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去化进程检视:出口量价变化视角—“双循环”系列之八

自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进入漫长而艰难的产能去化阶段。针对重点产能过剩行业,国务院制定了3-5年产能去化目标,2020年将是消除过剩产能的“收官之年”。为此,本文将从出口视角,讨论我国当前去产能进程。
1、产能去化成果检验新视角:外需
本质上,产能过剩问题是供需匹配失衡所致,而供需匹配失衡又表现为产品价格的低迷。因此,价格成为我们观测产能过剩与否的“标尺”。市场上存在两种价格即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在国内外商品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要素的自由流动将抹平国内外价格差异。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外要素及商品流动摩擦常在,且随着逆全球化兴起,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还会使国内外价格差异拉大。具体从PPI与出口价格指数走势看,2018年之前,二者走势少有背离,但在2018年后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期及后疫情时期,二者出现多次明显背离,参见图表1。据此,不同于市场重点关注PPI的传统分析方法,本文试图从外需视角探讨产能过剩问题。
直观上理解,产能过剩通常伴随着恶性竞争,即企业不得不压低价格以维持销量,极端情况下,企业可以暂时不提折旧以使得产品价格低于产品的总生产成本。由此,当一产品/行业出口价格持续性下跌但出口数量持续性上涨,那么,这应该是该产品/行业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最典型标志。
从出口价格与出口数量的关系看,二者在多数时间处于同涨同跌的正向相关关系,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在1998年2月至2002年12月、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出口价格持续负增长而出口数量持续正增长,这一节点恰好与我国政府明确表示要治理产能过剩的时间点一致,参见图表2。
具体而言:
(1)1998年至2002年的产能过剩与调整时期
当时的去产能是以纺织业作为突破口。1998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1998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为实现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和振兴奠定基础。1998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其中,在出口政策方面,要求出口配额分配向纺织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倾斜,提高出口退税率。为提高纺织品出口竞争能力,鼓励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1%;对纺织机械出口实行出口信贷和全额退税优惠政策;对经批准的从事进料加工的纺织企业,使用新疆棉顶替进口棉生产的出口产品继续实行零税率的政策。
在政策鼓励下,出口成为纺织业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途径之一。以棉纱线为例,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棉纱线出口数量及出口平均单价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背离,其中出口平均单价由1998年1月的3193.2美元/吨下跌至2002年12月的2483.5美元/吨,而出口数量却由1998年1月6567吨波动上升至2002年12月的29656吨,参见图表3。
(2)2015年以来的产能过剩与调整
2015年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钢铁、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成为改革重点。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6年初钢材出口数量持续上升而出口平均价格却持续下降;直至2016年下半年,出口价格上升而出口数量下降,参见图表4。此时,钢铁行业也成为我国贸易摩擦多发领域,仅2015年针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就多达37起。
需要指出的是,前文中出口数量与出口价格未考虑行业异质性,而我国产能过剩结构性特征较为明显。为此,本文进一步比较各个行业的出口数量与出口价格变化的关系,具体计算方法为:根据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出口交货值与出口价格指数,倒推各行业出口数量同比。由于统计局不公布1-2月出口交货值数据,本文重点观察每年3-12月出口数量与出口价格同比的平均变化。当该行业出现出口价格下跌而数量上涨时,那么该行业存在通过出口化解过剩产能的可能。
2015年,全球贸易进入下行期,我国出口规模萎缩,多数行业量价齐跌。但是,部分行业如石油加工、化纤、橡胶、化学原料、食品、电气机械及医药出口价跌量涨,参见图表5。
进入2016年,近三分之二的行业出口价跌量涨。石油加工、化纤、医药、家具、化学原料、造纸、木材、食品、电气机械、饮料、橡胶、有色加工、文教、金属制品、通信设备等行业出口价跌量涨;而交通运输、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采选、纺织服装、仪器仪表、印刷、通用设备及农副食品出口价涨量跌,参见图表6。
2017年,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饮料制造业、文教用品出口数量下行,其他行业出口数量均上行;此时,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烟草、纺织服装、木材、电气机械和皮革制造业等行业出口价跌量涨,参见图表7。与2016年相比,出口价跌量涨行业显著减少,折射产能去化初见成效。
2018年,出口价跌量涨的行业进一步减少,仅专用设备、文教制品及皮革行业出口价跌量涨,参见图表8。
2019年,多数行业出口表现为价涨量跌,部分行业如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化纤、通信、医药出口表现为价跌量涨,参见图表9。
综上,各行业出口量价涨跌情况如图表10所示。不难发现,过剩是一个供需之间动态平衡的概念,海外需求的变化会对我国产能过剩的程度产生明显影响。从近5年出口价跌量涨的行业分布情况看:2016、2017年出口价跌量涨的行业明显多于其他年份,或折射在去产能压力较大同时海外需求复苏时,企业通过出口化解过剩产能进程加快;到2018年出口价跌量涨的行业明显减少,这或意味着前期海外需求复苏带动产能去化。
2、产能去化进程再检验:后疫情时代下的产能现状
根据前文,出口的价跌量涨行业占比与我国产能利用率基本呈反向相关,即出口价跌量涨的行业数量占比越高,工业产能利用率越低,参见图表11。这进一步表明,出口价跌量涨是观察产能过剩的有效指标之一。那么,从出口观察,目前我国产能现状如何?
进入到2020年:一方面,新冠疫情加速落后低端产能出清;另一方面,海外供需缺口扩大导致出口订单向中国转移,外需回升进一步化解了需求不足所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如图表12所示,与疫情爆发期间相比,当前产能利用率修复进程较快的行业集中分布在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
进一步比较疫情前后各行业出口量价变化,根据目前数据披露情况,以4月为分界点,本文将3月至4月视为疫情冲击期,5月至7月视为疫情修复期。无论是在疫情冲击期还是在疫情修复期,多数行业出口价格均以上升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在疫情冲击期,在供给下降的约束下,多数行业出口价格上涨;而在疫情修复期,海外需求订单集中向中国转移,需求回升带动出口价格回升,参见图表13、图表14。
数据显示,到2020年5月至7月,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除外,出口价跌量涨的行业基本清零,折射产能去化压力进一步化解。
3、产能去化的外需基础:前景展望
根据前文,产能出清与否是动态平衡过程。受益于全球供需缺口走阔,2020年出口超预期增长加速产能出清。那么,产能出清的出口基础将如何演变?
短期来看,第四季度海外再度封锁带动我国出口强劲增长,其中11月出口同比增长21.1%,增速创近10年的新高。同时,出口集装箱指数不断创新高,折射12月出口有望维持高增长。由此,第四季度出口增速高增长,或将推升产能利用率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叠加贸易环境改善,2021年出口中枢有望上移。一方面,随着疫苗落地,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退,全球经济复苏将带动出口回升;另一方面,拜登当选叠加RCEP协议签署,外部环境边际改善有助于支撑出口增长。需要指出的是,进入到2021年下半年,发达经济体群体免疫概率加增,其供需缺口收窄或抑制我国出口上行空间。叠加2020年出口前低后高的基数效应,我们预计2021年出口节奏为前高后低。
进一步地,本文以产能利用率为被解释变量,出口增速为解释变量,对二者进行单变量线性回归,测算在其他影响产能利用率的条件如设备投资、内需等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出口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出口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且出口同比增速每上升1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上升0.17个百分点,参见图表15。
结合出口预测值,本文拟合产能利用率的数值,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能利用率或在2021年第一季度冲高至历史高位,随后逐步回落,参见图表16。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