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出融资平台看城投转型
自2022年12月以来,有超过50家地方国企密集公告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简称“融资平台”或“城投”),引发市场关注。由此,本文重点分析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理解城投公司退出融资平台?通过对融资平台监管政策、历史城投公司退出融资平台的梳理,我们认为,城投公司退出融资平台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在2010-2018年,主要是指银监会“名单制”管理阶段;
二是自2019年至今,主要是指财政部监测平台管理阶段,即隐性债务监管阶段。
两阶段虽均有大量城投公司退出融资平台,但形似而神不同。
在第一阶段内,城投公司更多是指退出银监会融资平台名单,以避免监管政策对其融资的限制;
在第二阶段内,城投公司公告退出融资平台,意味着其更可能退出的是财政部监测平台管理,即不再涉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便使得城投公司能够承接政府建设项目和专项债融资,拓宽其他融资渠道。
第二,有哪些城投公司退出了融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有79家地方国企公告退出融资平台。从所属区域来看,其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苏省;从行政级别来看,其行政级别普遍较低,多为区县级城投公司;从发债情况来看,大部分主体均未发行过债券,少数有债券发行的主体,其要么在所属区域的发债平台中地位较低,要么其自身及所属区域对债券融资依赖程度较弱。
第三,已退出融资平台的主体是否完成了业务层面的市场化转型?从监管政策的角度,所有退出的融资平台,都会被视为已完成市场化转型;但从业务特征方面看,却并非全部主体都已真正完成业务层面的市场化转型,其中部分主体仍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等非经营性公益性业务,业务的真正市场化转型仍有待推进。在财务特征方面,从有公募债存续的8家退出平台表现来看,绝大多数主体债务率呈上升趋势,存量债务仍有待消化,并且多数主体尚不具备足够的经营偿债能力。在融资特征方面,短期来看,“退出融资平台”对相关发债主体债券融资影响有限,叠加多数退出平台未发行过债券或债券存续规模有限,其债券偿付风险不会大幅上升;但长期来看,退出平台已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融资平台(城投),其后续业务转型进程也可能加快,债务偿付风险取决于其自身最终的市场化经营偿债能力。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