能难度也远高于高速NOA。部分厂商将在今年率先实现城区NOA功能,并且不依赖高精地图成为趋势: **华为:**发布ADS 2.0,能够实现高速、城区、泊车全场景的辅助驾驶。目前华为基于高精地图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统已在深圳、上海、广州落地。未来将不依赖于高精地图。今年Q3将实现15个无图城市的落地,Q4再新增30个无图城市的落地,达到45城。 **小鹏:**从XPILOT到XNGP,率先发布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小鹏率先在上海、深圳、广州这三座有高精地图的城市开放城市NGP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今年下半年,小鹏还将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开放无高精地图辅助驾驶功能。 **理想:**理想AD MAX 3.0 城市领航辅助将在今年Q2正式推送,并且在年底前完成100个城市的落地。相比于华为、蔚来,理想AD MAX 3.0 城市领航功能将会完全免费,出厂标配。 **百度:**推出城市智驾Apollo City Driving Max。该系统搭载两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达508TOPS,使用“轻量级高精地图”,采用“纯视觉+激光雷达”冗余感知系统,实现城区领航辅助功能。 **毫末智行:**城市领航辅助功能(毫末称之为NOH)已经在保定和北京做大规模泛化测试,即将在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功能落地,预计到2024年上半年将推广至100个城市。  2.2 HUD搭载率提升 **多款核心新车搭载HUD,且以更先进的AR-HUD为主。**去年国内HUD渗透率约8%,今年车展多款新车配置HUD,且AR-HUD的占比显著提升。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本次车展新车有至少17款车配置HUD。 随着这些新车上市交付,预计今年HUD渗透率继续提升。  本届车展中,多家零部件企业展示HUD相关产品,重点展示了AR-HUD的相关解决方案: **华阳集团:**展出的AR-HUD种类丰富,包括斜投影、双焦面、LCOS、PHUD、裸眼3D、光波导等引领市场方向的新产品; **华为:**本次上海车展中展示了HUAWEI xHUD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方案。 **锐思华创:**共展出四款产品,包括三种型态的AR HUD产品,分别是AR HUD PRO、 AR HUD、Mini AR HUD(适合小空间的车型),以及一款W-HUD产品。此外,锐思华创还发布了全球首个以LBS为光源的AR-HUD。 **疆程技术:**展出新一代AR-HUD。新一代AR-HUD采用国内首款车规级LCOS芯片,加持自主研发的高清成像膜和大尺寸自由曲面反射镜等量产部件。目前公司已实现TFT、DLP、LCOS等AR-HUD技术的全面布局。 **瀚思通:**展示了曲面镜、光学透镜、W-HUD、LCOS方案的AR-HUD,也是业内少有的同时掌握TFT、DLP、LCOS三种主流技术的企业。 **睿维视:**展示了PV无楔形膜无重影HUD,并已在商务车与乘用车领域相应获得定点和量产。 **业成光电:**展示的AR-HUD使用了Mini LED方案,其功耗比使用LED方案的产品降低了约30%~60%。 2.3 800V高压产品量产在即 **快充需求推动整车电压平台从400V提升至800V。**快充技术的核心在于提高整车充电功率,要提高整车充电功率,或提高充电流或提高充电电压。高电流会导致线束变粗变重、更多的发热量,因而提升电压成为技术趋势,这直接推动了400V电压平台向800V电压平台转换。 **800V系统中碳化硅MOSFET是最优选项。**由400V系统升高到800V系统后,在同等频率下,Si-IGBT器件的导通损耗、开关损耗都有显著的上升,如果在800V高压系统领域采用硅IGBT技术路线,会出现成本上升但效能下降的问题。所以在当下800V高压电驱领域,碳化硅MOSFET是高效电驱的唯一选项。 **本届车展有多款新车采用800V高压系统,比如奥迪RS e-tron GT、小鹏G6、合创V09、路特斯Eletre等。**此外,理想汽车在本次车展发布配备800V超充方案的纯电平台。其中核心技术是基于第三代功率半导体的高压电驱系统、具备4C充电能力的电池、宽温域的热管理系统和4C超充网络。此外,长安深蓝本次车展发布三大新能源技术,其中之一的原力超集电驱将采用800V高压、油冷和SiC等技术。  2.4 插混产品百花齐放 **2023年自主品牌插混产品密集上市。**插电混动对于传统自主品牌尤为重要,是电动化转型、抢占合资燃油车市场的重要举措。过去插混产品定位偏失、技术不成熟、产品性能体验差。在“过渡技术路线”的标签下,插混产品在市场上较为“鸡肋”。 2021年比亚迪推出第四代DM-i,解决插混产品的“亏电油耗高、价格贵”的痛点,产品性价比提升,带动插混市场的增长。2022年吉利、长城、奇瑞等自主品牌也推出全新插混技术,搭载全新插混技术的产品将在2023年全面量产上市,插混成为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的重要力量。 **比亚迪:**公司是国内插混绝对龙头,拥有DM-i和DM-p两个不同定位的插混技术。车展上,海洋系列首款B+级轿车驱逐舰07在车展首次亮相;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首款车型U8采用增程混动形式。 **长城:**今年长城汽车推出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以创新的架构低成本地实现四驱。枭龙MAX是首款搭载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的车型。此外,长城旗下哈弗、坦克、魏牌带来的新品均为插电混动。哈弗品牌除了枭龙MAX外,还有枭龙、大狗插混版;魏品牌全面向混动转型,本次车展两款高端车型蓝山和高山均为插混车型;越野品牌坦克也推出插混车型,比如坦克400、坦克500均实现混动化。 **吉利:**车展之前吉利发布雷神电混8848技术,并且推出全新新能源子品牌银河。车展上,银河首款智能电混产品银河L7完成亮相。领克品牌方面,车展上发布基于CMA Evo全新架构的EM-P 超级增程电动方案,搭载该方案的全新产品领克08同时亮相。 **奇瑞:**车展上发布第三代混动技术——鲲鹏超性能混动C-DM,采用双电机+3挡DHT。首次搭载鲲鹏超性能混动C-DM的全新混动车型-星途瑶光、奇瑞瑞虎9、TJ-1以及捷途旅行者同台亮相。 **广汽:**此次车展广汽发布全新产品传祺E9,其作为广汽传祺MPV家族全新插电式混动产品,搭载自研2.0TM混动专用发动机和GMC 400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支持增程混动和轻混。 **长安:**此次车展长安带来多款插混产品,比如第三代CS75 PLUS智电iDD、UNI-V智电iDD、UNI-K智电iDD、深蓝S7、深蓝SL03等。 **传统自主品牌插混技术路线以P13架构为主,同时也开始兼顾增程路线。**比如仰望U8是比亚迪首款增程车型,吉利领克08也首次采用增程方案,长安深蓝S7也有增程版,广汽传祺E9可兼容增程方案。新势力方面,理想、问界、零跑、岚图均有丰富的增程产品。 **合资品牌插混布局意愿较弱,日系以油电混动为主。**日系方面,本田未来将布局e:PHEV插电混动、e:HEV油电混动、e:NP纯电动三大动力领域,此次车展带来全新雅阁e:PHEV;日产混动技术为e-power,但主打油电混。除宝马M760Le xDrive外,德系与美系没有其他全新插混产品发布。 2.5 动力电池追求高性能与低成本 受到补贴退出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已与燃油车展开正面竞争,里程焦虑、补能焦虑、电池高成本和安全问题等是新能源汽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上问题有赖于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2023年上海车展展出的电池技术主要包括凝聚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大圆柱电池、闪充电池、问顶电池、高集成度成组方式(CTP/CTC)等,**从电池材料体系、结构创新等方面实现长续航、超快充、高安全以及低成本。** **宁德时代:**4月19日正式发布凝聚态电池,采用凝聚态电解质,构建自适应网状结构,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前期主要用于电动载人飞机。发布首款钠离子电池产品,能量密度160Wh/kg,首发落地奇瑞。  **中创新航:**顶流电池是中航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采用一体式直连结构,电流路径缩短70%,内阻较传统全极耳减少50%,其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00Wh/kg,实现6C快充,目前处于送样阶段。OS电池是在one-stop bettery 1.0基础上发展出的第二代产品,目前推出两款电芯,一款采用高锰铁锂正极,能量密度可以超150Wh/kg,目前已实现量产下线,客户为广汽;另一款采用高镍正极,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目前暂未量产。  **亿纬锂能:**亿纬最受关注的是其46系列大圆柱产品,采用“高镍+硅基负极”体系,实现能量密度的提升,同时支持超快充。4695年内可实现量产交付,客户包括宝马、广汽、大运汽车等。除4695系列产品外,亿纬还展出了46110产品。 **蜂巢能源:**蜂巢在车展上展示了大圆柱电池、龙鳞甲电池、无钴电池等技术,其中龙鳞甲电池采用热电分离、空间功能集成设计等新技术,将电池包上盖与水冷板结合,实现空间利用率的提升,可达76%(号称行业第一),2023年Q4有望实现量产。  **欣旺达:**欣旺达在HEV电池领域积累深厚,在快充电池上存在技术优势,其发布的“闪充电池”可以在10分钟内由20%充电至80% SOC。闪充电池的关键技术包括欣旺达自主设计的闪充硅材料技术、高安全中镍正极、硅基体系电解液技术、全生命周期自适应超充策略、高精密涂布&叠片技术等。 **瑞浦兰钧:**发布“问顶电池”两款产品,容量分别为158Ah、200Ah,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缩短极耳长度,使得电芯内顶部空间从15mm缩短至8mm,空间利用率提高7%,可使磷酸铁锂电池续航超700公里,使中镍三元电池续航超1000公里,高镍三元电池续航超1200公里。158Ah产品采用磷酸铁锂正极,定位性价比,系统体积能量密度达到450Wh/L,倍率性能达到3C以上,目前已经投入量产。200Ah产品采用三元正极,定位长续航,电芯质量能量密度256Wh/kg,系统体积能量密度 650 Wh/L。  **捷威动力:**推出全新“海绵系统”电池解决方案,采用CTP技术,是在此前“积木电池”上的升级,其创新在于(1)电芯浸没在冷却液中,与冷却液之间进行储热换热,提高散热效率;(2)采用硅橡胶类材料代替液冷板实现冷却,并可吸收电池膨胀、兼具胶黏功能,高压配电和电池管理单元集成在箱体前侧,提高整体集成度和紧凑性;(3)采用无线BMS进行电压和温度信息传递和输出,降低密封失效风险,提升电池系统的安全系数;(4)使用气液分离方案,通过装置导出气体,通过膨胀壶暂时收集液体;(5)零部件种类减少40%,综合成本比现在主流电池系统降低1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