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是星辰大海,路径是脚踏实地—商业航天专题
本报告完整版请联系行业研究团队

一、科学探索与商业开发并重,航天长期前景广阔
太空是人类活动最前沿,探索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人类发展史也是活动范围的扩大史,伴随着活动范围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科技、经济、社会都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当前阶段,太空成为人类活动的最前沿,其探索开发兼具科学、军事和经济价值。
现阶段,航天活动包括科学探索、商业开发以及部分军事应用。科学探索方面,通过不断加深对太空以及其他星球的了解,探索太空开发的可能性,为科技发展、资源开采、甚至太空移民提供更多可能性。商业开发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以卫星为载体的通信、导航、遥感等成熟应用,2020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达到3660亿美元。此外,以卫星反导为代表的军事应用也是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积极开展太空探索,航天发射次数不断攀升。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拥有最多的卫星数量,并在2018年发布新版《国家航天战略》,确保美国企业在空间技术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016年,俄罗斯在《2030年及未来俄联邦航天活动发展战略》基础上,批准了《2016—2025年联邦航天计划》,对未来航天发展进行全新筹划,全力恢复太空军事大国地位。2016年10月2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航天战略》,明确了推进航天应用、强化航天能力、确保航天自主、提升航天地位四大战略目标。2018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发布《第四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涵盖卫星导航、遥感、通信、航天运输、太空态势感知、海洋态势感知和早期预警等领域。
航天事业是我国整体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我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自主发展,目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重大项目方面,完成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活动,拥有全球唯一可以媲美GPS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射活动方面,常年占据全球1/3的份额,2020年航天发射达到34次。
二、商业航天:传统业务趋于饱和,太空互联网成热点
1、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按照性质,航天活动可以分为政府航天和商业航天,商业航天是主体。按照活动目标,航天可以分为以科研和军事为主要目标的政府航天,以及以商业盈利为目标的商业航天。目前,商业航天的主要载体是人造卫星,通过提供遥感、通信、卫星导航等服务获取收入。2018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为3835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3073亿美元,政府航天762亿美元。
电视转播、卫星导航是卫星应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较为成熟。电视直播和卫星导航是卫星服务业的主要构成,收入规模占卫星产业的比例分别达到27%和25%,但发展已经逐步趋于缓和。
卫星互联网(卫星宽带)将成为卫星应用的增长点,并将带动卫星数量实现数量级增长。随着高通量卫星技术的成熟,卫星互联网成为当前卫星产业的重要增长方向。卫星互联网是指利用卫星星座实现全球互联网无缝链接服务,相对于传统的光纤接入庞大的地面网络和基站,低轨卫星互联网在偏远地区部署更加简便、成本更低。Starlink项目规划卫星数量达到1.2万颗卫星,另外申请3万颗,建设完成后,卫星总量将增长17倍(2019年底,在轨卫星数量2460颗)。
太空旅游等商业航天项目尚在初期阶段,预计还需较长发展时间。其他商业航天活动包括太空旅游等,但仍在相对早期的阶段,限制因素包括安全性、价格等。太空探索公司Blue Origin宣布将于2021年7月20日开启首次太空旅行,单人价格25万美元。
2、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技术
低成本、高效率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航天项目投入高、资金需求大,单次火箭发射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以盈利目标的商业航天,一方面需要降低卫星、火箭等前期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需要降低费用,尽量扩大用户群体。
低成本核心技术:卫星批量生产、可回收火箭、一箭多星发射。低成本方面,Space X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卫星方面,设计上更多采用民用成熟技术,生产上以大规模流水线取代小批量生产;发射方面,一方面努力实现一级火箭、整流罩的回收和重复使用,降低火箭成本;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一次发射的卫星数量,降低单个卫星发射成本,目前已经实现一箭143星。
三、美国:政府订单支持,标杆企业已能自我造血
美国航天市场化程度高,政府订单的支持起到关键作用。出于降低成本、减轻负担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美国较早开始鼓励商业航天发展,并在市场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政府的订单在相关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在2008年连续的发射失利后,Space X公司一度濒临破产,但NASA的16亿美元大额订单使其起死回生。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航天活动主力。发展至今,除了波音、洛克希德马丁为代表的传统军工企业外,以Space X为代表的新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美国航天活动的主力。2019年,美国航天发射20次,其中Space X公司承担13次、波音公司3次。2020年8月美国空军公布未来五年太空发射合同,总金额超过50亿美元,ULA赢得60%发射份额,SpaceX获得剩下的40%。
拓展商业服务,标杆企业Space x扩大收入来源,开始自我造血。以运载火箭和运输飞船业务起步的Space X,计划在2019年至2024年间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Starlink”提供互联网服务。根据马斯克估计,Starlink每年可以带来300亿美元的收入,大约是SpaceX核心火箭业务收入的10倍。
核心技术叠加资金优势,Space X领先优势可能进一步扩大。在掌握了可回收火箭、一箭多星、低成本卫星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以Starlink为核心的商业服务也将逐步开始贡献收入,并将在项目后期贡献正向现金流,进一步以载人航天为代表的新技术探索。
四、我国:起步阶段,降成本、拓应用是关键
1、我国航天市场处于开放初期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