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辞职”,美国人真能“躺赢”吗?

关键字: 大辞职 , 通胀
2021-11-12
郭嘉沂
首席汇率研究员
外汇商品部
张峻滔
高级研究员
外汇商品部
 
​美国10月CPI同比增速创下近30年新高。与此同时,美国职位空缺数、辞职数也创下历史新高。美国是否正在步入“薪资-通胀螺旋(Wage-Inflation Spiral)”?
 
除了疫情造成的心理冲击,经济因素可能仍是“大辞职”的主要动因。中低收入服务业是职位空缺和辞职风潮的重灾区。有鉴于辞职的季节性,“大辞职”是否为暂时现象仍有待观察。除了主动辞职者,大量退出劳动力人群也是重要的边际变量。当中“想工作(want a job)”群体与当前中低端服务业需求匹配。
 
综合美国的储蓄、失业金等因素,美国劳动力短缺可能到明年第一季度后才会缓解。尤其是服务业仍会持续面临劳动力短缺,但对于薪资的推动力较弱。定量而言,只有超高薪资增速的极端场景下CPI增速才会与今年相当。当前形成“薪资-通胀螺旋”的风险依然可控。

 

北京时间11月10日晚间公布的美国10月CPI同比增速高达6.2%,超出市场预期的5.9%,同时也创下近30年新高。早些时候公布的8月JOLTS就业报告显示美国辞职人数超过400万人,空缺职位超过1000万人,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大辞职(GreatResignation)”登上诸多英文媒体头条。美国是否正在步入“薪资-通胀螺旋(Wage-Inflation Spiral)”再度成为市场讨论的热点。

 

一、解构“大辞职”

 

从JOLTS统计口径看,招聘职位数确实有所增加,但仍在次贷危机后的轨道上。经济全面重启叠加突如其来的辞职风潮和疫情后大量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后文分析)造成了空前的用工短缺。具体到细分行业,中低收入服务业是职位空缺和辞职风潮的重灾区。除了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例如“YOLO”等亚文化兴起,经济因素可能仍是辞职的主要动因——此前的三轮财政补贴较多,以及相关行业薪资的绝对水平和增幅均较低。

 

我们发现,美国劳动力市场上辞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8月前后达到高峰,随后回落。当前的辞职风潮是否为暂时现象仍有待观察。

 

 

二、“退出劳动力”是否回归?

 

疫情后美国劳工部发布了“新冠大流行对劳动力市场影响(Effects of theCovid-19 Pandemic on the Labor Market)”调查数据。2021年初以来,辞职人数增长了约200万,退出劳动力人口维持在约550万,职位空缺数增加了约300万。可见人口退出劳动力和大量辞职共同造成了空前的职位空缺。若辞职者在8月后季节性减少,退出劳动力将成为重要的边际变量。

 

目前美国16岁以上人口中有约1亿人退出了劳动力大军,其中只有约100万人将自己退出劳动力的原因归咎于疫情。随着美国经济全面重启和边境开放,显然疫情已经不再是阻碍人口重返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障碍。

 

从年龄结构看,55岁及以上人群占比达到约60%。根据美国法律,通常年满58岁或年满50岁但在企业工作已超过10年便可以提取企业年金,年满59岁6个月便可以领取养老金。从经济利益而言,55岁以上人群重回劳动力市场的动机不足。尽管55岁以下人群仍有约4000万之众,但调查显示仅有约500余万人“想工作(want a job)”。尽管占比很低,不过500余万“想工作”人群在绝对数量上也匹配目前的用工缺口。此外,该部分人群年龄构成以16至54岁为主,学历整体偏低,与当前中低端服务业需求匹配。

 

接下来的问题是,“想工作”的人群是否以及何时回归劳动力市场?

 

 

三、会形成“薪资-通胀螺旋”吗?

 

从现实角度而言,除了可以领取年金和退休金的人群中老年群体,其他人群无论因何种理由辞职或退出劳动力,大多数人只能依靠储蓄和失业金生活。9月第一周之后,联邦政府的额外疫情失业补贴已经全面停发,目前只能领取各州的常规失业救济,仅有四个州启动了额外13周的补充失业救济。

 

通常主动辞职无法申请失业金,“大辞职”风潮的参与者大多需要依赖个人储蓄生活。从美国储蓄总量看,天量的财政转移支付并未能有效转化为储蓄,基本被突击消费殆尽,尤其是大量的耐用品消费。从美国个人收入结构看,薪资仍是绝对主要的收入来源,依靠资本利得作为生活来源对大部分人并不现实。消耗储蓄的主动辞职者们恐怕很快便难以为继。

 

对于其他失业者,包括疫情期间退出劳动力人群,8月已经领取了最后一笔高额失业金,此后只有较低水平的常规失业金。大多数州提供26周(约半年)较低水平的常规失业金。对这部分人而言,明年第一季度后也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

 

由此看来,美国劳动力短缺可能到明年第一季度后才会缓解。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而言,随着美国服务业解禁和边境重新开放,服务消费支出的占比将重新增加。当前服务业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恐难快速缓解。但这部分劳动力议价能力较低,如前文所示,相关行业薪资增速已经回落至5%左右,整体薪资增速也从此前的15%下降至10%左右。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即便在15%薪资增速下,明年末CPI同比中枢也会逐渐回落至2.5%左右的温和超调水平;若薪资回到次贷危机后的5%低增速,对应的明年末CPI增速中枢在2%附近;只有在维持30%以上的超高薪资增速,CPI增速才会与今年相当。综合上述分析,美国形成“薪资-通胀螺旋”的风险依然可控。基数效应下,明年第一季度后CPI增速将逐步回落,至少需观察此后的劳动力市场复苏情况才能有更加明确的判断。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