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区县数据专题—湖北篇

2021-06-17
兴业研究信用研究委员会
 
本篇报告为2020年区县数据系列专题第十三篇,分析湖北省13个地级市以及103个区县2020年核心经济、财政和债务数据变化,为城投债研究提供参考。
 
经济方面,各州市分化较大,武汉市优势突出。疫情影响下各州市GDP增速均为负。2020年,武汉市GDP达到15616亿元,远高于全国上1/4分位数,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6%,是第二名襄阳市的3.39倍。武汉市下辖区县的GDP也都明显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此外襄阳市、宜昌市的GDP规模超4000亿元,高于全国上1/4分位数,下辖区县多数处于全省前50%。咸宁、恩州、随州、鄂州的经济体量较小,下辖区县的GDP规模也多处于全省后50%区间内。从GDP可比增速来看,湖北省受疫情影响较大,各州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财政收入方面,疫情导致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下滑明显,武汉市规模优势突出。一般预算收入方面,2020年武汉市完成1230亿元,占湖北省全省的比重达48.99%,下辖区县也都明显高于全省上1/4分位数。其他州市的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均未超过200亿元,其中襄阳、宜昌处于全国前50%水平,下辖区县规模分化较大;其他州市均低于全国中位数,其中随州、鄂州的规模低于全国下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州市均出现了20%-50%的同比下降,其中襄阳和宜昌降幅最大。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已披露数据的8个州市中,武汉市以1529亿元的规模远高于全国上1/4分位数,下辖远郊区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均明显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襄阳、黄冈则处于全国上1/4分位数附近;荆门、随州、鄂州低于全国下1/4分位数,下辖区县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也普遍较小。
 
政府债务方面,从政府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来看,由于各州市2020年的一般预算收入均出现了明显下降,因此指标值均同比上升超过130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末,13个州市中,仅黄石市和咸宁市的指标值略低于全国1/2分位数,此外恩施州的指标值超600%,处于全国最高的25%区间内。从政府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来看,已披露数据的8个州市中,仅随州市和恩施州的指标值高于全国中位数,武汉、襄阳、荆州、黄冈、荆门、鄂州的指标值优于全国中位数,其中荆州市2020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增加,带动指标值下降超过500个百分点。
 
城投债融资方面,13个地级市2020年的城投债净融资均为正,其中武汉、襄阳的城投平台数量最多,融资也最为活跃,2020年净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黄石、宜昌、荆州的净融资规模在60-100亿元之间,其他地级市在40亿元以下。分区县来看,湖北省区县级的城投平台分布于52个区县,大多数区县都只有1家公开发债城投平台,其中19个区县2020年城投债净融资为正;26个区县出现净偿还。武汉市东西湖区2020年的净融资量最大,达到50亿元;宜昌市宜都市排名第二,为25亿元;其他净融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区县包括武汉市硚口区、襄阳市樊城区、荆州市松滋市、咸宁市赤壁市。净融资为负的区县分布比较分散,净偿还规模均在6亿元以内。
 
整体来看,2020年湖北省下辖州市和区县均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下滑、债务负担上升。从绝对水平来看,各州市和下辖区县的经济、财政实力分化明显,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优势突出,政府直接债务负担较轻,下辖区县的综合实力也多数在省内排名前列。襄阳、宜昌等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也位居前列,直接债务尚可。咸宁、恩施、随州、鄂州等地级市的经济财政实力相对偏弱,其中鄂州的直接债务负担较轻,随州及下辖区县的直接债务负担上升较为明显。

 

一、经济发展

 

2020年,湖北省实现GDP43443亿元,位居全国第8,可比增速为-5.0%,增速较2019年下降12.5个百分点。

 

分地级市来看,湖北省各地级市经济体量分化明显,武汉市优势突出。2020年因疫情影响各地级市经济增速均为负。湖北省下辖13个地级市,其中武汉市2020年GDP达到15616亿元,远高于全国上1/4分位数,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6%,是第二名襄阳市的3.39倍。除武汉市以外,襄阳市、宜昌市的GDP规模超4000亿元,高于全国上1/4分位数。荆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十堰市、荆门市5个地级市的GDP总量在1900-2400亿元之间,高于全国中位数水平。其他5个地级市的GDP规模均低于全国中位数,最小的鄂州市,2020年GDP为1005亿元,仍高于全国下1/4分位数。从GDP增速来看,由于疫情影响,湖北省各地级市GDP增速均为负数,恩施州降幅最小,为-4.2%;鄂州市最低,为-9.8%;其他地级市的增速普遍分布于-6.0%至-4.0%之间。

分区县来看,湖北省103个区县中,89个已披露GDP规模数据,省内上1/4、中位数、下1/4分位数分别为535亿元、312亿元、170亿元。GDP可比增速的上1/4、中位数、下1/4分位数分别为-4.1%、-5.0%、-6.8%。

 

武汉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普遍较大,由于疫情影响,经济增速均为负数。全市13个区县中,有12个区县的GDP总量位于全省前1/4,汉南区GDP规模最大,为1650亿元,只有蔡甸区GDP规模低于省内上1/4分位数,为371亿元,略高于省内1/2分位数。从GDP可比增速来看,各区县分化较大,江汉区、黄陂区、硚口区未披露,东西湖区最高,为-0.2%,此外,汉南区、武昌区、洪山区、新洲区的可比增速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剩余区县的可比增速均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最低的是江夏区,可比增速为-12.3%。

 

襄阳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整体较大,经济增速有所分化。襄阳市下辖9个区县,襄州市2020年GDP数据尚未披露,其余8个区县中,6个区县的GDP规模高于省内中位数,其中枣阳市和樊城区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分别为660亿元和543亿元。谷城县、襄城区、宜城市、老河口市4个区县的GDP在240-390亿元之间,均略高于省内中位数。南漳县略低于省内中位数,保康县最小,仅133亿元,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从GDP可比增速来看,已披露数据的各区县均出现负增长,其中降幅最大的的是老河口市(-14.9%)和樊城区(-14.8%),远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谷城县(-6.5%)、宜城市(-5.2%)、保康县(-6.4%)位于省内下1/4分位数和中位数之间;襄城区(-2.8%)、南漳县(-3.3%)则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

宜昌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整体尚可,经济增速分化。宜昌市下辖12个区县,其中当阳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5个区县未披露GDP规模,宜都市、枝江市、西陵区等8个区县未披露GDP可比增速。从已披露数据的区县来看,宜都市和枝江市2020年GDP为640亿元和564亿元,处于全省前25%;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处于全省前50%;兴山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则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最低的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仅81亿元。从GDP可比增速来看,最高的是夷陵区(-4.1%),优于全省上1/4分位数;最低的是伍家岗区(-6.9%),低于全省下1/4分位数。

 

荆州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一般,经济增速普遍偏低。荆州市下辖8个区县,所有区县GDP规模均低于省内上1/4分位数,其中沙市区最高,为508亿元,荆州区、松滋市也处于全省前50%。公安县、监利县、洪湖市则略低于全省中位数,只有江陵县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为109亿元。从GDP可比增速来看,沙市区未披露数据,松滋市增速位于全省前25%,荆州区增速处于全省前50%,其他区县均低于省内中位数,最低的是江陵县,为-7.8%。

孝感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和经济增速分化。孝感市下辖7个区县,只有汉川市的GDP规模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为646亿元;应城市(381亿元)高于省内中位数,其他区县的GDP规模均低于省内中位数,最低的是孝昌县(138亿元)。从GDP可比增速来看,所有区县均为负,降幅最小的是应城市,为-1.6%;降幅最大的是云梦县和大悟县,为-8.2%。

 

黄冈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整体较小,经济增速分化。黄冈市下辖10个区县,其中武穴市、黄州区、浠水县、英山县未公布GDP规模和可比增速,团风县未公布经济增速。已披露数据的6个区县中,只有麻城市的GDP规模高于省内上中位数,为340亿元;此外罗田县和团风县指标值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最低的团风县仅有108亿元。从GDP可比增速来看,红安县是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区县,可比增速为0.2%,其余公布数据的4个区县均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最低的是罗田县(-9.9%)。

十堰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整体较小,经济增速分化。十堰市下辖8个区县,其中仅张湾区的GDP规模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为538亿元;茅箭区的GDP规模为427亿元,处于全省前50%-25%区间内;丹江口市(270亿元)则低于省内中位数但高于下1/4分位数;其余区县均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从GDP可比增速来看,竹溪县增速最快,为-1.9%,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丹江口市增速最低,为-7.3%,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

 

荆门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尚可。荆门市下辖5个区县, 2020年GDP规模最高的是钟祥市(527亿元),仍略低于省内上1/4分位数,此外京山市、东宝区、沙洋县的GDP规模在310-380亿元之间,高于省内中位数。掇刀区GDP规模最小,为274亿元,低于省内中位数,但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从GDP可比增速来看,降幅最大的是钟祥市(-6.0%),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其他各区县增速均高于省内中位数,范围为-4.2%至-4.9%。

黄石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普遍较小,大冶市规模突出,GDP降幅普遍较大。黄山市下辖6个区县,仅有四个区县披露了GDP数据,其中大冶市2020年GDP规模650亿元,高于全省上1/4分位数,其他区县均低于省内中位数,但均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从GDP可比增速来看,全市各区县均为负,其中降幅最小的是大冶市,为-5.0%,处于全省中位数水平;降幅最大的是西塞山区,为-9.0%,低于全省下1/4分位数。

 

咸宁市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普遍较小,经济增速偏低。咸宁市下辖6个区县,赤壁市和咸安区2020年GDP规模较大,分别为443亿元和361亿元,高于全省中位数水平;嘉鱼县处于省内下1/4分位数和省内中位数之间,GDP规模为275亿元;其余区县均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规模最小的是通山县,为134亿元。从GDP可比增速来看,各区县增速均处于省内中位数附近,范围为-4.5%至-5.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区县的经济体量较小,经济增速分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8个区县,其中有6个区县披露了GDP数据。利川市是唯一一个GDP规模处于全省前75%的区县,2020年GDP为199亿元;其他区县的GDP规模均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最小的为宣恩县(80亿元)。从GDP可比增速来看,降幅最小的是宣恩县和巴东县,分别为-2.0%、-3.1%,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增速最低的是咸丰县,增速为-6.0%,处于全省前75%区间内。

 

随州市下辖3个区县,分别为曾都区、广水市、随县,2020年GDP规模分别为502、337、258亿元,曾都区和广水市均处于全省前50%-25%区间内,随县则处于全省前75%-50%区间内。GDP可比增速分别为-6.0%、-4.9%、-4.5%,处于全省前75%-25%区间内。

鄂州市下辖区县共有3个,分别为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仅梁子湖区披露了GDP规模数据(100亿元),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区县共有4个,分别为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经济体量和经济增速分化较大。4个区县中,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的GDP规模较大,分别为828亿元、765亿元和617亿元,均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神农架林区的GDP规模最低,为31亿元,是全省GDP规模最小的区县。从GDP增速来看,仙桃市和潜江市的GDP可比增速位于省内上1/4分位数和中位数之间,天门市的GDP可比增速位于省内中位数和下1/4分位数之间,神农架林区增速最低,为-6.9%,低于省内下1/4分数。

 

二、财政收入

 

分地级市来看,湖北省各地级市的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差异较大,受疫情影响普遍出现负增长,武汉市规模优势突出。湖北省下辖的13个地级市,武汉市的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尤其突出,是省内唯一一个超过全国上1/4分位数的地级市,2020年为1230亿元,占湖北省全省的比重达到48.99%。其他州市的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均未超过200亿元,收入之和仅1080亿元,其中襄阳、宜昌的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处于全国前50%-25%区间内;荆州、孝感、黄冈、十堰、荆门、黄石、咸宁、恩施州则处于全国前75%-50%区内,随州、鄂州的规模低于全国下1/4分位数,最低的随州市仅3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州市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小的是鄂州市(-19.29%)和武汉市(-21.34%),降幅最大的是宜昌市(-41.86%)和襄阳市(-46.70%)。 

湖北省各地级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及增速同样分化较大。目前仅有8个州市披露2020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武汉市高达1529亿元,是唯一超过全国上1/4分位数的地级市。此外,黄冈、襄阳、荆州等3个市的规模为190-270亿元,高于全国1/2分位数。其他州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较低,其中随州市最小(18亿元),低于全国下1/4分位数。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荆州市的增速达到276.49%,远高于全国上1/4分位数水平;武汉市、恩施州和随州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增速低于全国下1/4分位数水平,其中随州市同比下滑34.75%,降幅最大。

分区县来看:我们统计了湖北省103个区县的一般预算收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已披露数据的区县中,一般预算收入的上1/4、1/2、下1/4分位数分别为14亿元、9亿元和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速的上1/4、1/2、下1/4分位数分别为-22.47%、-27.48%和-35.95%。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上1/4、1/2、下1/4分位数分别为15亿元、7亿元和3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的上1/4、1/2、下1/4分位数分别为60.26%、-3.95%和-36.82%。

 

武汉市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较大,均明显超过全省上1/4分位水平。一般预算收入方面,武汉市下辖13个区县,汉南区以123亿元位于全省规模第一,但出现24%的负增长。蔡甸区的规模相对较小,以34亿元的规模处于武汉市内最低,但仍然远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同比增速均为负,其中新洲区受影响较小,同比下降7.90%,是武汉市降幅最小的区县。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各区县分化较大,中心城区的土地出让收入均先上缴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收入返还,因此政府性基金收入均接近零;远郊的汉南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江夏区、蔡甸区、新洲区的土地出让较为活跃,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超过50亿元,远高于省内1/4分位数,其中汉南区以182亿的规模位列湖北省第一。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各区县波动较大,其中汉南区的增速超过100%,高于全省上1/4分位数。

襄阳市各区县财政收入规模较大,一般预算收入规模降幅较大。一般预算收入方面,枣阳市、樊城区2020年完成16、15亿元,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襄州区、襄城区、老河口市则处于省内前50%-25%区间内;其余区县均高于省内下1/4分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30%-60%,其中老河口市降幅最大,达到56.10%。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襄州区2020年完成16亿元,为市内唯一高于全省上1/4分位数的区县;枣阳市、宜城市高于省内1/2分位数,均为12亿元左右。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老河口市增幅较大,达60.97%;襄州区、故城县、南漳县、保康县均出现下滑,其中保康县同比下降81.48%。 

宜昌市各区县财政收入规模分化。一般预算收入方面,夷陵区、宜都市超过全省上1/4分位水平,其中夷陵区以18亿元位居全市第一。伍家岗区、枝江区略高于省内中位数,分别为11、10亿元;其余区县均低于省内中位数,其中有7个区县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最低的五峰县仅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25%-55%之间,降幅最小的是武陵区(-25.27%),最大的是当阳市(-54.50%)。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夷陵区(21亿元)、当阳市(17亿元)高于全省上1/4分位水平;宜都市、枝江市则处于全省前50%;其他7个区县低于全省中位数,其中西陵区、伍家岗区、长阳线和点军区均低于全省下1/4分位水平,。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当阳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的同比增幅超过60%,其他区县多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荆州市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一般,其中,沙市区以19亿元的规模位居全市第一,超过了省内上1/4的分位数;荆州区以14亿元位居全市第二,松滋市以13亿元位居全市第三,均高于省内中位数;江陵县最低,为4亿元,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20%-40%之间,沙市区、荆州区、洪湖市的降幅相对较小,均在-22%左右,处于全省上1/4分位数附近;公安县降幅最大(-35.95%),处于全省下1/4分位数水平。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各区县规模较大,石首市的规模较为突出(46亿元),石首市、松滋市的规模分别为27、23亿元,也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荆州区、江陵县则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石首市、公安县增速最高, 分别为90.98%、60.80%,其余区县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孝感市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尚可,均超过或接近省内中位数水平。其中汉川市规模最大(21亿元),处于全省前25%;最低的孝昌县为7亿元,处于全省前75%。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15%-35%之间,均处于全省前75%。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汉川市、安陆市分别完成26、17亿元,超过省内上1/4分位水平;大悟县最低(4亿元),处于全省前75%-50%区间内。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所有区县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汉川市、孝昌县同比增幅超过100%。 

黄冈市各区县的财政收入规模中等。一般预算收入方面,2020年麻城市完成16亿元,是黄冈市唯一一个超过全省上1/4分位数的区县;武穴市、红安县、蕲春县均超过省内中位数,分别为14、11、10亿元;其余区县均低于省内中位数,其中罗田县、英山县、团风县均略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10%-40%之间,降幅最小的是黄州区(-13.81%),最大的是红安县(-36.52%)和罗田县(-35.82%)。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同样仅麻城市超过省内上1/4分位数(25亿元);黄州区最低,几乎为0。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罗田县、麻城市、蕲春县实现正增长,其中罗田县的增速最高,达到83.68%;其他区县均同比下降,其中武穴市、浠水县、英山县和团风县的同比降幅均超过20%。

十堰市各区县的财政收入规模一般,均接近或低于省内中位数。2020年茅箭区、张湾区和丹江口市的一般预算收入集中于9-10亿元,略高于省内中位数;其他区县均低于省内中位数,其中竹山县、郧西县、竹溪县实现4-5亿元,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15%-30%之间。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郧阳区远高于其余区县,达40亿元,是十堰市内唯一高于全省上1/4分位数的区县。除郧西县(13亿元)外,其他地区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均低于省内1/2分位数。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各区县波动较大,半数区县保持增长。

荆门市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尚可,除沙洋县(6亿元)低于省内中位数以外,其他4个区县均处于全省前50%-25%区间内。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15%-40%之间,其中沙洋县降幅最大,同比下降37.03%。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钟祥市最高,达21亿元,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其余区县处于25%-75%的区间。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除掇刀区(91.26%)增幅较大外,其余区县略微增长或下降。

黄石市各区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分化,大冶市、阳新县规模较大,高于全省上1/4分位数,分别为27、15亿元。最小的铁山区实现1亿元,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15%-40%之间,其中大冶市、下陆区、铁山区的降幅超过35%,均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已披露数据的区县均高于全省中位数,其中铁山区、大冶市较高,分别为26、18亿元,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

咸宁市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分化,赤壁市最大,为15亿元,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咸安区、嘉鱼县则略高于省内中位数水平,均为10亿元;规模最小的通山县仅5亿元,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20%-35%之间,处于省内前75%-25%的水平,降幅最小的是嘉鱼县(-21.04%),最大的是通山县(-32.02%)。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嘉鱼县和通城县未披露数据,其他4个区县中,仅有赤壁市以15亿元超过全省中位数,接近省内上1/4分位数,且赤壁市是唯一保持增长的区县;其余区县规模均较小,低于省内中位数,同比降幅均超过19%。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较小,全州所有区县均低于省内上1/4分位数。其中恩施市(14亿元)、利川市(9亿元)均处于全省前50%;其余区县均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20%-45%之间。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全市分化明显,恩施市、利川市以29、21亿元的规模远超其他地区,高于全省上1/4分位数;建始县(10亿元)处于全省前50%,其余区县均低于省内中位数。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仅利川市、鹤峰县同比增幅超过50%,其余区县均为负增长,其中巴东县降幅最大,同比下降80.20%。

随州市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较小,其中广水市以11亿元位居市内第一,高于省内中位数;曾都区以7亿元的规模位列第二,处于省内75%-50%区间;随县最低,以5亿元的规模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降幅在15%-35%之间。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全市各区县的指标值均低于于省内中位数,广水市以7亿元位居全市第一;随县仅1亿元的规模低于全省下1/4分位数,且同比降幅达60.55%。 

鄂州市下辖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3个区县,其中华容区的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尚未披露。鄂城区实现9亿元,略高于省内中位数;梁子湖区仅4亿元,低于全省下1/4分位数。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鄂城区、梁子湖区均为1亿元,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较大,只有神农架林区的规模低于省内下1/4分位数,其他3个区县均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分别为仙桃市(32亿元)、潜江市(21亿元)、天门市(14亿元)。受疫情影响,各区县均为负增长,其中仙桃市降幅最小(-7.59%),天门市降幅最大(-33.39%)。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各区县分化较大,仙桃市、潜江市远高于其他区县,分别为55亿元和26亿元,高于省内上1/4分位数。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方面,仅天门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降幅达72.15%,其余区县均有50%以上的增长。

 

三、政府债务

 

我们用政府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政府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两个指标观察湖北省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变化。

 

分地级市来看,疫情影响下,湖北省大部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降幅较大,导致政府直接债务负担指标明显上升。从政府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来看,2020年湖北省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各州市的一般预算收入均出现了明显下降,受此影响,政府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均同比上升超过130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末,13个州市中,仅黄石市和咸宁市的指标值略低于全国1/2分位数,此外恩施州的指标值达到600.07%,处于全国最高的25%区间内。

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来看,截至2020年末,已披露数据的8个州市中,武汉、襄阳、荆州、黄冈、荆门、鄂州6个地级市的指标值优于全国中位数,其中荆州市2020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加,带动指标值下降超过500个百分点,武汉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导致指标值有所上升。恩施、随州的指标值均高于全国中位数,其中随州市2020年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导致指标值同比上升441.84个百分点,2020年末达到902.58%,明显高于全国上1/4分位数。 

分区县来看,截至2020年末,湖北省各区县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的上1/4、中位数和下1/4分位数分别为227.25%、413.87%、597.74%,指标变动的上1/4、中位数和下1/4分位数分别为97.60个百分点、165.48个百分点、261.54个百分点。部分市辖区政府性基金收入极低,接近于零,主要是由于土地出让金上缴市财政之后通过补助收入返还,因此政府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暂不计算,剔除这些区县后其他区县的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上1/4、中位数和下1/4分位数分别为250.49%、384.86%、647.25%,指标变动的上1/4、中位数和下1/4分位数分别为-45.23个百分点、75.42个百分点、200.48个百分点。

 

武汉市各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普遍较轻。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方面,13个区县中9个区县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 剩余4个区县也优于省内中位数。其中最低的是江汉区(46.02%),最高的是黄陂区(311.35%)。从指标变动来看,由于一般预算收入下滑,各区县的指标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不过所有区县的增幅均优于省内变动中位数。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方面,由于洪山区、硚口区、武昌区、江汉区、江岸区、青山区和汉阳区的政府性基金未披露或基本为零,暂不计算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剩余6个区县中,除江夏区(288.68%)超过省内上1/4分位数,其余区县2020年的指标值均处于省内最低的25%水平。从指标变动来看,除汉南区同比下降了37.69个百分点,其余区县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新洲区、江夏区增幅较大,均上升了超过150个百分点。

襄阳市下辖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分化较明显。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来看,樊城区(52.64%)、襄城区(40.89%)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指标值远低于其他区县;襄州区(546.80%)、宜城市(480.14%)、南漳县(481.85%)和保康县(488.18%)则超过省内中位数,其他区县优于省内中位数。从指标变动来看,各区县指标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多数区县的变动幅度超过了省内中位数。其中上升幅度最大为襄州区,同比上升313.17个百分点。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来看,樊城区、襄城区的政府性基金基本为零,暂不计算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仅宜城市(341.67%)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中位数;南漳县(669.64%)和保康县(1490.86%)指标值较大,超过省内下1/4分位数;其他区县的指标值表现处于全省前75%-50%区间内。与2019年相比,保康县的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升幅最大,上升了1230.30个百分点;老河口市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下降了190.99个百分点。 

宜昌市下辖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存在分化。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来看,西陵区、伍家岗区和点军区的指标值较低,分别为45.47%,136.19%和139.97%,均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而指标值较高的秭归县(556.91%)、长阳土家族自治县(660.08%)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442.28%)则超过省内下1/4分位数。从指标变动来看,近半区县的上升幅度较大,超过省内变动幅度下1/4分位数;仅西陵区、点军区变动幅度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分别同比增长了29.32、66.01个百分点。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来看,由于远安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伍家岗区和点军区的政府性基金未披露或基本为零,暂不计算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点军区的指标值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其中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985.80%)的指标值远高于其他区县;其余区县的指标值均接近或优于省内中位数。指标变动方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因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滑,指标值同比上升951.00个百分点,增幅较大,其他区县的变动幅度均处于省内前75%水平。 

荆州市下辖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分化较大。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来看,监利县(824.39%)、江陵县(687.39%)的指标值处于全省最高的25%区间内;而沙市区(22.52%)、荆州区(166.81%)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且沙市区指标值为省内最优;其余区县则位于省内前25%-75%区间。从指标变动来看,指标值较小的沙市区、荆州区的的增幅也较小,均优于省内变动上1/4分位数;而指标值较大的监利县、石首市、江陵县增幅也较大,变动幅度均位于省内末25%水平。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来看,区县间分化较明显;沙市区(94.79%)、松滋市(241.01%)、公安县(154.88%)、石首市(75.30%)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而荆州区(676.12%)、江陵县(1103.25%)则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与2019年相比,沙市区、公安县、石首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带动指标值明显下降,同比分别下降339.66、62.77、41.25个百分点。

孝感市下辖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在省内处于中等水平。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来看,除未披露数据的孝南区,汉川市、应城市指标值较低,优于中位数,分别为281.41%、382.78%;其余区县则位于省内前50%至75%区间。从指标变动来看,各区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仅汉川市、应城市、云梦县的变动幅度优于省内中位数。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来看,除未披露数据的应城市、孝南区,汉川市(225.84%)、安陆市(242.22%)处于省内前25%区间内;而大悟县(1107.44%)的指标值为孝感市最高,超过省内下1/4分位数。从指标值变动情况来看,各区县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汉川市、孝昌县下降幅度较大,同比下降均超过180个百分点,变动幅度处于省内前25%水平。

黄冈市各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普遍较重。政府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方面,仅黄州区(182.05%)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4个区县的指标值在600%-700%左右,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其中英山县指标值全市最高,为705.55%。从指标变动来看,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上升,指标值最小的黄州区上升幅度也最小,同比上升了51.57个百分点,变动幅度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而上升幅度最大的为罗田县,同比上升337.91个百分点,处于省内变动末25%区间。政府直接债务/政府基金性收入方面,黄州区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基本为零,故不纳入统计。麻城市指标值为217.73%,为黄冈市唯一指标值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的区县;而团风县的指标值最高,为776.84%,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其余区县则位于省内前25%至75%区间。从指标变动来看,罗田县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了199.35个百分点;而团风县上升幅度最大,同比上升了305.18个百分点。 

十堰市下辖区县的政府债务负担普遍较重。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来看, 8个下辖区县中,5个区县的指标值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且指标值较大的区县升幅也较大。其中,郧西县的指标值为十堰市最高,同比上升392.61个百分点至1033.87%;竹溪县同比上升315.04个百分点至879.80%。仅张湾区、茅箭区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来看, 6个区县的指标值高于省内中位数,其中张湾区超过900%;郧阳区(73.93%)则处于省内指标值最低的25%区间内,位列全省第二。从指标变动来看,郧阳区、郧西县的下降幅度较大,优于省内变动上1/4分位数;而上升幅度最大的为张湾区,同比增长565.76个百分点。

荆门市下辖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分化较大。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来看,东宝区、掇刀区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分别为187.18%、77.30%;而沙洋县的指标值为荆门市最高,高于全省下1/4分位数,达673.94%。从指标变动来看,掇刀区增幅最小,同比上升0.99个百分点;沙洋县增幅最大,同比上升了316.32个百分点。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来看,仅掇刀区(75.82%)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沙洋县的指标值最高,超过省内下1/4分位数,达到1073.54%。从指标变动来看,掇刀区的指标值出现下降,变动幅度均优于省内变动幅度上1/4分位数,同比下降了101.51个百分点;而京山市增加幅度最大,同比上升了221.77个百分点。

黄石市下辖区县的政府债务负担普遍较轻。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来看,除指标值最高的阳新县(433.89%),高于省内中位数,其余区县指标值均处于省内前50%区间,且下陆区、西塞山区、黄石港区、铁山区均明显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从指标值变动来看,各区县均为上升,上升幅度均优于省内中位数,其中大冶市升幅最大,同比上升126.41个百分点。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来看,下陆区、黄石港区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未披露,故不纳入比较。其余4个区县中,大冶市、阳新县的指标值略高于省内中位数;西塞山区、铁山区则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且均出现同比下降。

咸宁市各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整体处于省内中等水平。政府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方面,除指标值最高的通山县(617.99%)超过省内下1/4分位数,其余区县均位于省内前25%-75%区间。从指标变动来看,除增幅最大的通山县同比上升了277.57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区县的变动幅度均优于省内下1/4分位数。政府直接债务/政府基金性收入方面,因嘉鱼县、通城县的政府性基金未披露,故不纳入比较。咸安区、通山县的指标值均超过650%,高于下1/4分位数,且同比上升幅度均超过400个百分点。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较重。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来看,所有区县均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其中鹤峰县(1054.14%)最高。从指标变动来看,所有区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除利川市、来凤县上升幅度相对较小,分别同比上升209.24、229.94个百分点,其余区县的上升幅度均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来看,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的指标均较低,优于省内中位数;而巴东县、鹤峰县的指标值均超过1000%,远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与2019年相比,巴东县的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升幅最大(上升875.45个百分点),鹤峰县则降幅最大(下降773.64个百分点)。  

随州市下辖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分化较大。从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来看,曾都区(374.57%)、广水市(390.24%)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中位数;而随县的指标值则远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达749.14%。从指标变动来看,曾都区、广水市变动幅度均优于省内中位数;而随县增幅较大,同比上升了355.52个百分点。从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指标来看,曾都区、广水市的指标值优于省内下1/4分位数;随县的指标值远高于其他区县,高达3322.16%。从指标变动来看,随县2020年指标值增幅较大,高达2278.11个百分点;而广水市同比下降了82.08个百分点,优于省内变动幅度上1/4分位数。

鄂州市下辖区县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较小。华容区未披露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数据,鄂城区、梁子湖区的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60.19%、40.79%,均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同比均小幅上升;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为379.50%、166.68%,均优于全省中位数。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中,仙桃市、潜江市政府直接债务负担较轻,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值约为250%-270%,均优于省内中位数;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均低于230%,优于省内上1/4分位数。天门市、神农架林区的政府直接债务负担相对较重,直接债务/一般预算收入指标分别为592.02%、539.84%,高于省内中位数,优于下1/4分位数;直接债务/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为1179.90%、700.12%,高于省内下1/4分位数,其中天门市因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上升明显。

 

四、区域城投债融资

 

兴业研究覆盖93家四川省城投平台,涉及四川省全部13个地级市,以及52个行政区县(包括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2020年上述湖北省城投平台净融资规模673.0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1.95%。从地级市层面来看,13个地级市2020年的城投债净融资均为正,其中武汉市、襄阳市的城投平台数量最多,债券余额规模最大,融资也最为活跃,2020年净融资规模分别为125.69、129.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5%、126.55%。黄石市、宜昌市、荆州市的净融资规模在60-100亿元之间,孝感市、十堰市、荆门市、咸宁市的净融资规模均在20-40亿元之间,其他地级市在20亿元以下。

分区县来看,湖北省城投平台分布于99个区县中的52个区县,其中19个区县2020年城投债净融资为正;7个区县2020年城投债净融资为0;26个区县出现净偿还。具体来看,大多数区县都只有1家公开发债城投平台,武汉市东西湖区2020年的净融资量最大,达到50亿元;宜昌市宜都市排名第二,为25亿元;其他净融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区县包括武汉市硚口区、襄阳市樊城区、荆州市松滋市、咸宁市赤壁市。净融资为负的区县比较分散,净偿还规模均在6亿元以内。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