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51期:稳守待机-1季末中短久期资产配置策略探讨

关键字: 季末资产配置 , 短久期
2021-03-14
郭益忻
兴业研究公司固定收益高级研究员
乔永远
 
春节以来,流动性充裕而不泛滥,未来波动可能加大;季末资产配置防守为主,同时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在流动性中性偏紧条件下,防守策略并不代表低收益,稳固负债根基条件下完全可能有惊喜。本周探讨中短期限配置的考量;
 
货币市场融出及NCD投资方面:临近季末资金曲线可能重新平坦,3M国股视中下旬反弹介入,而1YNCD逐步进入可配置区间;
 
中短期利率债方面,贴现国债价格波动较大,资金紧张时点收益尤其可观; 
 
票据方面,跨季品种价格均高,需结合自身信贷额度调节灵活性来选择期限。季末脉冲假设下,3M以内更好,1Y价格在中长期有吸引力;
 
流动性资产储备方面,货基在绝对收益及流动性较之NCD均无明显优势,依赖度需要降低;
 
非银债权方面,头部机构非银借款溢价仍丰厚,考虑未来溢价走扩可能性,近期配置头部品种的期限不宜过长;券商短融方面,随着券商短融新规出台,需关注6M-1Y的新增供给和定价水平。

 

在展开讨论之前,先介绍对目前资金面和利率变动看法。

 

流动性:充裕而不泛滥,波动在即;利率:近期资金利率普遍低于基准利率,未来或酝酿反弹,需要提防。

 

接下来,我们对各品种进行探讨:

 

货币市场融出与NCD

 

首先我们从本源的资金品种出发,1M以内部分,先防守后进攻。防守端主要做好季末流动性安排,减少税期到季末期间缺口,立足稳定的后方。而后根据流动性趋紧程度捕捉机会。从1月极端压力测试期间来看,7D-3M都会涌现出好的收益机会。

 

NCD方面,如本周司库周报所言,1M-1Y以内国股成本曲线重新陡峭化;绝对价格来看,3M以内品种需要等流动性收紧形成触发因素,而1Y 3.2%距离不远,配置机会即在眼前。

中小行部分,AA+6M目前中枢3.0%附近,但离散度偏大,没有价格优势;AA1Y目前定价区间3.35-3.85%;然而单只券发行量过小,今年以来基本没有超过5亿的,很难配置到量;同等风险权重前提下,增厚收益维度也比不上票据转贴。

 

投资角度,表内应以1Y国股为主,视流动性紧张程度捕捉短端3M的机会。中低评级NCD目前参与意义相对有限,更多从中小行之间业务合作角度出发。

 

贴现国债

 

贴现国债方面,今年以来供给稳定,可得性较好。

 

收益维度,1月中旬以来数周表现随流动性松紧起伏,且波动巨大。发行不择时,带来收益放大的机会。季末流动性紧张,贴现国债这一“不起眼”的品种恰恰可能带来惊喜。无论是3M、6M抑或是1Y品种,以前期2.7%的收益水平衡量,则税后接近低评级NCD,收益可观。建议后两周加大投标力度。

 

票据资产

 

3月资产配置月报中,我们提出:

 

对于票据、非银借款等信贷调剂类资产,观察过往几年3月的表现,整体上压降为主,2017年压降5000亿为历年来幅度最大;压降类资产操作需结合额度松紧而定。

 

从今年1、2月实际运行看,普遍反映信贷额度偏紧,此情形更类似2017年。季末月控制狭义信贷必要性仍大,不排除票据利率创出新高。从利率波动情况看,脉冲现象在3M以内的部分演绎得更为极端。建议从自身信贷到期、腾挪空间出发,空间较大的可侧重于长端票据。

 

货基

 

货基方面,近期流动性缓和,其收益好于隔夜、7D等超短期备付类资产。站在季末角度,情形则不然。流动性趋紧,货基调节流动性的充分性受限。安全性、收益性、便利性角度,可将过高的货基仓位换到NCD上。

 

非银债权

 

其他非银债权方面,非银借款仍建议关注。从定价基本逻辑来看:

 

非银借款=资金利率+流动性溢价+信用溢价;

 

坚守头部策略即不承担额外的信用风险,但流动性趋紧,资金利率和流动性溢价这两部分都将上行,收益也会不错;因此,建议若配置须适当控制投放期限(不用全部都拉长到1年),未来充分上行后会有更好的机会去拉长。

 

而对于券商短融而言,近期定价在2.8-3.0%之间,绝对收益仍然没有优势,且占用1季末风险资产的规模,意义相对有限。

 

以下介绍券商短融新规的情况,并提示未来的业务机会:

 

3月5日,央行发布《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券商短融新规),对券商通过短融进行融资拟定了新的规则。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在于:

 

将券商短融的最长期限由91天延长至1年,做到了券商短融和非银金融企业短融的期限对应。从券商角度,未来可以通过短融融入更长期限的稳定资金,而从投资角度,也意味着市场上有了6M到1Y的券商短融供给。

 

未来需要关注供给量和市场价格,与非银借款以及券商收益凭证不同,券商短融属于标准化债券,不受非标额度限制,若收益水平较好,可作为表内高收益资产的一种有益补充,应当予以持续跟踪。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