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能效,减碳排,调结构—2022年化工行业展望

回顾2021年,化工行业景气上升,处于盈利高点。行业的高景气主要源于“后疫情”时期化工品需求超预期增长、供给受限、原料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二季度,全行业单季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如此快速的景气回升在历史上十分罕见。10月以来,煤价回落、油价波动加剧。部分化工品价格在触及阶段高点之后开始回落,一些细分行业出现盈利下滑迹象,行业景气度有所回落。
产业政策导向“促绿色高效,淘汰落后,防范过剩”。为实现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达成“双碳目标”,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可归纳为:(1) 对于存量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一批,同时强制淘汰一批;(2)对于新建产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新建的都是先进产能;(3)严守等量或减量置换底线,防范产能过剩风险。上述政策导向符合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律,为整个行业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优化市场格局指明了方向。
展望2022年,在政策、供需、成本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化工行业很可能进入调整期,盈利回落、增速放缓、优胜劣汰。政策方面,监管加强,加速转型;供需方面,需求放缓,海外供给恢复,整体供需趋于平衡;成本方面,原料、能源、环保等成本全面上升。虽然化工行业整体仍能维持较好盈利水平,但炼油、合成橡胶、化纤等细分领域存在供给过剩风险,部分运营成本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亏损。“提能效、减碳排、调结构”将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提能效的主要手段包括:(1)加强化工装置的精细化管理;(2)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上下游一体化运营;(3)以绿色环保、能耗低的新工艺代替落后的老工艺。金融机构在与化工企业合作过程中,可关注企业的能效指标,产业链布局情况以及工艺水平,以此来评估企业的竞争力。
减碳排的主要手段包括:(1)源头减碳,以天然气、轻烃为原料,替代煤炭和石油;(2)过程减碳,加“氢”中和,变废为宝;(3)末端减碳,配套CCUS。未来碳排放指标将持续收紧,那些积极减碳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减碳过程中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也将带来巨大的业务机会。
调结构的主要方向包括:(1)炼油产业“减油增化”,逐步降低产品中成品油的占比,提升烯烃、芳烃等产品的比重;(2)新材料产业实现技术突破,提升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的国产化比例,实现化工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紧跟化工品市场快速变化的趋势,提前布局技术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新材料项目。
一、回顾:景气高点已至
1、需求超预期,供给偏紧,化工品价格普涨
多因素共同作用,推动行业超预期复苏。2020年下半年起,由于国内新冠疫情被快速控制,国内各行业逐步恢复正常,国内化工品需求持续增长。同时海外疫情快速蔓延,导致部分海外化工产能难以正常运行,国内化工品出口订单意外增长。受益于此,这一轮化工行业景气上行周期始于2020年三季度。2021年化工行业整体延续了景气上行的趋势。具体看,上半年是景气度整体走高,表现为化工品价格普涨,各细分领域均实现收入、盈利水平齐升。三季度以来则是高位震荡,逐步分化,表现为化工品价格冲高回落,各细分领域盈利情况出现分化,部分子行业再度出现供给过剩。回顾2021年初以来化工行业的走势,主要推动因素包括:需求增长超预期、部分产品供给受限、原材料价格上涨。
需求端,国内国外均显著增长。内需方面,2021年国内化工品需求旺盛。物流运输需求高企,提升成品油消费量。1-8月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达2.24亿吨,同比增长3%,其中,汽油、航空煤油分别同比增长7.8%、24.9%。10月,国内石油及制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29.3%。此外,受下游建筑建材、家电、玩具等行业产销规模的扩大,乙烯、丙烯、聚氯乙烯等基础化工品需求增长明显。1-10月,国内乙烯表观消费量约2743万吨,同比增加29.4%,创历史新高。外需方面,2021年化工品出口规模不仅大幅高于2020年,也好于疫情前的2019年。其中化肥、化学纤维、橡胶轮胎等产品出口形势良好,1-10月,化肥出口量2933万吨,同比增长25.7%;化学纤维出口量116万吨,同比增长9.4%;橡胶轮胎出口量598万吨,同比增长17.2%。综合看,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支撑本轮化工行业景气上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给端,能耗和环保约束强化。自从2020年9月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各级政府愈加重视对能源消耗的控制,地方政府、化工园区纷纷规定能耗指标、煤耗指标。对于高能耗的化工行业而言,设定用能规模上限,无形之中就对化工品产出形成约束。进入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发文点名广东、江苏、浙江等制造业大省未能完成“能耗双控”目标,此后各地通过各种手段约束高耗能企业,部分化工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电石、有机硅等产品供给意外收缩。7月以来,国内炼厂的原油加工量出现同比下滑,导致石油制品产出减少。除了能源约束之外,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沿江、沿海地区的环境保护,一大批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或被关停,云贵地区对磷矿开采进行整顿,这些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工品的产出。8、9月间,国内化工品市场一度出现了短暂的供给短缺。在需求向好的情况下,供给端的约束推高了化工品价格。
成本端,煤炭石油价格高企。煤炭、石油是化工生产重要的原料,虽然各国均表示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但短期看可再生能源仍无法取而代之。伴随经济的活跃,2021年煤炭、石油需求旺盛,价格大幅走高。10月以来,我国政府对国内煤炭市场进行调控,美国则开始释放部分石油储备,受此影响,煤价、油价均从高位回落。秦皇岛动力煤市场价(1-11月均价)为1033元/吨,较2020年均价上涨79%。布伦特原油现货价(1-11月均价)为71美元/桶,较2020年均价上涨69%。原材料涨价,进一步推高了化工品价格。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简称CCPI)年初为4150点,至10月中旬最高涨至6500点附近,涨幅达56.6%。
2、盈利水平处于历史高位
盈利方面,化工行业利润已处于历史较好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化学原料及制品行业利润总额5839.1亿元,同比增长131%。二、三季度单季利润均超过2000亿元,属于历史最好水平。从上市公司口径看,化工板块2021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为2596亿元,同比增长99%。从季度走势看,一、二季度单季净利润上涨趋势明显,但三季度出现小幅回落。
虽然整体盈利水平较好,但下半年以来部分子行业盈利走弱。“PX-PTA-涤纶长丝”产业链整体利润在4、5月一度达到1500元/吨,但进入11月之后,利润水平回落至710元/吨,属于中等景气状态。
综合而言,当前化工品市场供需关系从偏紧转向宽松,产品价格高位回落,企业利润也开始向合理水平回归。
3、投资加速,库存上升,行业进入调整期
高利润刺激投资加速。高利润激发了化工企业的投资热情,而越来越严苛的能效、环保标准也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实现装置更新换代的外部动力。因此,2021年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暖,1-10月,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化学纤维3个主要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9.0%,17.8%和31.3%。投资回升一方面预示着当前行业的高景气,同时也意味着明后年将有较大规模的新产能投放。
库存快速上升。2021年1月,国内化工品库存同比下降3.6%,创本轮库存周期的低点,表明当时市场已经基本消化了疫情对化工品库存的冲击,完成了去库存。春节后,化工品市场热度快速回升,市场乐观情绪弥漫,部分企业、贸易商出现“惜售”情况,“补库存”周期启动。截至10月末,化工品库存同比增长25.5%,接近2011年的高点。由于近期石油价格震荡回落,历史数据显示,通常情况下油价走势是化工品库存的先行指标,只在新冠疫情期爆发初期出现明显背离。预计化工品市场单边看多的力量将出现分化,2022年如果油价结束单边上涨,进入震荡期,化工品市场也将再次进入“去库存”阶段。
PPI走势预示行业已处于景气高点,未来有下行风险。化工PPI走势与行业景气度高度关联。2020年5月,国内化学工业PPI指数为-6.3%,创本轮调整新低,也是2015年10月以来新低。2021年以来,化工PPI快速走高,10月数据为19.8%,创下本轮新高,也高于2017-2018年景气高点。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短短一年半时间,化工PPI从低点达到高峰。当前油价开始进入震荡期,部分化工品价格回落,预计2022年化工PPI也将结束单边上涨走势,逐步进入下行区间。
综合而言,化工行业在2021年延续了复苏势头,高景气主要源于“后疫情”时期化工品需求超预期增长、供给受限、原料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此快速的景气回升在历史上十分罕见。10月以来,煤价回落、油价波动加剧。部分化工品价格在触及阶段高点之后开始回落,一些细分行业出现盈利下滑的迹象。预计2022年化工行业景气度可能小幅回落,虽然整体仍能维持较好盈利水平,但炼油、合成橡胶、化纤等细分领域存在供给过剩风险,部分运营成本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亏损。此外,“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化工产业作为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势必面临紧迫的减排压力,新一轮调整已经在酝酿之中。
二、产业政策梳理:促绿色高效,淘汰落后,防范过剩
化工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行业,产业规模大,产品种类多。化工生产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三废”,是典型的“两高行业”[1]。因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任务紧迫。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绿色安全、高效低碳”。为实现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达成“双碳目标”,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对于化工行业,政策导向可归纳为“促绿色高效,淘汰落后,防范过剩”3个维度。
1、促绿色高效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优先。10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减碳意见”)对全国的减碳工作再度做出了更加细致的部署。中央减碳意见提出,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明确五方面的目标,分别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同时,还明确了需要坚持的五个原则,分别是: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
与党中央的顶层政策导向一致,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能源局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21〕1464号)》,将“提高能效”作为核心目标,紧扣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优先的政策导向。此次意见给出了2份详细的行动方案,涉及冶金、建材、石化化工3个领域,其中石化化工领域重点包括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4个细分行业。
在行动方案中,给出了8个重点行业的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并明确了行动目标:到2025年,这8个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将当前各行业的能效现状与标准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基准水平”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而“标杆水平”则对标行业内第一梯队的能效水准,同时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化工行业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降耗空间大。与国外先进项目相比,国内化工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偏高。2019年,国内乙烯装置的综合能耗约800千克标准煤/吨,较国际先进水平高27%左右。国内合成氨装置综合能耗为1418千克标准煤/吨,而美国的平均水平为990千克标准煤/吨,国内较之高出43.2%。虽然国内合成氨主要以煤炭为原料,而美国以天然气为原料,原料结构不同是导致能耗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但巨大的能耗差距也表明国内合成氨装置的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由此可见,化工行业可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能效,存在巨大的减排空间。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化工行业将迎来一轮技术升级浪潮。
2、淘汰落后
在推动行业通过技改提升能效的同时,政策还划定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指出了需淘汰的落后产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仍是指导我国产业升级的总纲领,目前的最新版是2019年修订。此次发布的行动方案则进一步细化了淘汰、加速退出、严禁新建的项目类型,为市场参与各方划定了明确的红线。
属于淘汰类的项目包括,200 吨/年及以下炼油装置、天然气常压间歇转化工艺制合成氨、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
应加快退出的项目包括,推动30万吨/年及以下乙烯、10万吨/年及以下电石装置。
对于被划定为淘汰或加快退出类的项目,地方政府、园区管理方或者金融机构应该坚决回避。
3、防范过剩
为了抑制企业的扩张冲动,预防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政策强调了对于高能耗行业的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同时,化工行业准入门槛也显著提升。当前的产业政策规定,国内严禁新建类项目包括,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装置、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等炼油装置、80万吨/年以下石脑油裂解制乙烯,以及固定层间歇气化技术制合成氨装置。
在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规定: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
综合而言,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产业政策表明了政府对化工行业的改造思路:对于存量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一批,同时强制淘汰一批;对于新建产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新建的都是先进产能;严守等量或减量置换底线,防范产能过剩风险。上述政策导向符合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律,为整个行业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优化市场格局指明了方向。
三、展望:“提能效、减碳排、调结构”是三大发展主线
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行业走势将受到政策、供需、成本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政策方面,将持续加强对化工行业的监管,引导企业节能降碳,加强绿色环保,确保安全生产。同时,由于用能指标、排放指标的约束,行业进入门槛提升,行业走向良性竞争。供需方面,化工品市场整体趋于平衡,国内新产能有序释放,落后产能加速淘汰,产品结构持续调整。海外生产将进入恢复期,海外供给增加,使得国内化工品出口难度上升。在美联储可能收紧货币,启动加息的预期下,国内外市场需求存放缓可能。成本方面,化工企业面临各项成本全面上升的压力,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维持高位,环保成本、技改成本增加。
因此,我们判断2022年化工行业很可能进入调整期,盈利回落、增速放缓、优胜劣汰。“提能效、减碳排、调结构”将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1、提能效
(1)管理精细:能效“领跑者”优势明显
化工生产流程长,涉及多种形式的能量利用和传递,因此精细化管理是化工企业提高能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情况下,化工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原料结构、提升反应器效率、提高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循环利用等方式来提升能效。此外,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做好设备的维护,减少污垢积累,做好高温设备的保温,减少“跑冒滴漏”等看似微小的细节工作,也能减少能源消耗。目前,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每年都会对各细分行业的能效水平进行比较,优选出“能效领跑者”。
例如在合成氨领域,河南心连心等3家企业作为能效领跑者,生产合成氨的综合能耗均低于1100千克标准煤/吨,率先达到发改委规定的行业能效标杆水平,较行业平均水平1273千克标准煤/吨,减少能源消耗约15%。在能源成本高企的情况下,能效较高的企业将具备一定成本优势。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涉及化工类项目时,应对企业的能效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对标行业先进值,作为判断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筛选出优质客户或优质项目。
(2)配套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受益
园区化、一体化是石化行业发展趋势。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实现上下游一体化运营的企业,可在“物流、能源、基础设施”三个环节节省大量成本。
物流方面,化工品物流成本较高,减少中间产品的运输频率,缩短运输距离可压缩物流成本。能源方面,如果将一系列化工装置集中在一个园区内,实施能源利用综合管理,可减少能源浪费,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方面,园区化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安全环保标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三废”的排放。
例如在石化化纤领域,处于行业头部的荣盛石化、恒力石化、恒逸石化、桐昆股份等企业均完成了“炼油-PX-PTA-涤纶丝”产业链布局。通过实现上下游一体化,这些企业有效提升的装置的运行效率,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一体化的化纤企业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竞争优势明显。
未来,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将成为化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核心产品竞争力强、技术基础雄厚、资金实力强、融资渠道畅通的化工企业具备构建完整产业链的能力。具备上述特征的企业,金融机构可与之加强合作,助企业做大做强。
(3)技术领先:率先采用节能技术
技术进步是化工行业提高能效的重要手段。在政策推动下,化工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持续推动生产工艺的优化,一批绿色环保、能耗低的新工艺逐渐成熟,并开始推广。
一些高能耗工艺将逐渐被绿色工艺取代。在烧碱行业,离子膜电解法正在取代隔膜法;在钛白粉行业,氯化法正在取代硫酸法;在焦化行业,干熄焦工艺正在取代湿熄焦工艺。在炼油领域,“原油直接制烯烃技术”有望被大规模应用,采用该技术后,炼厂就可以跳过燃料这一步直接生产化工品,可大幅减少能耗和碳排放。
金融机构应紧跟化工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摒弃那些仍采用落后工艺的企业,支持企业采用新的环保工艺。这样不但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减碳排
(1)源头减碳:以天然气、轻烃为原料,替代煤炭和石油
不同的原料会导致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碳排放强度。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按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比例来确定“碳氢比”,煤炭的碳氢比在“0.8~1.0比1”之间,石油的碳氢比约“1比2”,轻烃原料(乙烷、丙烷)的碳氢比在“1比3”左右,天然气的碳氢比约“1比4”。通常情况下,碳氢比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大。
例如在生产甲醇过程中,如果选择煤制甲醇工艺,每生产1吨甲醇排放二氧化碳约3.9吨。而如果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每生产1吨甲醇排放二氧化碳约1.6吨,仅为煤头甲醇的40%左右。
由此可见,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化工品,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以天然气为原料。
短期而言,煤炭仍将是国内生产甲醇、尿素、PVC等产品的主要原料,但国内煤化工项目需积极探索减排工艺,避免在不断收紧的减排政策下处于被动局面。
长期看,随着国内天然气产量、进口量的持续提升,未来天然气供给将趋于宽松,气头工艺有望占据更高的产能比例。此外,伴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的进步,乙烷、丙烷等轻质烷烃供给快速增长,乙烷裂解制乙烯、丙烷脱氢制丙烯等工艺具备流程短、能耗低的特点,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远低于传统煤制烯烃、油制烯烃工艺。因此,未来乙烷、丙烷等低碳原料也有望逐步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原料,相关投资市场前景广阔,可关注潜在的业务机会。
(2)过程减碳:加氢中和,变废为宝
通过加大“氢”的利用可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化工行业是目前利用消耗氢气的主要领域,主要用于合成氨、甲醇以及石油炼制过程的加氢反应。
在炼油过程中通过加氢精制、加氢裂化、渣油加氢等工艺,可以确保石油精炼的效率,提高轻质油品的质量和产量。目前受制于氢资源的不足,以及成本偏高等因素,整体看,我国炼厂加氢装置的产能占总原油蒸馏能力的比例仅2成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在50%左右。据估算,原油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年的炼厂,年消耗氢气约18万吨左右,其中装置自供约50%,另外需外部供氢约9万吨。按国内炼油能力9亿吨估算,如完全配套加氢能力,需外部供氢810万吨。此外,在煤化工领域,将氢气导入,可与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烷、甲醇等多种碳氢化合物,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目前,宝丰能源等煤化工企业已经开始试点用“光伏制绿氢”,并将绿氢与煤制烯烃项目结合,来实现减少碳排放。
部分化工过程副产物中富含氢气,可加以利用。我国工业领域副产氢气能力约1092万吨/年,主要来自焦化、轻烃利用、氯碱、合成氨及甲醇生产等细分领域。工业副产氢虽然总产能规模较大,但目前资源利用率约66%左右,每年依然有超过300万吨的氢气资源未能被有效利用。此外,当前工业副产氢大部分用于供热等低附加值领域。预计到2030年,随着国内轻烃利用装置规模扩大等原因,工业副产氢规模将小幅上升至1190万吨/年。同时,如果能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扩大高附加值利用规模,那么工业领域副产氢气将成为我国氢能的重要来源,成为推动我国氢能产业的一股重要力量。
未来,化工行业一方面可以与光伏制氢、风电制氢等项目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项目可加大副产物中氢资源的利用,变废为宝,提升经济效益。
(3)末端减碳:配套CCUS
CCUS是目前快速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技术选择。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储存起来,以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对于部分碳排放规模较大的化工装置而言,CCUS是实现快速减碳的方法之一。因为CCUS技术则可在保持原有工艺流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额外配套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设施实现减碳的目的,相对而言投资少、见效快,对化工装置正常的生产经营影响较小。
通常情况下,尾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使用CCUS技术进行碳捕集的成本就越低。因此,采用煤气化技术的装置由于尾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60%-80%),是CCUS技术较好的应用场景。
对于化工行业而言,一方面应继续优化CCUS技术,降低成本,拓展二氧化碳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部分具备条件的化工企业可适时配套CCUS装置,从而获得愈加宝贵的碳排放额度,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调结构
(1)炼油:减油增化
我国石油消费增速放缓。2020年我国石油加工量为6.74亿吨,同比增长3.4%。1990-2019年,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速约6%,但进入“十三五”之后,增速回落至4%左右。目前,我国石油制品中成品油占比较高,约50%用于交通领域,另外有20%左右用于工业燃料,用作能源领域的占比合计高达70%。而用作材料的占比仅30%左右。
“电动化”趋势下石油作为化工材料的属性增强,而作为能源产品的属性开始弱化。家用轿车“电动化”转型速度加快,纯电动车销量增速连续几年高于市场的整体增速,电动车的市场占比越来越高。在此趋势下,未来汽油消费量也将进入峰值区间,并逐步进入下行通道。此外,铁路运输较公路运输效率高,碳排放少,政府正大力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铁路在货运市场的占比持续提升,分流了公路运输的货源。受此影响我国柴油消费量在2015年达到1.73亿吨的峰值,此后进入下行区间。2020年我国柴油消费量1.4亿吨,已经较峰值下降约19%。目前,国内炼油企业已经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新建炼油厂显著压缩了成品油的比例。
综合考虑现有规划和落后产能淘汰,预计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在2025年-2030年间达到顶峰,峰值约10亿吨/年。而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峰值也有望在2030年左右出现,预计峰值为8亿吨左右。未来,炼油企业将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成品油的占比,逐步提升烯烃、芳烃等化工原料的比重。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该把握石油加工行业的产品结构变化趋势,引导大型炼油项目“减油增化”,实现产业升级。
(2)新材料: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虽然已经是化工大国,但仍有一些产品未能实现技术突破,严重依赖进口,导致相关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偏弱。如果国内企业能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一些存在技术突破的领域,可能存在业务机会。
重点关注产业调整目录中“鼓励类”项目。2020年,由国家发改委编制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正式实施。产业调整目录是我国政府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据最新版的产业调整目录共有条目1477条,其中鼓励类821条,限制类215条,淘汰类441条。鼓励类条目中,涉及石化化工产业17条。其中一方面是鼓励发展绿色环保工艺,另一方面是鼓励国内企业掌握高性能化工品的核心生产技术,打破外资的垄断。因此,产业调整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新型高性能材料包括:高性能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合成橡胶、新型精细化学品等,涉及产品众多。新材料项目技术门槛高,但项目投资规模通常小于大型石化项目,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新材料赛道业务机会多,空间大,值得重点关注
四、小结
回顾2021年,化工行业景气上升,处于盈利高点。行业的高景气主要源于“后疫情”时期化工品需求超预期增长、供给受限、原料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二季度,全行业单季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如此快速的景气回升在历史上十分罕见。10月以来,煤价回落、油价波动加剧。部分化工品价格在触及阶段高点之后开始回落,一些细分行业出现盈利下滑迹象,行业景气度有所回落。
产业政策导向“促进绿色高效,淘汰落后,防范过剩”。为实现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达成“双碳目标”,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可归纳为:(1)对于存量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一批,同时强制淘汰一批;(2)对于新建产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新建的都是先进产能;(3)严守等量或减量置换底线,防范产能过剩风险。上述政策导向符合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律,为整个行业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优化市场格局指明了方向。
展望2022年,在政策、供需、成本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化工行业很可能进入调整期,盈利回落、增速放缓、优胜劣汰。政策方面,监管加强,加速转型;供需方面,需求放缓,海外供给恢复,整体供需趋于平衡;成本方面,原料、能源、环保等成本全面上升。虽然化工行业整体仍能维持较好盈利水平,但炼油、合成橡胶、化纤等细分领域存在供给过剩风险,部分运营成本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亏损。“提能效、减碳排、调结构”将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提能效的主要手段包括:(1)加强化工装置的精细化管理;(2)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上下游一体化运营;(3)以绿色环保、能耗低的新工艺代替落后的老工艺。金融机构在与化工企业合作过程中,可关注企业的能效指标,产业链布局情况以及工艺水平,以此来评估企业的竞争力。
减碳排的主要手段包括:(1)源头减碳,以天然气、轻烃为原料,替代煤炭和石油;(2)过程减碳,加“氢”中和,变废为宝;(3)末端减碳,配套CCUS。未来碳排放指标将持续收紧,那些积极减碳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减碳过程中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也将带来巨大的业务机会。
调结构的主要方向包括:(1)炼油产业“减油增化”,逐步降低产品中成品油的占比,提升烯烃、芳烃等产品的比重;(2)新材料产业实现技术突破,提升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的国产化比例,实现化工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紧跟化工品市场快速变化的趋势,提前布局技术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新材料项目。
注:
[1]“两高行业”是指高污染、高能耗行业。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