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材料专题:工业硅与多晶硅—光伏、半导体基石材料

关键字: 硅基材料 , 工业硅 , 多晶硅
2022-07-20
王一杰
兴业研究公司新材料行业高级研究员
原材料行业部
梁博
兴业研究公司原材料行业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首席化工行业研究员
原材料行业部
王广举
兴业研究公司能源行业高级研究员
制造行业部
 

 

硅基材料主要有工业硅、多晶硅、有机硅三大类,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三者的国内市场规模分别约为520、660、600亿元。本篇报告主要分析工业硅和多晶硅这两种硅单质产品。

 

工业硅是以硅石和碳质还原剂为原料冶炼而成,其下游主要为多晶硅、有机硅和铝合金。工业硅属于典型的高能耗资源依赖型行业,原材料硅石资源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业硅的产能分布,电力价格是影响生产成本的核心因素。新疆、云南、四川、福建为工业硅的主产区。

 

工业硅的供需:国内工业硅经过三年产能去化,供给格局有所改善,今明两年将迎来较大规模的新产能投放,主要来自有下游企业向上的一体化布局。从供需平衡看,预计2023年可能出现一定的供给过剩。企业维度的竞争格局为一强多散,在龙头扩产冲击下,行业将加快洗牌。低生产成本是工业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有下游有机硅或多晶硅业务布局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多晶硅是以工业硅为原料,经提纯工艺制得,按纯度可分为光伏级、电子级,分别用于光伏、半导体领域,其下游产品为硅片。多晶硅行业有两大特点:(1)重资产投入,建设周期显著高于下游环节,易产生供需错配;(2)具规模效应,原料工业硅、电力、折旧是主要成本项。新疆、四川、江苏、内蒙为国内多晶硅的四大主产区。

 

多晶硅的生产工艺:(1)改良西门子法,应用成熟,产品纯度高,是目前主流工艺,有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优势;(2)硅烷流化床法,生产能耗低、降本潜力大,但尚未大规模应用,未来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多晶硅的技术趋势:向产品纯度更高(趋近电子级/电子级)和能耗、成本更低两个方向发展。更早布局N型硅料、电子级多晶硅、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并实现量产的企业在未来将保持竞争优势。

 

多晶硅的供需:过去两年下游光伏硅片大幅扩产,多晶硅扩产节奏难跟上,供需错配导致多晶硅价格暴涨,企业盈利能力大增。高额利润驱动下,行业扩产规划非常庞大,老牌龙头翻倍扩产,新进入者跑步入场。从供需平衡看,若国内规划产能按计划建成,2023-2024年供给将非常充裕,但也面临过剩风险。当行业供过于求时,生产成本低、有直接下游业务布局的企业更具优势。

 
一、硅基材料产业概述
 
硅是地壳中含量第二大的元素,广泛存在于岩石矿物中。 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占比约为26%,仅次于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硅通常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岩石矿物中。人们通常所说的硅石、石英、水晶的主成分即为二氧化硅(SiO2)。其他较多种类的岩石矿物的主成分除了含硅、氧元素外,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这类化合物通常统称为硅酸盐。
 
硅基材料主要有工业硅、多晶硅、有机硅三大类,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硅材料产业链较为庞大,中上游大宗原材料主要有工业硅、多晶硅、有机硅三类。 工业硅 为上游产品,其硅元素的来源为硅石,其下游以有机硅、多晶硅、铝硅合金为主。 多晶硅 是单晶和多晶硅片的主要原材料,主要应用于光伏、半导体领域。 有机硅 是含硅有机物的统称,其下游产品主要有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 铝硅合金 属于铝合金,在1-9系铝合金中,硅主要用于4系(硅为合金元素)、6系(镁、硅为合金元素)铝合金。 硅基材料因其广泛而重要的用途而被称为“工业味精”、“光伏产业火车头”和“半导体之王”。

国内工业硅、多晶硅、有机硅的市场规模分别约为520、660、600亿元。 根据广期所数据,2021年中国工业硅产量为321万吨,按2020-2021年均价1.63万元/吨计(因2021年价格大幅上涨,故取两年均值),市场规模为523亿元。根据CPIA数据,2021年中国多晶硅产量为51万吨,按2020-2021年均价13万元/吨计,市场规模为663亿元。根据SAGSI数据,2021年中国有机硅下游消费市场规模为598亿元。
 
我国硅材料产业引领全球,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全,工业硅、有机硅、光伏硅材料均为优势产业。 我国的硅材料产业链最全,且多个环节产能占全球比重均极大,工业硅、有机硅单体、多晶硅、光伏硅片产能占全球比重分别为79%、62%、80%、98%。硅材料发展为优势产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低生产成本:工业硅和多晶硅的生产过程能耗高,而我国的电力价格较为低廉;(2)上下游相互促进:原材料低成本促进下游产业发展,而庞大的终端市场需求及中下游产业发展又带动了原材料产能扩张。
 
不过,我国半导体领域所需的硅材料仍是薄弱环节。 目前,中国大陆的大尺寸(8-12英寸)半导体硅片及原材料电子级多晶硅仍高度依赖进口。产业薄弱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该类材料的技术壁垒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下游半导体产业起步晚、落后较多,对材料的带动作用有限。 不过这一现状在近两年已有明显改善,材料的国产化正在加快。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直接登录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