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行业深度研究—“新材料”系列之一

国际碳纤维自1960s研制、1970s工业化以来,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共同推动其应用自航空航天、体育休闲领域向一般工业领域(特别是风电、储氢容器等)持续渗透和扩张。
我国碳纤维工业化始于1970s,与国际同步,但因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大幅落后于日本和欧美,直至2000年后的十多年间,才逐步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碳纤维进口依赖度已从2015年的85%降至2020年的62%,总体产能利用率也从不足15%升至51%。
展望未来5-10年,“双碳”背景下,风电叶片、光伏热场、储氢容器等应用有望在中期和长期接力驱动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国内企业近两年大量的扩产规划,也将带来新一轮产能增长,国产碳纤维的市占率有望大幅提升。但是高热度的扩产在短期内可能再次加大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将面临压力,也需要关注相应结构性风险。
碳纤维需求: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为10.7万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分别为26.2和151亿美元;中国碳纤维需求4.9万吨(国产化率38%),占全球46%。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预计达20万吨,5年CAGR为13%;中国碳纤维需求预计达13万吨,5年CAGR为22%。
需求驱动因素:2021-2025,风电叶片需求将是主引擎,光伏热场、储氢压力容器应用逐渐成为新支柱;再下个五年,氢能发展带动下的储氢压力容器应用有望成为新引擎。
全球区域格局:日美系长期为主导,控制全球超过50%产能,日本东丽为全球绝对龙头。中国大陆产能目前占全球21%,国内龙头企业大致处于全球第二梯队。
国内区域格局:国内碳纤维产能主要分布于吉林、江苏,其次为青海、山东、浙江等。吉林已形成大丝束碳纤维的全产业链优势,江苏拥有较多的小丝束碳纤维龙头。
供给变化趋势: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目前处于新一轮扩产大潮的起跳点,未来3-4年,产能占全球比可能突破50%。从国内看,目前较大规模的扩产多以工业用大丝束碳纤维为主;吉林已形成大丝束全产业链优势,规划的产业规模也最大;碳纤维制造能耗较高,而工业用碳纤维追求低成本,青海、内蒙、新疆等低电价地区也受扩产企业青睐。
未来格局推演:行业目前处于高景气状态,但扩产潮规模庞大,已接近非理性,“扩产-出清”的历史大概率重演。我们预计在2022-2023年大量新产能投放后,短期的产能结构性过剩大概率不可避免,行业将迎来产品价格快速下降期,多数企业的后续扩产计划可能放缓。而在2023-2024年之后,大概率呈现竞争加剧导致的重组、出清等,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迎来新龙头崛起或老龙头强者恒强的阶段。
业务建议:面对新一轮扩产潮,哪些企业能够胜出,应从两方面考量:(1)走工业应用的大丝束路线,降成本是核心,选择低生产要素成本地区进行上下游一体化布局是最优路径;(2)走传统的小丝束路线,必须有中高端产品,进入军工供应链是稳定盈利的重要护城河,老牌龙头企业有明显优势。
风险提示:(1)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特别是工业级碳纤维产能;(2)竞争加剧风险;(3)短中期较大幅的产品价格下跌风险;(4)外部冲击风险;(5)风电等下游应用不及预期的风险。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