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经营好一个生态:新银政合作为例—“云上银行”系列之四

关键字: 生态建设 , 银政合作
2021-10-22
吕爽
高级研究员
金融业研究部
孔祥
乔永远
 

 

构建生态已成共识,经营生态道阻且长。(1)在上一篇我们分析,用户维度和商业化能力可构建一个可靠生态,而用客户集聚/制定规则/收取费用可评估一个生态的价值。(2)实践表明,一方面传统生态(如零售)已是商业银行/非银金融/互联网机构搏杀的“红海”,另一方面虚假生态/买单生态/鸡肋生态也层出不穷。结合15号文后银政合作新模式,本文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好一个重要生态的潜在模式。

 

历史上银政合作有巨大业绩成效,银行资金为政府基建、城镇化扩张添砖加瓦。通过近十五年来高歌猛进,测算银行已与地方政府形成近60万亿元表内外总资产规模,约占行业表内外总资产规模20%,按照2020年末口径:(1)表内参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融资规模超过57万亿元,其中信贷规模24万亿元,城投债+非标资产等约1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规模22万亿元。(2)理财参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融资规模超过5万亿元,其中城投债+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约5.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规模0.16万亿元。

 

后15号文[1]时代,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自身转型,银政合作模式生态持续进化。基于需求变化,银政合作的生态手段也在调整:(1)非标转标服务地方政府融资。“开正门,堵偏门”基调下,地方政府债作为少数合法举债途径,规模占比增加。(2)看客下菜助力转型后地方融资平台。城投平台融资产品应基于转型后商业模式来考量,如创投类(合肥模式)提供私募股权募资,园区运营(苏州模式)提供公募REITs等。(3)“基建银行”也可成为独立商业模式。近1900亿美元规模的麦格理集团主要提供基础设施融资服务,大投行小商行特色化明显,商行与资管规模1:3,商行贡献利润13%,资管板块贡献约34%;资管资金规模以养老金为主的长期资金,资产端服务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

 

生态终局:政府与银行携手,服务无处不在,基于政务服务构建生态圈。(1)政务服务作为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连接B端、C端用户及交易场景,疫情后政府职能范围更加广泛。(2)银行构建G端生态圈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生活服务场景输出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交叉营销和盈利。金融机构目前正探索通过自建平台与政府合作,切入民生缴费等细分场景方式,延伸银行数据资产,这可能是当前资本市场、传统银行经营者所忽视的银行价值。

 

生态建设、银政合作

 

 

虽然中国政府层级多,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大,中央要动员任何一个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只需从省级政府开始,从省到市再到县、乡,逐级动员,可以迅速动员到个人,责任也可以迅速落实到个人。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中国行政体制特殊的动员能力。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一. 建设新生态,构建连接一切的力量

 

除了传统物理网点和零星搭建的线上渠道,整合相关资源,塑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圈”已成为银行下一步战略发展共识。上文我们分析了具体哪些生态是值得经营的“好生态”,从客户价值维度出发,商业银行构建的生态圈分成零售生态、企金生态、同业生态和政府生态。

 

 

互联网公司叠加传统商业银行,零售是“最内卷”的生态圈。在互联网浪潮下,互联网企业通过场景挖掘不同客户需求,面向普罗大众提供如支付、流动性管理理财、消费类贷款等业务。相关业务依靠已搭建好的平台和场景可以快速上量形成网络效应。该维度上,银行的数据价值与互联网龙头不相伯仲。

 

 

继零售红海后,对于企业客户,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分布在不同垂直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是各家机构布局的“新蓝海”。针对与不同企业合作,大型企业市场集中度高,议价能力强,要求银行深入合作搭建平台系统成为细分产业链中一环;小型企业业务流程不健全,业务发展不确定性强,需要银行围绕业务场景率先了解建立平台和服务。这可能导致银行发展企金生态初期投入较大,对应较高的技术水平。

 

 

不同类型机构业务模式差异分层后,机构同业生态需要一体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包商事件后同业刚兑信仰逐渐被打破,机构分化加剧,银行等机构客户通过同业平台获取包括金融市场业务、财富管理业务、金融科技服务等专业化服务诉求提升。

 

政府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生态体系。银行对政府的服务长期以来主要体现为对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的融资及配套服务。政府作为社会基础设施提供者积累大量数据资源,过去相关数据价值及场景价值被低估。近年银行通过帮助政府搭建服务基础设施,“政府—用户”生态圈正在搭建,尤其是15号文后,过去粗放“榜城投”、“垒大户”的生态模式难以维系,新的银政合作模式逐渐形成。

 

二. 从城投转型看银行政信合作的变迁

 

过去二十年以来基建地产规模快速扩张奠定了银政合作基础。银行表内及表外快速扩张一部分依靠为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从表内融资服务形式来看,包括提供信贷、持有地方政府债、城投债、非标产品等金融产品,从而获得贷款利息收入,债券资本利得及利息收入,以及业务往来下获得的对公存款。从表外融资服务形式来看,包括投行业务提供地方债/信用债承销,财务咨询业务,银行资管业务购买持有地方政府债、城投债、非标产品等金融产品等。

 

 

我们估计,商业银行表内参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融资规模约57万亿元(2020年末口径),其中,信贷规模约24万亿,城投债+非标资产等约1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规模约22万亿元。(1)信贷规模:以Wind口径下城投债主体2020年末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规模估算银行贷款规模约24万亿元。(2)城投债+非标资产:参考六大行及股份制银行企业债券、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占总资产比重,估算商业银行持有的城投债+非标资产等资产规模占比约4%,2020年末口径下相关规模约10.4万亿元;(3)地方政府债:2020年12月末,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占地方政府债托管规模约21.6万亿元。

 

我们估计,银行理财参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融资规模约5.3万亿元(2020年末口径),其中城投债+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约5.1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规模0.16万亿元。(1) 城投债+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2015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中披露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行业划分,截至2015 年底,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土木工程建筑业、公共设施管理业、道路运输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资金,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24.6%。考虑到2017年资管新规以来,非标产品占比逐步下降6.6%至10.89%。估算2020年12月末,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城投业占比约20%,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城投产业的信用债、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约5.17万亿元。(2) 地方政府债:2020年12月末,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占地方政府债托管规模约0.6%,规模1559亿元。

 

 

根据兴业研究信用团队分析,随着“开前门堵后门”相关政策不断推进,围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目标,城投公司转型朝着公益性业务的单纯化及剥离出的经营性资产的盘活的目标进行。但在转型的过程中还需要妥善处置债务、人员和资产等问题,各地在整合过程中大致有3种思路:(1)以原有平台为基础,进行公益性业务整合;(2)新组建综合性的融资平台,在平台内部实现业务整合;(3)对于公益性业务占比不高的主体,剥离公益性业务后引入外部投资[2]

 

基建投资的融资方式随着城投公司的转型发生变化,综合考虑监管政策对隐性债务的严控。一方面,公益性主体剥离后经营性业务后融资功能弱化,融资方式来自政府购买,PPP等方式筹资。地方政府自筹部分融资标准化,透明化,地方债规模提升。另一方面,经营化主体向市场企业看齐,融资结构基于经营性现金流及主体项目资质来考量。

 

 

三. 未来新银政合作模式的三个线索

 

监管政策的收紧及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自身转型,银行对地方政府及城投平台的融资服务趋于标准化、规划化,这伴随着未来城投信仰的逐渐弱化,相关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收缩。新的银政合作模式一方面基于长期以来基建融资需求,对地方政府或城投平台采取不同的服务手段;另一方面,银行加大对政府相关数据价值及场景价值挖掘。部分大型银行通过帮助政府搭建金融基础设施,形成政府—用户生态圈搭建。具体发展模式思考:

 

1. 非标转标:服务地方政府融资

 

自国发 43 号文 “开正门,堵偏门”的政策基调被奠定后,地方政府债作为唯一的合法举债途径,未来规模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监管政策基于对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需求,信贷、非标等渠道的融资规模将逐步收缩[3]

 

 

2. 看客下单:差异化服务转型后的融资平台

 

城投平台经营性主体向市场企业看齐,经营性主体包括公用事业主体、市政运营(租赁)主体、园区运营主体及房地产主体等,融资方式及结构基于经营性现金流及主体项目资质来考量。如创投类(合肥模式)提供私募股权募资,园区运营(苏州模式)提供公募REITs等。

 

从海外经验来看,专注基建投资的麦格理银行,在业务上以表外资管业务为主运行,2021年3月末麦格理集团总资产规模约1900亿美元,资产管理业务规模5622亿美元,AUM是表内资产的三倍。服务于澳大利亚境内的商业银行业务贡献利润13%,资产管理板块贡献约34%。在资产端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并购方式运行控股基础设施项目,由于项目投资周期长,现金流回报稳定,据官网披露客户基础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包括全球养老基金和超级年金基金、其他机构和政府客户等长期限资金。

 

 

3. 获客黏客新抓手:基于政府服务打造新生态圈

 

政府业务活动深入社会经济活动各方面,作为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连接B端及C端用户及交易场景,向C端及B端延伸客户,增加用户粘性。具体来说,银行与地方政府形成战略合作,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形成政务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深挖场景需求,通过交叉政务业务数据,对不同场景下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增加粘性获取收益。在服务G端客户的同时,将建立的政府生态与零售、企金生态连接。

 

从目前金融机构发展经验来看:

 

自建平台:建设银行基于金融科技技术的支持和资源持续投入建立智慧政务服务综合平台。以与安阳市政府共同建立的网上市民之家服务品牌“安阳智慧城市政务服务平台”为例,“安阳智慧城市政务服务平台”会员48万,服务内容包括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政融选择、事项目录管理、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电子证照、政务智能决策支持。

 

从非金融服务场景入手,建设银行为政府和行业服务主体提供账户管理,账户体系设计,结算平台搭建、选择结算管理产品以及金融风险控制服务。获得客户流量导入并保持粘性。同时,支撑智慧政务服务综合平台在多地地方政府进行复制推广维护需要大量长期资源投入和成熟的金融科技支撑。

 

 

集团生态协同:中国平安将科技金融协同运用在“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生态圈中。通过科技支持,数据协同,中国平安的智慧城市建立智慧政务系统,政府扶持企业的全周期企业管理平台、市民服务平台等。截至2021年6月末,平安智慧城市业务累计服务156个城市、168万家企业、1.3亿市民,在积累客户的同时,利用集团协同下客户粘性。2021年6月末,使用集团生态圈用户客均合同2.9个,客均AUM3.4万元,是其他客户的2.4倍、3.8倍。

 

 

注:

[1]《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21]15号),简称“15号文”

[2]相关分析结论来自《兴业研究城投公司转型的思考-城投研究专题》

[3]相关分析结论来自《兴业研究银政融合系列专题1:银行参与地方政府融资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