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国际收支解读及2022年开放政策展望
2021年国际收支差额与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额相近,但高于代客结售汇差额,未结汇需求增加、境内美元资金池水位上涨,为人民币汇率构筑缓冲垫。我们对比并分析了不同口径数据。
2022年预计我国经常账户将继续保持顺差,但非储备性金融账户顺差大概率收窄甚至转逆,储备资产整体保持稳定。需要警惕证券投资账户下资金流出风险。
2022年政策支持的方向包括 QDLP/QFLP、服务小微企业500万美元内自主外债、熊猫债发行和结算、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贸易新业态跨境结算、美式和亚式期权在汇率套保中的应用等。
外管局近期发布2021年国际收支全年数据,以及《2021年国际收支报告》,我们结合涉外收付款数据和结售汇数据,对2021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2022年的国际收支和外汇政策进行展望。
一、2021年国际收支解读
2021年我国国际收支表现与2020年基本一致。即经常账户顺差、直接投资顺差、证券投资顺差、其他投资逆差,储备资产逆差(对应常识意义上的储备资产增加)、误差遗漏逆差。唯一不同的是2020年我国非储备性金融账户整体录得逆差,而2021年非储备性金融账户由逆转顺。
造成上述国际收支表现的原因我们在《兴业研究汇率报告:不容忽视的其他投资——国际收支2020年解读及21年展望20210423》中详细进行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概括来说:
-
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在2020年基础上进一步增长,体现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继续发挥作用;
-
直接投资顺差录得2013年以来的最高值,体现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全球领先优势,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
-
受到全球疫情对跨境旅游和留学的抑制,服务贸易逆差较疫情前减少;
-
直接投资增长带动初次收入逆差增加,2021年逆差规模超过服务贸易逆差;
-
证券投资维持顺差,但由于2021年中美利差收窄、A股走势较2020年疲软,资金流入规模较2020年减少、但仍高于疫情前2019年水平;
-
其他投资延续逆差,规模较2020年减少,但显著高于2019年及以前;这体现了境内美元流动性充裕背景下,境内主体增加了在境外的投资和存贷款等行为;同时说明了经常账户顺差及来华各类投资主要形成了民间部门的对外资产,而非官方外储;
-
储备资产的变化数值超过2018年到2020年,但是较2017年之前大大减少,“藏汇于民”与“减少常态化干预”思路不变;
-
误差遗漏项下资金流出规模超过2020年,但不及2015年到2018年。
-
货物贸易方面,国际收支口径下贸易顺差小于海关口径。二者差异来自于,一是国际收支中所有权未发生转移的货物(来/出料加工贸易)计入服务贸易统计而非货物贸易;二是国际收支中进出口均按离岸价记录,海关出口按离岸价,进口按到岸价记录;三是进出口退运、转手买卖以及特殊代工等对国际收支数据造成扰动。
-
跨境资金总额方面,国际收支(按经常账户差额+非储备性金融账户差额计算)与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相近,高于银行结售汇顺差。这说明仍有较大规模的未结汇需求,对应银行外汇存款规模增加。我们用涉外收付款数据和结售汇数据可以模拟出未结汇盘和未购汇盘的动态变化(见图表 6)。
-
外汇储备方面,官方外汇储备数值变动与国际收支口径下外汇储备资产变动差异较大,差异来源于存量外储因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动所致的估值影响。
-
银行间市场方面,商业银行海外净资产变动代表了境内美元资金池的“水位”变化。2021年境内美元资金池规模增加6478亿元(约1004亿美元),其中60%以上由企业和居民贡献,体现在外汇存贷款差额增长620亿美元。
-
国际收支口径经常账户顺差规模显著、长期高于代客涉外收付款口径,但倘若将误差遗漏项纳入,则二者呈现数据一致性。这说明国际收支口径下经常账户顺差高估(涉及统计和贸易背景等问题),涉外收付款口径下贸易数据可能更具真实性。
-
其他投资项两个统计口径差异极大,这体现出银行作为跨境融资的主体,其同业拆借和跨境贷款行为主导了其他投资项下的资金流动,企业参与的跨境融资(例如境外发债等)仍是少数。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对集团外客户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对集团内用户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