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源网荷储”新生态

关键字: 新型电力系统
2023-01-19
冯俊淇
兴业研究公司新能源行业高级研究员
制造行业部
王广举
兴业研究公司能源行业高级研究员
制造行业部
郑仁福
 
 

2023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公开征求《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蓝皮书》征求意见稿)。《蓝皮书》征求意见稿首次以官方的名义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和特征,给出了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线图,路线图将构建“源网荷储”新业态,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意义重大。

 

源:煤电仍将适度发展,新能源稳步提升。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趋紧,2030年前煤电仍将适度发展,以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煤电定位将发生缓慢变化,逐步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过渡为系统调节性电源,火电灵活性改造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有望实现应改尽改。新能源规模将持续增长,新能源发展将由追求量转向追求量、质并重,更加注重新能源的消纳环节,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将得到政策支持。

 

电网:特高压和分布式智能电网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支撑。西电东送特高压通道规模进一步扩大,华北、西北、西南区域需要新建特高压输送通道以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相比常规特高压直流,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可以实现全新能源输送,随着火电建设逐渐接近尾声和海上风电基地的开发,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提速。分布式智能电网对于分布式新能源的消纳至关重要,将进入发展起步期。

 

负荷:电能替代稳步提升,需求侧管理提升用户侧灵活性。我国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将由2021年的28%逐步提升至2030年的35%以上,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电能替代将继续深化。用户需求侧管理规模将持续提升,虚拟电厂作为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手段将得到发展,由于需求侧响应资源的投入仅为储能的20%左右,是最为经济的灵活性资源之一,据测算,完成用户侧灵活调节和响应能力提升至5%以上的目标,在建设、运营、激励等环节投资仅需500-600亿元,有助于降低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成本。

 

储能: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增要素,步入高景气发展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形态逐步由传统“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带来大量储能需求。新型电力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储能的需求不尽相同,2030年前储能主要满足系统日内平衡调节需求;2030-2045年,储能主要满足系统日以上平衡调节需求;2045-2060年,储能需要解决新能源季节出力不均衡情况下系统长时间尺度平衡调节问题。多技术路线并存。为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需求,储能将是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

 

业务建议:关注火电灵活性改造、新能源电站、特高压、智能配电网、虚拟电厂、以及储能业务机会。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直接登录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