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方舟”:木头姐做对了什么—国内外投行与资管创新观察第5期
ARK Invest(即方舟资本)是近年来新锐的主动类资产管理机构,在引领产品创新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基础。(1)作为主动管理ETF赛道上的佼佼者,该机构规模在2020年后迅速壮大,至2020年末总AUM约500亿美金,占美国主动管理ETF市场份额的约25%,同比增速1300%。(2)规模的快速增长源于产品的高收益率。ARK基金旗下的ARKW和ARKK过去5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近49%和45%,显著高出同期标普500的年化收益13%,也高于巴菲特等投资名宿。
ARK的成功需要“天时”/“地理”/“人和”等多方因素配合。(1)“天时”:疫情后全球流动性宽松推升美国权益市场尤其是成长类板块的资金流入。(2)“地利”:美联储为应对疫情2020年开始实施量化宽松和居民事业补贴政策,这增加了资本市场上个人客户的话语权。个人投资者更愿意投入把控性更强、透明度更高、流动性更佳的ETF产品。 (3)“人和”:互联网时代核心投资经理的“带货效应”明显,这推动了规模的快速增长。ARK的灵魂人物Catherine Wood(即木头姐)管理的ARKK ETF,过去五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接近40%。“个人传奇经历”+“精选产业赛道”使得掌门人容易引领散户市场交易决策。
ARK崛起背后是主动类ETF的产品的成功,这为我国资管机构布局相关产品提供了经验:第一,适当择时,流动性宽松时期适合产品发布。ARK Invest成立于2014年1月,但在2014至2017年末间,其总AUM不超过9亿美金,至2019年末仅扩大到32亿美金;规模的高增速期是在2020至2021年,这与美国疫情下市场流动性宽松、成长板块估值中枢提升等密不可分。第二,精选成长性赛道,产品条线化且有清晰标签。以ARK为例,这表现在:(1)资产选择专注于颠覆性创新行业;(2)精选管理层;(3)利用开放的研究生态系统,尽早发现创新点并实现跨市场融合;(4)提供跨市值和行业的赛道型ETF,增加指数类产品的主动性。第三,差异化宣传投资经理,引发市场“带货效应”。
ARK基金、主动管理ETF
正文:
近年来,美国共同基金的增速下滑,ETF基金规模不断提高,居民的投资意识在发生改变:更愿意投入把控性更高、流动性响应更及时的ETF基金。这其中ARK Invest(方舟资本,下同)作为主动管理ETF赛道上的佼佼者,规模在2020年后迅速壮大(2020年末约468亿美金),本文聚焦于产品管理人Catherine Wood(投资者亲密称为“木头姐”)的ARK基金,探索主动管理ETF的业务机会。
一、“方舟”起航:ETF产品创新+精选投资赛道
1、高业绩回报带动规模增长
截至2020年末,ARK基金的管理的7只ETF基金总AUM约在468亿美金,同比增长近1300%。规模的快速增长源于高回报率,据ETF-Base统计,过去5年里回报率最高前100个ETF中,除了杠杆型ETF,ARK基金旗下的ARKW和ARKK是常规ETF中回报率最高的。其中ARKW过去五年回报率为1108%,ARKK回报率在900%。平均年化回报率ARKW为49.33%,ARKK为45%。显著高出同期标普500的年化回报13%。
但2021年回报率有所回落。2021 Q2综合性最强的ARKK回报率为9.44%,唯一跑赢大盘;其他更有针对性的基金均跑输大盘。
2、天时:颠覆性创新是投资标签
ARK的投资理念是“捕捉颠覆性创新所创造的长期增长和资本增值”,并指出颠覆式创新有三步:1)莱特定律(Wright's Law)表明,某种产品的累计产量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会下降一个恒定的百分比。颠覆式创新会扩大产能从而导致成本下降;2)颠覆式创新是跨行业的,会向不同的行业和国家渗入。目前ARK持仓资产包含中国权益资产及比特币等新兴资产,捕捉全球市场的创新机会;3)在颠覆式创新的基础上会孕育新的创新,爆发更大的增长。目前公司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以及新能源等热门赛道展开。
根据年报显示,ARK投入占比最大的是信息科技,7只基金中有6只信息科技板块投入比例最大,分别是PRNT63.2%,IZRL50.6%,ARKQ46.5%,ARKW43.7%,ARKF39.6%,ARKK33.6%。而ARKG投入占比最大的是生物科技,由2020年7月的12.4%上升到2021年1月的51.4%,半年之内规模由5.84亿增长到33.93亿翻了近6倍。新能源赛道ARK主要持股特斯拉,作为ARKK第一大持仓股,特斯拉持仓比例保持在10%左右,但半年内规模由5.86亿增长到21.64亿翻了近4倍。
超高的业绩表现背后是对产业前瞻的研究认识。ARK每年通过发布“Big ideas”报告,对ARK投资的行业进行深入研究,并预测未来走势与目标价。2021年的“Big Ideas” 将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多种癌症筛查等多项时代前沿技术分类整理成了15个不同板块,在ARK看来,这些不仅仅今年需要重点关注,未来数年都拥有巨大的市场。比如,ARK认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五年内为美国GDP带来5%的增长达到1.2万亿美元。下图列出所有板块以及预测结果:
3、地利:ETF产品在美国更受青睐
近年来,共同基金的资金不断外流,并且大部分的资金外流都转移到了费率更低的ETF基金。随着对风险意识的提升,投资者也更愿意投入把控性更高,流动性响应更及时的ETF基金。截至2021年七月末,全球已有4830亿美元流入ETF指数基金,接近2020全年流入规模4970亿美元。其中由于市场追求主动管理,主动管理型ETF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中证指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美国市场主动管理ETF一共有475只,来自83家发行商,总规模为1747亿美元,占ETF全市场规模的3.23%。相比2019年底,产品数量增加150只,规模增加77%。其中ARK基金在2021年2月初达到了500亿美元的AUM,同比增长1300%,约占主管理ETF总规模的25%。
4、人和:“木头姐”的光环效应
ARK的成功与其创始人兼CEO——Catherine Wood密不可分。由于姓Wood,Catherine也被国内投资者称为“木头姐”。她毕业于美国南加大,有经济和金融双学位,在投资行业有超过40年的经验,掌管超过100亿美元资产。在创建ARK之前,她受雇于Alliance Bernstein(联博基金),任全球策略CIO,在联博的12年里她管理50亿美元的资产。
“木头姐”优秀的履历结合近年来的业绩成为了ARK最好的广告。旗下管理规模最大的ARKK ETF,过去五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接近40%,是巴菲特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这样传奇性的业绩吸引了众多投资人,尤其对于散户而言明星投资经理的光环显著,叠加“天时”、“地利”,在短时间内迅速将ARK推向了一线ETF管理人。
二、资管机构可以从“方舟”学到什么
1、创设主动类产品而非被动类ETF
ARK基金的本质是把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做成主动管理型ETF,相比下,在费率更低的同时解决了公募基金信息披露不及时、不透明等问题,叠加产品购入门槛低,有带货效应,规模能快速提升。
相较于其他基金,ARK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管理费用较低。作为主动管理型ETF,ARK管理费仅为0.75%,低于一般的权益型mutual fund与国内QDII基金;2)资产规模较大。根据ETF官网显示,主动管理型ETF资产规模前十榜单上,ARK基金占了三位,分别是ARKK第一,ARKX第六,ARKK第十;3)收益率较高。2020年ARK基金收益率跑赢绝大多公募基金,其中5只主动管理型ETF涨幅均超过了100%。
2、主动管理ETF将补足国内产品图谱
我们根据投资方法(主动/被动)和投资风格(价值/成长)将目前国内资管产品分成四个象限。其中:
主动+价值:代表型为价值风格的公募基金,目标持有期较长,而由于国内市场风格轮动明显,产品规模逐步变少;
主动+成长:近年来较多成长性投资经理涌现,以爆款公募基金为代表,强调主动管理能力,配置于新能源、互联网科技等新赛道,强调Beta的同时更强调投资经理赚取Alpha的能力;
被动+价值:目前产品较多,以追踪各大官方指数的ETF为代表,配置价值更高,同时也普遍用于量化型基金;
被动+成长:目前市场上较少,近年出现了一些成长赛道的ETF,风格并不明显;但ETF的费率低、透明度高等优势将和传统主动管理产品形成对比,未来成长赛道的被动式ETF或逐渐向着主动式 ETF转型。
三、“方舟”的短板与克服
1、“方舟”也有罩门
ARK基金另一大标签就是高透明度,每日公布持仓,理论上机构与散户均可以复制,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1)过度的分散化带来更高的交易成本,ARK基金的ETF产品普遍持仓在50只标的,这也意味着较高的交易成本,而美股券商的交易费用多以笔数来收费(与国内市场以交易金额计算不同),因此在过度分散的情况下AUM越少交易成本越高;2)ETF盘中交易无法跟踪(当日后会披露),据ARK披露信息看,其ETF日内交易操作频繁,交易数量较多,仅2021年7月26日就有52笔交易,对净值影响较大,难以复制;3)目标投资周期过长,据ARK基金官方披露信息,其目标投资周期在7年,这也意味着其投资风格能承受更多的风险与回撤,而一般的机构或散户普遍投资周期难以达到,多数投资经理也迫于年度或季度考核的业绩压力,因此复制或适得其反。
2、市场份额过大或导致策略失效
资产的快速增长和持股的相对集中可能会成为ARK基金暴雷的隐患。目前投资者对ARK基金的狂热与上世纪90年代末网络泡沫中期一些成长型基金如出一辙,一般来说,这种追涨的行为结局并不完美。当一个基金团队的管理规模过大,管理者不得不快速寻找新的机会,或者大幅提升已持有持仓的比例;而倘若发生挤兑,由于公司持股比例过大,可能会削弱整个行业表现;股价的巨幅下跌,又会导致投资者信心消失,抛售更多基金,造成恶性循环。
截至2021年6月底,ARK净资产规模已近500亿美元,其中ARKK占比最大,为255.2亿美元;而在2020年初ARK的规模仅34亿美元,增长近15倍。截至2021年1月,ARK在至少26家公司中拥有超过10%的自由流通股,其中大部分是生物技术或科技公司。
3、流动性宽松与否影响策略表现
作为Public Traded Fund,ARK受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巨大。在疫情影响下,美联储开始实施量化宽松以及各种政府补贴,美国的“个人疫情补贴”已从600美元提到2000美元。由于疫情期间消费力受限,大量补贴注入了股市,2020年美国的散户投资者人数就上涨了800万人(根据开设股票账户的情况统计),散户投资者占美股交易量比例已达20%以上,峰值时可达25%。
2021年疫情开始缓和,消费逐渐恢复,股市可能会面临资金大量流出,ARK基金布局的创新板块成长属性高,对于货币、信用政策的弹性更强,这也意味着当政策利好退出的时候,ARK将面临策略调整的压力。
相关影响具体体现在:
(1)受中型企业影响较大
ARK针对于中型企业的beta较高,这体现在:1)ARK基金投资的创新企业体量大多为中型(20~100亿美金市值占比32.4%;100~1000亿美金市值占比46.5%),对中型企业的beta相对较高;2)ARK的光环效应,ARK当日披露持仓情况后,众多散户会吸引跟风购买,这些中小盘股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关注度提升推高股价。2020年低利率环境加上美股高估值环境,整体市场走势好,ARK的高beta推动业绩水涨船高。
ARK基金的投资策略也非常集中,如成立以来就一直重仓的特斯拉。“整合包”ARKK、人工智能ARKQ、大数据ARKW三只ETF均重仓特斯拉,平均仓位占比近10%。尽管迄今以来,特斯拉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ARK基金的增长,但一旦特斯拉价格跳水,ARK会蒙受巨额损失。Seeking Alpha分析师Bill Maurer 指出,ARK激进押注特斯拉的策略或导致每日的波动比表面上看起来高很多倍。
(2)ETF基金自身存在风险和缺陷
ESRB(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指出,ETF存在4个因素可能会增加系统性风险:
1)在正常时,ETF存在高流动性,诱使投资者对整个资产类别进行大量的短期定向押注,从而影响基础证券的价格,增加其波动性和联动性;
2)在压力下,ETF价格与成分证券价格脱钩,对大量投资ETF或依赖ETF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金融机构构成挑战;
3)ETF允许投资者承担并扩大相关风险敞口;杠杆风险敞口叠加市场承压背景易诱发“传染效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4)鉴于ETF市场的高度集中,只要其中一个供应商发生操作风险,就有可能引发ETF抛售潮,从而导致其成分证券或ETF本身价格的大幅波动。
除此之外,ETF还有更加常规的风险如交易费用、基本波动、流动性、杠杆等等。
四、对我国资管机构未来产品创设的经验思考
ARK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这需要“天时”——流动性宽松推升权益市场的业绩表现和资金流入;“地利”——居民投资理念的转型,推升产品创设的浪潮;“人和”——互联网时代核心投资经理的标签强、“带货效应”明显,推送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ARK的经验对于国内资管市场及产品创设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第一,适合流动性宽松时期发布。ARK Invest成立于2014年1月,但在2014至2017年末间,其总AUM不超过9亿美金,至2019年末仅扩大到32亿美金,规模的高增速期是在2020至2021年,这与美国疫情下市场流动性宽松密不可分。第二,精选成长性赛道,产品与众不同。以ARK为例,体现在四个方面:1)只专注于颠覆性创新;2)寻求颠覆性技术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受益者;3)利用开放的研究生态系统,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旨在尽早发现创新和跨市场的融合;4)提供跨越市值和行业的创新 ETF,旨在降低与大盘指数的重叠。第三,宣传投资经理,引起带货效应。这对于目标是零售客户的资管机构尤为重要,国内市场近年也频出“爆款”产品,我们统计了2019年至2020年间发售日超募且AUM达到100亿以上的产品,其中机构标签显著(如“东方红”等)的产品占32.6%,投资经理标签显著的占74.3%,另有3.1%的产品标签不明显,投资经理的“带货效应”明显。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