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专题—人口结构定需求,底层技术定供给

关键字: 服务机器人 , 机器人要素禀赋 , 底层技术
2022-08-31
王猛
高级研究员
制造行业部
邹刚
高级研究员
基础行业部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收缩,是当下面临的新挑战。 作为劳动力的重要补充,服务机器人的需求近在眼前。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9亿美元,预计2024年达到102亿美元。
 
服务机器人面向不同场景,产业化程度不同。 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扫地机器人产业化程度较高,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121亿。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酒店、餐饮配送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程度较高,但是面临技术壁垒降低、盈利能力下降的挑战,行业结构存在较大变数。医疗康复机器人赛道方兴未艾,国内处于技术追赶者的地位,未来有潜力成长出能与国外对标的龙头企业。
 
人形机器人参与者众多,产业化的关键是实现等价效用。 波士顿动力、本田的人形机器人性能领先,但价格较高。敏捷机器人和软银在功能方面有所取舍,价格有所降低。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技术参数高于波士顿动力,但售价目标可能难以实现。目前,人形机器人在“仿人”方面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但是尚不能提供同等价值的效用。
 
人形机器人实现等价效用,需要底层技术的突破。 目前已成熟的底层技术包括感知交互技术、自主导航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尚有差距的底层技术包括思考层、控制层和执行层技术。思考层技术需要完成现实世界的“导航”;控制层技术需要实现复杂精细动作控制;执行层技术需要实现类似小肌肉的功能。
 
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路径遵循新结构经济学的规律: 底层技术是机器人行业的“要素禀赋”,控制技术、导航技术等底层技术决定了当前机器人产业结构以工业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为主;未来,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推动底层技术不断升级,进而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 在当前阶段,建议关注“共用要素禀赋”环节,也就是既能受益当前机器人产业结构,未来又能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共用底层技术。
 
从企业沙盘看,服务机器人企业主要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服务机器人企业以未上市企业居多,导入期企业,先看内在经济性,再看技术可达性;成长期企业,先看技术领先性,再看产品性价比。
 
回到最初的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包括服务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行业共同努力。 在第一、第二产业,需要持续深化工业自动化,例如深化自动化农机、工业机器人、各类专用自动化设备;在第三产业,短期依靠已经产业化的服务机器人渗透率提高,长期依靠底层技术升级,从而实现人形机器人等高阶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
 
行业机会包括:1)服务机器人渗透率提升的机会: 关注市占率领先的龙头企业。2)共用底层技术的升级机会:感知层关注语音、视觉方面的软硬件企业;思考层关注算法先进的AI人工智能企业;控制层关注运动控制技术领先的机器人企业;执行层关注小型化高输出的伺服电机、空心杯电机、减速器、伺服电缸企业。
 
行业风险包括: 1)底层技术不及预期的风险;2)竞争加剧的风险。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直接登录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