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框架呼之欲出—2022年下半年绿色金融展望二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受到了广泛关注。转型金融将成为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热点方向,目前国内外在转型金融政策、标准、市场实践方面都有积极进展。
展望二:转型金融框架呼之欲出
近年来,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不断加快,但对经济至关重要的高碳行业转型仍是难点。资金是实现高碳行业有序转型的关键,基于高碳行业转型的巨大资金需求,转型金融的概念被提出。转型金融聚焦于支持高碳行业按照全球或区域的气候目标和路径进行有序的转型,为高碳行业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选择。2022年上半年,转型金融受到更多关注,政策、标准、实践创新都进入快车道。
1.1 转型金融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新选择
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的关键领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的关键领域。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开发的Climate Watch(WRI, 2021)数据平台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近4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下同),其中,在能源使用和工业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其中,能源使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达到76.1%,工业过程占比5.9%。其中能源使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电力和热力部门、交通部门、制造业部门/建筑部门用能产生的排放量最大,分别占到了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的41.9%、22.2%和16.5%。我国的情况更是如此,2020 年,电力 (包括热电联产供热)、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及交通、建筑领域(以下简称“高碳行业”)碳排放合计占我国总排放量的 90% 以上(包含能源使用和工业过程排放)。高碳行业的有序低碳转型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点和难点[1]。
转型金融为高碳行业大规模融资提供了新选择。转型金融的概念是在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基于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需求而被提出。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在支持范围不能完全满足高碳行业转型的融资需求,绿色金融主要聚焦于绿色或近零排放的领域,而高碳行业的碳排放下降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仍不可能达到近零碳或零碳。为满足高碳行业转型巨大的融资需求就需要在绿色金融支持范围和边界上进行突破。转型金融主要聚焦于支持高碳行业按照全球或区域的气候目标和路径进行有序的转型,为高碳企业低碳转型融资提供了新选择。
1.2 概念和内涵:主要聚焦气候转型
关于转型金融,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界定,转型金融的内涵仍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中,我国相关机构也基于双碳目标的要求积极探索转型金融的内涵。综合来看,转型金融是指针对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针对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项目、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
转型金融概念:从可持续转型到聚焦气候转型。2019年,经合组织(OECD)在《转型金融:概念介绍》[2]中将“转型金融”定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供融资的活动”。这里的转型金融概念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转型金融,即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而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之下,转型金融的概念日益聚焦于气候转型,如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于2020年发布了《气候转型金融手册》[3],其中对于转型金融的定义更加侧重于发行人针对气候变化做出的相关承诺及实践的可信度;2021年3月,欧盟可持续金融平台发布了《转型金融报告》[4],明确了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如何利用《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为2030和2050年的气候目标做出贡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在《为可信的绿色转型融资》[5]则认为所有转型活动的目标应与《巴黎协定》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保持一致。可以看出,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相关机构对于转型金融的定义越来越聚焦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转型金融也被很多机构称之为“气候转型金融”,可理解为狭义的转型金融。
转型金融内涵:仍在演进和发展中。截至目前,各国对于转型金融的理解仍未完全统一,转型金融的内涵仍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中。我们从目标、对象、范围三个方面对各类机构对于转型金融的定义进行了比较(见图表3):
从转型金融的目标看,不同定义已经有了初步的共识,即转型金融是服务于全球或区域的气候目标,且应保持与根据气候目标确定的路径一致。
从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来看,各个机构的理解有所不同,CBI的界定包含了实体和经济活动两个层面,欧盟的界定则主要针对于经济活动,ICMA和日本的定义则侧重于实体,即发行人或公司的主体转型;我国初步对于转型金融的对象界定则包括了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
从转型金融的范围来看,不同机构界定转型金融范围的角度有所差异,如CBI认为:转型金融既包括对长期来看有助于气候目标实现的投资也包括中短期有重大贡献但不具有长期作用的投资,CBI将经济活动分为5类:近零排放类、零碳转型类、不可转型类、暂时过渡类和搁浅类,零碳转型类可使用转型标签,后三类中符合“中短期可为减排作出重大贡献的措施和项目”也可使用转型贴标。而日本、中国香港及我国内地的界定则主要是从行业的角度界定,即转型金融侧重于高碳行业和难减排部门。
总的来看,国内外对于转型金融的定义都仍在探索中,2022年1月,湖州发布了我国第一个转型金融政策文件。我们认为湖州对于转型金融的定义较为符合中国国情和“30·60目标”要求,反映了转型金融以下方面的特征:(1)转型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更加聚焦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2)转型金融以低碳转型为目标,但其实现路径和支持范围具有动态性;(3)转型金融的对象更加广泛,包括了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4)转型金融聚焦于高碳行业和高环境风险行业,如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弥补了绿色金融在支持高碳行业方面的不足。2022年6月2日,上交所修订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新增了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品种,其中低碳转型公司债券是指募集资金用于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公司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应符合国家低碳转型相关发展规划或政策文件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并对低碳转型领域和在低碳转型领域的投资方式进行了界定。2022年6月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中市协发[2022]93 号)(以下简称《转型债券试点通知》)对转型债券进行了定义,即“转型债券是指为支持适应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低碳转型领域的债务融资工具”。该品种适用的发行人行业范围包括:电力、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八个高碳排放行业,同时,文件也对募集资金支持的两类项目和经济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看出,上交所和交易商协会对于转型债券的定义主要是从资金用途的角度,对象主要为项目和经济活动,但同时,该文件也对于发行人所属的行业及在募投领域的转型目标、计划和行动等做出了披露要求。
1.3 政策:转型金融框架呼之欲出
全球对于转型金融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今年的G20财长会议强调了发展转型金融支持有序绿色转型,欧盟、英国已探索出台了转型金融监管政策,我国积极推进转型金融政策和制度建设。
1.3.1 全球转型金融政策进展
G20强调加强转型金融以支持有序绿色转型。虽然对于一些行业的转型路径、方式上还存在争议,但有序公正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为了扩大支持气候转型活动的金融服务,2021年10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批准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明确了建立转型金融框架的具体行动,并提出要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支持转型金融活动的政策框架。2022年2月,二十国集团(G20)召开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再次强调发展转型金融以支持有序绿色转型。
转型金融框架呼之欲出,包含公正转型。转型金融框架的制定也是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2022年的重点任务,G20预计将在2022年10月左右推出可持续金融的转型框架。G20转型金融框架包含五大要素[10]:(1)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2)转型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3)有效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4)支持转型的激励措施;(5)保证公正转型。其中,保证公正转型是G20转型金融框架的一大支柱,G20可持续专家组对公正转型的界定更强调“在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和防范转型活动可能带来的对就业和对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转型活动的社会公正性”。同时,专家也建议,在转型框架中纳入公正转型的要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内近纳入一些可操作性较高的公正转型的要素,其他更为复杂的要素可以在未来发展中逐步加入。
各国转型金融政策进展。除G20外,欧盟、英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转型金融的政策和制度也在制定中。
欧盟:2021年7月,欧盟发布了《向可持续经济转型的投融资战略》,强调转型金融的重要性,并将转型金融作为四大战略支柱之一,要求开发金融工具和制定金融政策专注支持经济向气候和环境友好方向的转型。2022年2月,欧盟市场和证券委员会发布了《可持续金融路线图2022-2024》[11],计划于2022年修订欧盟气候转型基准和巴黎协定转型基准,以确保与欧盟的转型路径目标一致。截至目前,虽然欧盟对于转型金融的具体应用规则还在酝酿形成中,但信息披露和独立评估这两个原则已被确认将在欧盟未来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中被更加强调。
英国:2022年4月,英国财政部启动了英国转型计划工作组,推动建立转型金融框架和标准,鼓励公司披露气候转型计划。
其他国家:日本于2021年5月发布了转型金融相关的指引,日本的转型金融政策也已经被纳入了可持续金融战略框架中。此外,加拿大、新加坡、南非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将明确转型金融政策框架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可持续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
1.3.2 我国出台首个转型金融政策
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转型金融相关制度的研究和探索。2022年4月,人民银行召开研究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研究转型金融,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为未来一段时间转型金融监管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指明了方向[12]。
与此同时,在地方层面,以湖州为代表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也率先开展了转型金融政策探索,2022年1月,湖州出台了我国首个转型金融政策文件--《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系统规划了湖州转型金融发展路径,明确了体系化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创新低碳转型金融服务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支持重点行业公正、有序支持转型的7项重点任务,涵盖了制度标准建设、产品创新、项目储备、行业转型标准和方法、创新金融服务、发展绿色保险、打造数智支撑平台等方面。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绿色和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转型金融也得到了政策层的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同步开展转型金融的探索,有利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互补,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转型金融政策经验。
1.4 标准:转型金融标准加快制定
转型金融标准是市场发展的基础,转型金融标准制定的目的是界定和规范转型金融的活动。转型金融标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转型金融的原则界定,二是转型金融的分类目录和技术要求。前者为整个转型金融的实施和转型金融分类目录和技术要求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后者则用于指导具体的实施。全球来看,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加速;我国高度重视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多层次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在加速推进中,与绿色金融标准的衔接机制是重点。
1.4.1 全球转型金融标准形成一致初步原则
ICMA、CBI等较早开始了转型金融标准的探索,欧盟的《可持续金融标准方案》实际上是一个涵盖了转型金融的综合性标准,以上三个机构的标准是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转型金融标准,具体来说:
ICMA在《气候转型金融手册》中主要针对主体提出转型融资标准,明确了气候转型融资的四个关键要素:发行人有明确的气候转型战略和治理,发行人业务模式中考虑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发行人气候转型战略应参考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和路径,发行人执行情况有关信息的透明度等。但ICMA并没有制定具体的转型金融活动目录,因此其转型金融的指引可以看作是原则层面的标准。
CBI提出的转型金融包括了针对实体和针对转型经济活动两个层面,同时明确了实体和经济活动都应满足的5项转型原则,包括符合1.5度温控目标的碳排放轨迹、以科学为基础设定减排目标、不计入碳抵消、技术可行性优于经济竞争性、刻不容缓的行动,而非旷日累时的承诺等。除了原则性的指引外,CBI也在制定具体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和技术要求,已于2021年底发布水泥和基础化学品的相关标准,并计划于2022年发布钢铁和石油天然气的相关标准。
欧盟已正式实施的《欧盟可持续分类方案》中明确了可持续经济活动应满足的六项原则,而在具体的分类中实际上已经涵盖了欧盟80%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业,包括电力、交通、林业、建筑、通信技术、制造业等,并对各个行业有明确的技术要求限定。因此,欧盟的《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可以看作是融合了原则性指引和目录及技术指引两个层面的综合性转型标准。同时,2022年2月,欧盟市场和证券委员会发布了《可持续金融路线2022-2024》,计划于2022年修订该分类方案中的欧盟气候转型基准和巴黎协定转型基准,以确保与欧盟的转型路径目标一致。
一致性的转型金融原则有望出台。基于上述标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已将标准的制定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虽然目前转型金融标准还未出台,但已有了一些初步性的原则[13]:(1)转型活动要有明确的减碳效果,这些效果要与巴黎协定(碳中和)目标的要求相一致;(2)转型活动可以是具体的项目,也可以是更为广泛的企业经济活动(其中包括一系列投资项目和业务转型活动);(3)转型活动在减碳的同时,不能对其他可持续目标(SDGs)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即“无重大损害原则”);(4)转型活动的主体(企业)须设定减碳的量化目标和时间表;(5)较为复杂的转型活动(如无法通过转型目录和目录中明确的量化指标直接识别的转型活动)需要得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转型”认证。而在目录和技术要求层面,预计在G20的标准框架下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但从长期来看,从原则性描述逐渐向目录过渡可能是一个趋势。
1.4.2 我国加快建设与绿色金融有效衔接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我国加快建设转型金融标准体系。面对高碳行业转型发展的急迫融资需求,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以规范市场发展。结合国内外经验,我们建议我国的转型金融界定标准也可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转型金融原则框架,以明确转型金融的概念、定义、原则和要求等;二是转型金融的目录和活动技术要求等可操作的落地标准,该层面的标准按照行业和领域进行编制。第一个层面的原则和框架可以在国内外已有的框架标准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碳行业现状和发展要求制定,为转型金融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第二个层面的标准可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在一些路径已明确的行业率先出台。
转型债券创新试点启动。今年6月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先后通过文件修订和通知的形式,新增和创新了转型债券品种,对转型债券的定义、适用范围及转型债券发行机制中核心的四要素和其他措施进行了说明,为创新转型债券品种提供了实操性的指引。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转型债券试点通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转型债券募集资金应专项用于企业的低碳转型领域,重点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转型债券试点通知》从发行人所属的行业范围和募集资金支持的项目和经济活动两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发行人应属于八大重点高碳排放行业;募投资金支持项目和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已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银发〔2021〕96号发布)、但技术指标未达标的项目;二是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具有减污降碳和能效提升作用的项目和其他相关经济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一)煤炭清洁生产及高效利用;(二)天然气清洁能源使用;(三)八个行业的产能等量置换;(四)绿色装备/技术应用;(五)其他具有低碳转型效益的项目。可以看出,实际上,转型债券在发行人所属的行业和募集资金用途方面都是对于绿色债券的有益补充。
在转型信息披露方面,相比于绿色债券的披露要求,《转型债券试点通知》提出了更高的披露要求,不仅要求披露募集资金投向的转型领域、预计或实际的转型效果、实现转型目标的计划及行动方案等,还要披露发行人的转型目标、计划及与双碳目标的符合性等信息。
在第三方评估方面,《转型债券试点通知》鼓励对债项开展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也应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募投资金领域和产生的量化效益方面,二是发行人方面,要求评估发行人在所属领域的总体规划、转型路径、募集资金使用是否与该规划相匹配、总体规划是否与有关政策相一致等内容。
在募集资金管理方面,《转型债券试点通知》则延续了绿色债券和可持续挂钩债券等创新品种的管理要求。
总的来说,《转型债券试点通知》对转型债券创新的发行机制进行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从行业和领域的角度对于适用的主体、募集资金支持的项目和活动做了规范。创新转型债券有助于丰富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产品序列,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与此同时,我国上交所修订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2年修订)》,推出低碳转型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品种,其支持的低碳转型领域与交易商协会的转型债券略有区别,包括不限于:(一)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等提出的先进技术装备及其他有助于生产过程污染防治、降低产品能耗碳排的技术工艺及装备等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二)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加工、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油气清洁高效利用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领域;(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老旧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等数据中心及其他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耗领域;(四)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绿岛”项目建设等园区节能环保提升领域;(五)其他助推低碳转型的领域。
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有望加速。我国部分“1+N”政策已在今年上半年陆续出台,为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截至2022年5月,“N”系列政策文件的重点领域和行业覆盖的碳排放量占比近95%[14],其中,电力、钢铁和水泥行业双碳相关政策文件均于2022年2月底前率先出台,此外,交通运输、石化化工、农业、有色金融建筑等行业的政策也于上半年陆续出台。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建议在已出台转型政策和路径的领域率先出台转型金融行业目录和技术标准,如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以满足金融机构紧迫的要求。
与绿色金融标准的衔接和过渡是重点。除了依据行业碳减排的路径量身定制外,如何与现有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衔接是我国目前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我国绿色金融的相关目录中已包含了部分重点转型行业的项目内容,转型金融标准应与绿色金融并驾齐驱、相互支持、良性互动。一方面,对于绿色金融中未重点关注和未涉及到的高碳行业的转型,转型金融目录可对其形成有效的补充。如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交叉领域即为纳入绿色金融相关标准支持范围且属于难减排行业典型节能减排项目,如钢铁行业高炉余热余压利用、水泥行业的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等,而两者非交叉领域的转型金融支持领域则为难减排行业的低碳转型工艺和活动,如钢铁行业长流程到短流长,或其他过渡性化石能源的使用等;另一方面,在技术要求上,转型金融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视角提出符合转型路径的技术要求。除了内容上的补充和延伸外,转型金融标准在核查、报告和披露制度及多维度的财政和金融激励机制方面也可延续绿色金融的良好做法。
1.5 实践:亟需多元化的产品和工具创新
在政策和标准不断完善的同时,转型金融市场实践也逐渐开展,在转型金融信贷工具、债券工具和其他转型金融工具方面均开始起步。
1.5.1 转型金融信贷与债券工具的探索
转型金融信贷工具方面,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起步,但还很少有贴标的转型贷款推出。可持续关联贷款是指借款人在整体可持续发展策略下制定具体的绩效指标,在贷款存续期内对指标进行跟踪,并将指标完成情况与贷款利率进行挂钩的一类金融产品。目前这类金融产品实际上也主要聚焦于为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融资,因此将其看作为转型金融产品之一。2019年3月,贷款市场协会等联合发布的《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原则》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可持续关联贷款界定标准,2021年5月,该标准也进行了更新,更新后与ICMA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原则》也更加一致。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基于转型融资的巨大需求,全球可持续关联贷款发展近年来发展较快。根据Refinitiv的统计[15],2021年全球新增的可持续挂钩贷款规模达到了7170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加了300%。
双碳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和贷款人已经开展了多笔可持续挂钩贷款的尝试,通过其灵活的价格机制和透明度管理要求,以有效支持传统的绿色金融标准下“不敢”支持的转型项目和活动,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转型金融债券工具方面,贴标的可持续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均可归为转型金融债券工具。根据CBI的数据[16],2021年,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展迅猛,共发行277只,发行总额达到1188亿美元;2022年一季度可持续挂钩债券发行规模达到了240亿美元,占整个可持续债券(包含绿色债券、社会债券、可持续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市场的11.9%,同时,增幅也达到了2021年同期的100%。贴标的转型债券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发行13只,总发行金额为44亿美元。
我国于2021年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产品,该债券是指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的债务融资工具,可用于公司一般用途。截至2021年末,共发行26只,发行总额约人民币354.5亿元。2022年6月,我国上交所推出低碳转型债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贴标转型债券。同时,火电、钢铁等高碳企业开始尝试通过贴标可持续挂钩债券和转型融资工具为转型和脱碳项目融资。2022年5月,华能集团发行规模为20亿元的首单交易所首单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同月,宝山钢铁发行规模为5亿元的低碳转型绿色债券。上述两单债券均进行了转型贴标,也都是在对应行业的转型政策提出后发行,所支持的投向与行业转型路径和目标保持一致。
1.5.2 其他转型金融工具的探索
除了转型的信贷工具和债券工具外,转型基金、转型保险、转型信托等多元化的工具方面也已开展了广泛的尝试。根据晨星(Morning Star)[17]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球范围内合计存续860只以气候为主题的共同基金和ETF,规模达4080亿美元,其中,气候解决方案基金和气候意识基金等气候转型类基金在2021年超过了清洁能源/技术基金,成为最大的类别,表明了投资者在寻找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外更多的低碳转型投资机会。我国在“1+N”政策体系中也明确提出,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其他金融工具方面,去年以来,我国发行了多个“碳中和”主题的信托产品,支持相关行业低碳转型。保险业在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如气候和绿色大宗商品指数保险、针对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客户的绿色保险等。
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低碳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各个行业转型融资需求将进一步逐步释放,对多元化的转型金融产品需求持续旺盛,亟需在转型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转型金融工具创新实践,探索开发满足不同转型需求的多元化转型金融工具。
注:
[1]资料来源:严刚,郑逸璇,王雪松,等.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J].2022, 35(02):307-319.
[2]资料来源:OECD. RANSITION FINANCE: INTRODUCING A NEW CONCEPT[R]. 2019.
[3]资料来源:ICMA(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Climate transition finance handbook[R]. 2020.
[4]资料来源:EU 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Transition finance report[R]. 2021.
[5]资料来源: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为可信赖的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R]. 2020.
[6]资料来源: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中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气候转型融资[R], 2020年11月.
[7]资料来源:周诚君在“碳中和2060”论坛的发言,《大力推动转型金融发展 更好支持“30·60目标》,(2021年3月)[2022/05/28],https://finance.sina.cn/zl/2021-03-25/zl-ikknscsk1443601.d.html?vt=4&cid=79615&node_id=79615
[8]资料来源:日本金融服务局,经济、贸易和工业部和环境部. 气候转型融资基本指南[P]. 2021年5月.
[9]资料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P].2022年1月.
[10]资料来源: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对马骏采访,《马骏:中美合作共同推进 今年将形成G20转型金融框架》,(2022年4月23日)[2022/5/23],https://economy.caixin.com/2022-04-23/101875175.htmlhttps://www.esma.europa.eu/policy-activities/sustainable-finance/sustainable-finance-roadmap-2022-2024.
[11]资料来源:欧盟证券市场局.可持续金融路线图(2022-2024)[R].2022年2月.
[12]资料来源:人民银行,《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2022年4月)[2022/5/28],https://www.yicai.com/news/101372628.html.
[13]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对马骏的专访,《金融机构为何“不敢”为转型活动提供服务?转型金融体系需具备五要素》,(2022年3月)[2022/5/28],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22-03-17/doc-imcwipih9091010.shtml
[14]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碳”策中国:“1+N”双碳政策碳排覆盖已达95%》,(2022年5月15日),[2022/5/23],中金点睛客户端.
[15]资料来源:Refinitiv. Sustainable finance continues surge in 2021[R].2021年12月.
[16]资料来源: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2022年Q1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概览[R].2022年4月.
[17]资料来源:晨星,Climate Investing in 2022: Our Bumper Report[R],2022年1月.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