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赎回潮之后货基债基的3个新趋势—利率市场跟踪

关键字: 货基 , 债基
2023-02-26
郭益忻
兴业研究公司固定收益高级研究员
刘星宇
兴业研究公司利率研究员
鲁政委
 
前期,我们对短债基金、债券指数基金、NCD指数基金和摊余成本法债基分别进行梳理,本周将对货基、债基的4季报数据跟踪分析。
 
规模方面,债券指数基金规模逆势走高。截至4季度末,货基、短债基金、债券指数基金和NCD指数基金规模分别为10.34万亿(季度环比-3.2%)、6347亿(季度环比-30.7%)、6025亿(季度环比+15.5%)和1606亿(季度环比+0.9%),其中4季度新成立债券指数基金较多,主要为政金债指数基金和NCD指数基金,因此4季度末的规模不降反增。
 
杠杆率方面,4季度末除货基外普遍上升,久期均环比缩短。表明机构在流动性充裕环境下仍普遍采用加杠杆策略,但在利率大幅上行条件下,均主动收缩久期以防范利率风险。
 
资产配置方面,货基持有NCD比例增加、短债基金持有的中票和短融增加;债券指数基金方面,信用债类占比压缩,利率债类占比提升。
 
回报方面,在4季度理财赎回潮背景下,货基指数表现最优,约为0.35%;其次为NCD指数基金所跟踪的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回报为0.28%;短债基金指数回报仅-0.15%。这印证了我们前期的观点:即短债基金在流动性收紧,资金利率上行的市场环境中表现明显逊色,而在流动性平稳或宽松的环境中相对占优。
 
摊余成本法基金方面,4季度扩募约537亿份至1.26万亿份。具体来看,4季度约30只摊余成本法基金进入开放期,其中26只份额出现变动,扩募的19只,少募7只;平均扩募约18亿份,份额增长幅度达到了36.7%。调仓方面,面对理财赎回潮所带来的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摊余成本债基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调仓;政金债虽仍为第一大持仓,但市值占比急剧下滑,其主要调仓对象为金融债、国债和短融。这与我们之前预计相吻合。
 
结合4季度货基债基各方面的表现,未来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新趋势:
 
1)流动性工具受青睐。在4季度的赎回潮中,货基和NCD指数基金的规模大体稳定。面对接连出现的赎回冲击,维持必要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以应对赎回成为了银行理财的迫切需求。可以预见,NCD指数基金仍是理财管理流动性的“刚需”配置,而货基由于国内资本管理新规的要求,其未来规模变化仍存一定不确定性;
 
2)短债基金重新有吸引力。从投资性价比考虑,不考虑收益率快速上升的极端环境,短债基金的回报表现较货基和NCD指数基金更优。4季度的赎回潮中,短债基金的回撤幅度最大,信用债目前信用利差仍较赎回潮前走阔较多。随着后市信用债收益率的逐步企稳,短债基金的投资回报有望超过货基和NCD指数基金。
 
3)摊余成本及混合估值产品受追捧。从投资者偏好角度出发,4季度的赎回潮后,低波动、回撤小的产品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如摊余成本法计价的基金,在收益率上行的环境中具备相对优势,4季度进入开放期的摊余成本法基金平均扩募规模约达36.7%。考虑到理财赎回未来或仍有余波,面对将来的冲击,仍建议重点考虑货基、摊余成本债基等产品,尤其关注进入开放期的摊余成本债基扩募机会。此外,多家基金公司正积极推出混合估值法基金产品。该类产品中摊余成本法计价的部分降低了产品的收益波动,而市值法计价的部分有望在收益率上行后博取资本利得收益,兼具了摊余成本法计价和市值法计价的优势。预计该类产品未来亦将受到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青睐,规模有望扩张。

 

一、基金4季度数据跟踪

 
前期,我们对货币基金、短债基金、债券指数基金、NCD指数基金和摊余成本法债基进行了梳理。这里针对各类基金2022年4季度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重点观察各类基金面对理财赎回潮的表现,剖析其中的新趋势。
 
1.1 规模变化-债券指数基金规模逆势走高
 
4季度,债市主要的冲击在于理财引发的赎回潮。
 
货基方面,2022年以来规模先增后降,8月创出11.2万亿新高;4季度规模较3季度末继续走低,或因赎回潮中理财等机构优先赎回流动性较高的货基所致,4季度末规模为10.34万亿,较高点回撤约0.5万亿。
 
短债基金方面,3季度末规模扩张至9157亿新高,较年初规模接近翻倍;但4季度理财赎回潮中,短债基金亦被大规模赎回,4季度末规模缩至6347亿,规模季度环比-31%。
 
债券指数基金方面,2022年以来波动上升,4季度末规模增至6025亿创新高,较年初增长1527亿。因理财持有的指数基金规模远低于短债基金,故其受赎回潮的影响较小;此外4季度新成立债券指数基金较多,主要为政金债指数基金和NCD指数基金,因此4季度末的规模不降反增
 
NCD指数基金方面,去年年末至今年2季度,NCD指数基金密集成立,2季度末规模达1991亿,投资者的参与热情较高;4季度为NCD指数基金又一成立高峰期,新增规模达406亿,但存续NCD指数基金规模缩水392亿,缩量约24.6%;4季度末,NCD指数基金规模环比微增14亿至1606亿。
4季度CFETS的交易统计亦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上述变化,基金公司及其产品在4季度净买入政金债2643亿,买入短融及超短融合计1234亿,净抛售中票1451亿,净抛售NCD634亿。
1.2 杠杆率及久期变化-杠杆普遍上升,久期均缩短
 
截至4季度末,四类基金的杠杆普遍上升,久期均缩短。
 
货基方面,4季度平均杠杆率微降至106.4%,较上季度末下降0.2%,为年内最低水平。持仓久期方面,从2016年以来的运行情况看,货基的久期一般在0.20-0.25年的区间内波动,年内变化较小,目前约为0.23年,环比缩短0.01年。
 
短债基金方面,杠杆率近年来虽有波动,但呈下降趋势,4季度末回升至118.1%,较上季度末上升了3.1个百分点,为年内最高。久期方面,从2019年以来的运行情况看,短债基金的久期一般在0.7~1年的区间内波动,3季度末升至接近区间上沿,为0.94年,4季度末大幅回落至0.71年。
 
债券指数基金方面,近年来杠杆率呈波动上升趋势,4季度末环比上升1.4%至112.7%,接近2季度的历史高点,对比货基和短期债基,债券指数基金的杠杆率位于二者之间。持仓久期方面,因底层债券多为期限较长的利率债产品,债券指数基金的平均久期远高于货基和短债基金,3季度末达2年,4季度久期明显缩短,约为1.68年,与当季度新成立较多相对短久期的NCD基金有关。
 
NCD指数基金方面,因成立时间相对晚,目前仅有2022年以来的数据,杠杆率为四类基金中最高,4季度末约为120.6%,久期为0.41年。
1.3 资产配置变化-政金债比例提升
 
资产配置方面,首先看货币基金。4季度末,货基第一大持仓仍为NCD,规模占比较上季度末的52.4%升至57.7%;国债、政金债、短融持仓占比小幅下降。
短债基金方面,4季度末,区分利率债、同业存单和信用债三个维度,短债基金利率债持仓仅约13.1%,同业存单占比3.0%,均远低于信用债。具体而言,政金债占比约11.9%;信用债以短融和中票占绝对优势,分别为32.5%和32.8%。近年来,短债基金持仓中短融、中票和企业债之和的比重波动上行,从2019年的45%升至当前的75%左右。
债券指数基金方面,将债券指数基金仅区分为利率债类、同业存单类、信用债类和可转债类四个维度,利率债指数基金一直是占比最大的种类。4季度新成立NCD指数基金和政金债指数基金较多,信用债指数基金占比呈压缩态势。4季度末,利率债指数基金占比约67.5%,NCD指数基金约23.4%,信用债指数基金压缩至23.4%。
利率债指数基金包括政金债、国债、地方债三类指数基金。具体来看,政金债指数基金规模远超其他两类,近年来规模在3000亿上下波动,4季度末规模增至3942.2亿,较上季度末增长461.4亿。地方债指数基金稳定在80亿元附近,国债指数基金仅23亿左右。
 
信用债指数基金可进一步细分为综合类、短融类、企业债类、金融债(不含政金债)类和中票类指数基金。截至4季度末,规模最大的为综合类指数基金,一般跟踪各类主体信用债指数,如央企50、特定省份发债主体、中高等级信用债指数等,规模为295.4亿;其次为短融类指数基金,规模合计132.7亿,其他类型的信用债指数基金规模均未超过100。
 
NCD指数基金方面,持仓中绝大多数为NCD。
 
1.4 回报情况
 
我们用货币基金指数、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和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来观测货基、短债基金、NCD指数基金的回报情况。自2015年初开始,同业存单指数迄今的回报率最高,为31.2%,高于短债基金的29.4%和货基的25.3%。债券指数基金底层差异较大,此处统一不做分析。
从风险与收益维度出发,风险方面,NCD指数基金持仓中AAA级NCD占比往往在90%以上,其余主要为利率债;短债基金持仓以信用债为主,且短融与中票的占比超过了50%,风险高于NCD指数基金。
 
具体到4季度,在赎回潮中,因货基采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未出现回撤,单季度回报最高,约为0.35%;NCD指数基金回撤主要出现在赎回潮的第1波,短债基金出现了2波明显的回撤,且第2波回撤明显大于第1波,同业存单AAA指数、短债基金指数单季回报约0.28%和-0.15%,结合各类基金底层资产的收益率变动情况,NCD的收益率抬升幅度较信用债更低,因此NCD指数基金的表现优于债基。反观上半年,短债基金指数、同业存单指数的回报均高于货基,分别为2.17%和2.04%。
在前期的报告[1]中,我们指出短债基金在流动性收紧,资金利率上行的市场环境中表现明显逊色,而在流动性平稳或宽松的环境中相对占优。短债基金在前3季度和第4季度的回报表现,再次印证了该观点。
1.5 摊余成本法基金
 
摊余成本法基金方面,我们主要关注其开放期的扩募情况。
 
规模方面,2022年3季度末,摊余成本法基金规模为1.22万亿,4季度末进一步增长622亿至1.29万亿。规模的增长主要仍系开放期扩募所致,4季度末摊余成本法基金份额合计1.26万亿份,环比增长537亿份。
 
具体来看,4季度约30只摊余成本法基金进入开放期,其中26只份额出现变动,扩募的19只,少募7只。整体而言,4季度进入开放期的基金,平均扩募约18亿份;该30只基金前期的份额约为1457亿份,份额增长幅度达到了36.7%。
 
在前期的报告[2]中,我们认为得益于摊余成本法的计价特征,该类基金的构建需求整体较为旺盛,配置行为存在较强的刚性。从4季度摊余成本法基金的扩募情况看,前期的观点得到了验证。尤其是在4季度的赎回潮中,摊余成本法基金避免了净值的波动,优势进一步显现,未来有望持续扩容。
 
此外,在前期的报告中,我们认为3年期及以内封闭期产品,因赎回潮中信用利差的走阔,有向商金债、甚至非金融信用债调仓的动力,此处我们对该观点进行验证。
 
我们选取了扩募规模较大的11只摊余成本法基金(封闭期均为3年及以内),观察其持有的政金债、金融债、国债、同业存单、短融和中票的规模变化。3季度末,这11只基金的第一大持仓券种为政金债,占比高达74.8%,持有市值约为其第二大持仓的金融债(11.0%)的7倍,其次为同业存单(6.4%)、中票(3.5%)、短融(2.6%)和国债(1.8%);扩募后,政金债仍为第一大持仓,但市值占比急剧下滑,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调仓:具体来看,政金债占比降至47.8%,其余券种占比均上升,分别为金融债22.1%、短融10.1%、国债9.4%、同业存单5.7%、中票4.9%。上述调测与我们此前估计吻合。
1.6 市场展望
 
结合4季度货基债基各方面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新趋势:
 
趋势1:流动性工具受青睐
 
从流动性的角度出发,货基、NCD指数基金可分别视为银行表内、银行理财的低风险、高流动性投资工具。在4季度的赎回潮中,货基和NCD指数基金的规模大体稳定,虽然存续NCD指数基金规模缩水幅度达到25%,但也有多只基金新成立。面对接连出现的赎回冲击,维持必要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以应对赎回成为了银行理财的迫切需求。可以预见,NCD指数基金仍是理财管理流动性的“刚需”配置,而货基由于国内资本管理新规的要求,其未来规模变化仍存一定不确定性。
 
趋势2:短债基金重新有吸引力
 
从风险收益维度看,风险方面,NCD指数基金持仓中AAA级NCD占比往往在90%以上,其余主要为利率债;货基当中国债、金融债、政金债的比例更高,整体而言风险均不高;短债基金风险为三者中最高。相对而言,NCD指数基金兼具风险低、收益高的相对优势,未来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张。不过,在4季度的赎回潮中,剔除新成立的NCD指数基金,存续NCD指数基金规模平均缩水25%,接近短债基金的31%。因不具备货基摊余成本计量的特征,在下跌周期中NCD指数基金亦会引发投资者的大规模赎回,制约其规模扩张。
 
而从投资性价比考虑,不考虑收益率快速上升的极端环境,短债基金的回报表现较货基和NCD指数基金更优。4季度的赎回潮中,短债基金的回撤幅度最大,信用债的收益率上升幅度远高于利率债,且目前信用利差仍较赎回潮前走阔较多。 随着后市信用债收益率的逐步企稳,短债基金的投资回报有望超过货基和NCD指数基金,短债基金的规模也有望随着回报的提高而扩张。
 
趋势3:摊余成本及混合估值产品受追捧
 
从投资者偏好角度出发,4季度的赎回潮后,低波动、回撤小的产品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如摊余成本法计价的基金,在收益率上行的环境中具备相对优势,4季度进入开放期的摊余成本法基金平均扩募规模约达36.7%,与短债基金和NCD指数基金形成鲜明对比。考虑到理财赎回未来或仍有余波,面对将来的冲击,仍建议重点考虑货基、摊余成本债基等产品,尤其关注进入开放期的摊余成本债基扩募机会。
 
此外,多家基金公司正积极推出混合估值法基金产品。该类产品主要投向摊余成本法计价的资产,一般不低于50%,其余则投向市值法计价的资产,可自由交易。混合估值法基金包含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两个单元:其中摊余成本法计价的部分降低了产品的收益波动,而市值法计价的部分有望在收益率上行后博取资本利得收益,兼具了摊余成本法计价和市值法计价的优势。预计该类产品未来亦将受到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青睐,规模有望扩张。
 
二、本周市场前瞻
 
央行操作和流动性前瞻本周逆回购到期14900亿元,NCD到期7,177.40亿元。
 
本周债券发行计划: 本周国债计划发行1只,发行额300亿,净融资额-3361.1亿,较上周下降4033.2亿;本周地方债计划发行26只,发行额1131.1436亿,净融资额862.2736亿,较上周下降1214.0454亿;本周政金债计划发行4只,发行额310亿,净融资额-473.5亿,较上周上升43.8亿。
 
本周关注事件:本周重点关注PMI数据。
三、上周市场回顾
 
3.1 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市场流动性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共投放14900亿元,到期16620亿元,净回笼1720亿元。其中,逆回购投放16620亿元,到期16620亿元。逆回购加权平均期限7天。截止上周末,共有14900亿逆回购未到期。
 
从利率水平来看,上周末DR001收于1.44%,较前一周末下行70.8bp;DR007收于2.26%,较前一周末上行0.92bp,上周质押式回购成交规模合计233331.08亿,日均46666.22亿,其中,隔夜回购成交占比均值为85%。同业存单方面,上周3个月股份制行NCD利率收于2.47%,较前一周末上行8.67bp;1年期股份制行NCD利率收于2.6%,较前一周末下行6.25bp。利率互换方面 ,上周最活跃的两大品种:1Y FR007收于2.41%,较前一周末上行8.5bp;1Y SHIBOR3M收于2.71%,较前一周末上行7.12bp。
 
从货币市场利率曲线形态来看,中短段利率曲线走陡,中长端局部有倒挂现象。
 
从流动性分层来看,隔夜品种流动性分层现象较上周有所加剧。上周R001与DR001利差平均为11.06 bps,较前一周下降7 bps;上周R007与DR007利差平均为31.42 bps,较前一周下降7.69 bps。
3.2 债券市场走势回顾
 
上周债市整体呈震荡态势。周一,早盘资金面紧张,央行公布LPR数据后,市场对此反应不大,临近中午,受窗口指导传言影响,债市急跌,全天债市大跌。周二,早盘资金供给依旧紧张,全天消息面平静,债券市场窄幅震荡,收益率变动不大。周三,今日央行继续在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税期接近尾声,资金价格有所回落,全天债券市场走势分化,中短端收涨,长端小幅下跌。周四,今日央行开始净回笼资金,税期已过,资金面宽松,全天债市小幅调整,短端收益率上行较多。周五,今日债券市场小幅波动,长端和短端表现分化。
 
从利率水平来看,上周末1年期国债收于2.29%,较前一周上升9.75bps;3年期国债收于2.56%,较前一周上升3.18bps;5年期国债收于2.74%,较前一周上升4.19bps;10年期国债收于2.91%,较前一周上升2.06bps。上周末1年期国开债收于2.47%,较前一周上升8.57bps;10年期国开债收于3.08%,较前一周上升2.55bps。
 
从曲线形态和期限利差来看,上周末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利差为61.78bps,较前一周收窄7.69bps;上周末10年期国债与5年期国债利差为17.31bps,较前一周收窄2.13bps。
 
从隐含税率来看,上周10年期国开债隐含税率为5.45%,较前一周上升0.11个百分点;5年期国开债隐含税率为6.28%,较前一周上升0.41个百分点。
 
从利率衍生品走势来看, 1年期IRS-Repo收于2.42%,较上周变动8bps,5年期IRS-Repo收于2.94%,较上周变动4bps;T2309收于99.005,较上周变动-0.1元;TF2309收于100.08,较上周变动-0.11元。
 
从中美利差来看,上周Shibor3M与Libor3M利差为-252.51bps,较前一周上升0.52bps;10年期中国国债与10年期美国国债利差为-103.74bps,较前一周下降10.94bps。
 
从债券发行来看,上周国债发行2110亿元,到期 1437.9亿元,净融资 672.1亿元;地方债发行2175.219亿元,到期 98.9亿元,净融资 2076.319亿元;政金债发行1602.7亿元,到期 2120亿元,净融资 -517.3亿元;信用债发行3288.17亿元,到期 2009.3亿元,净融资 1278.8亿元。
注:
[1]《短债基金规模扩张的背后-货币市场工具观察》https://www.cibresearch.com/XVIEW/dashboard.jsp#/gov_reportDetail.html?itemid=213973&_v=1676861861944
[2]《摊余成本债基密集进入开放期影响几何-利率市场跟踪》https://www.cibresearch.com/XVIEW/dashboard.jsp#/gov_reportDetail.html?itemid=215112&_v=1676877261003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