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企业跟踪第13期:阿里增持圆通12%,特斯拉配售50亿美元新股
本报告为超级企业日常跟踪报告系列,旨在追踪超级企业最新的动向与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并附上我们的观点。

特斯拉配售50亿美元股票,最大机构股东大幅减持
9月1日,特斯拉宣布向投行发行新股,以筹资50亿美元(约390亿人民币),希望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表,以及推进德国和美国的新工厂建设和新车型的研发生产。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配股筹资行动,主要得益于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上涨超过500%。
与此同时,9月2日,特斯拉最大机构股东、仅次于马斯克持股的二股东、苏格兰投资机构Baillie Gifford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披露其在8月末对特斯拉的持股占比降低至不足5%。该机构2月时持有特斯拉7.67%股权,6月时该数字为6.32%。Baillie Gifford今年通过特斯拉获得浮盈超170亿美元。但该机构随后发布声明称减持是被迫行为,由于特斯拉股价飙涨,触发公司个股持仓集中度的规定。
圆通速递转让12%股份给阿里巴巴,港股涨幅超200%
9月1日消息,圆通速递晚间公告,蛟龙集团、喻会蛟、张小娟拟以17.406 元/股向阿里网络转让3.79亿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2%。国内快递网络是阿里巴巴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同于京东的自建物流方式,崛起于淘宝的“通达系”,紧密围绕在阿里的菜鸟物流体系内。阿里巴巴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绑定战略利益。
当前,中国快递行业竞争加剧。顺丰进入电商件,京东物流向第三方开放,拼多多引入东南亚极兔快递,行业厮杀带来的价格战最终演变为资本之间的竞争。京东以阿里系电商未接纳京东物流为理由终止与申通快递的合作,为“通达系”进一步敲响警钟。抱团或将成为大势所趋。
关于近期超级企业的动向与点评:
一、市场动态
1、特斯拉配售50亿美元股票,最大机构股东大幅减持
市场消息:
特斯拉9月1日表示,将配售高达50亿美元的股票,“用于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表以及一般公司的用途”。截至8月31日收盘,特斯拉股价在2020年上涨了近500%。
(消息来源: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16094387_100069650)
兴业研究:
最近的季报显示,特斯拉手头上有86亿美元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而其长期债务约为78亿美元。相比于其他科技巨头的现金实力,特斯拉在股价飙涨过后选择新股配售的方式显然有助于增强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夯实经营质量。
自从8月11日宣布1:5的拆股计划以来,特斯拉股价已飙升了70%以上。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累计上涨了近500%。相比于2019年最低点价位,市值总计增加了近12倍,9月1日收盘市值高达4600亿美元,超过了丰田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的总和,占全球12家最大汽车制造商集团总市值的41%。马斯克本人也成为全球4大千亿美元富豪之一。
与此同时,9月2日,特斯拉最大机构股东、仅次于马斯克持股的二股东、苏格兰投资机构Baillie Gifford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披露其在8月末对特斯拉的持股占比降低至不足5%。该机构2月时持有特斯拉7.67%股权,6月时该数字为6.32%。Baillie Gifford今年通过特斯拉获得浮盈超170亿美元。但该机构随后发布声明称减持是被迫行为,由于特斯拉股价飙涨,触发公司个股持仓集中度的规定。
该基金是特斯拉的长期投资者。自2013年首次投资特斯拉股票,多年来未有减持。受益于特斯拉的强劲表现,Baillie Gifford今年收益率超70%。
2、圆通速递转让12%股份给阿里巴巴,港股涨幅超200%
市场消息:
9月1日消息,圆通速递晚间公告,蛟龙集团、喻会蛟、张小娟拟以17.406 元/股向阿里网络转让3.79亿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2%,上述转让价格总计约合66亿元。9月2日圆通速递国际股票涨幅一度超270%。
(消息来源:Techweb,http://www.techweb.com.cn/finance/2020-09-01/2802726.shtml)
兴业研究:
阿里巴巴于2015年已入股圆通,通过旗下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菜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圆通3,3163,5663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圆通股份总数的10.50%,是圆通的第二大股东。本次转让完成后,阿里将合计持有圆通22.5%股份。
国内快递网络是阿里巴巴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同于京东的自建物流方式,阿里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将“通达系”团结在自身的菜鸟物流网络之中。当前,除圆通以外阿里已经陆续入股以下快递公司:申通(14.65%+约31.35%股份的购股权)、中通(8.7%)、百世(约33.0%)、韵达(2%)。
除百世外,圆通作为最早接受阿里入股的快递企业,在2015年曾一度取代申通成为行业市场份额第一的快递企业,然而后来被中通、韵达等对手先后超越。圆通近五年落后的问题直指企业内部管理:因为家族式管理作风及实控人之间的分歧,导致圆通许多决策在进入实操层面时难以落实到位。
在宣布阿里战略增持的同时,圆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35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6.3亿股的方式募资45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将投向多功能网络枢纽中心建设、运能网络提升、信息系统及数据能力提升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当前,中国快递行业竞争加剧。顺丰进入电商件,京东物流向第三方开放,拼多多引入东南亚极兔快递,行业厮杀带来的价格战最终演变为资本之间的竞争。京东以阿里系电商未接纳京东物流为理由终止与申通快递的合作,为“通达系”进一步敲响警钟。抱团或将成为大势所趋。2020年,顺丰旗下对标通达系的加盟制快递网络“丰网”呼之欲出。与京东电商下沉战略密切相关的众邮快递也在加速建网。
稍早前,京东以阿里系电商未接纳京东物流为理由终止与申通快递的合作,为“通达系”敲响警钟,“电商-快递”的抱团竞争成为大势。
3、滴滴重启“快的”,1亿元补贴出租车
市场消息:
9月1日,滴滴宣布旗下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并且将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用于为乘客发放出租车打车券以及司机师傅们提升单量和收入。
(消息来源:腾讯网,https://new.qq.com/rain/a/20200902A0I75K00)
兴业研究:
2015年,滴滴和快的完成战略合并,“快的”也逐渐淡出网约车江湖。
数据显示,2012年滴滴刚进入移动出行市场时,全国出租车每天的订单有超过6000万,目前全国持牌出租车仍有约140万辆左右,日均订单量为5500万,服务人次超过1亿。相比之下,整个网约车市场的日均订单量也不过在两三千万左右。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出租车线上率占比还不足10%,即便在北京、上海这些超一线城市,出租车线上化占比也不过百分之二三十。这意味着路边招手打车依然占据着主流出租车市场,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出租车司机和用户并没有体验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便利出行。
对于开拓市场增量的各出行平台而言,出租车市场依然有极大的挖掘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出行平台都布局了出租车业务。不仅嘀嗒出行、首汽约车和哈啰出行等出行平台早已上线了出租车业务,美团打车和高德等聚合平台也先后对巡游出租车开放了接口。
对于滴滴而言,在已将现有网约车市场大部分份额收入囊中的情况下,继续挖掘出租车的增量空间,恰恰能够为滴滴带来新的增长场景。此前滴滴公布了未来3年“0188”的战略目标,其中就包括“3年内实现全球每天服务1亿单”,而四轮车要承担5000万单,出租车无疑将成为重要的增量业务。
在后疫情时代为了完成“0188”战略,滴滴正在加快脚步,而千亿级的出租车市场正是其发力的重点。但是,滴滴的“战术”最后能否成功,还需等待行业和时间的检验。
4、收购TikTok谈判陷入僵局,有一家竞购方接受交易不包含算法
市场消息:
9月2日,据美媒报道,在我国调整发布《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后,TikTok的核心算法很可能无法出售,因此收购陷入僵局。但有其中一家竞购方仍然可以买下不含算法的TikTok,然后为其编写新的算法。
(消息来源:新浪科技,https://tech.sina.com.cn/i/2020-09-02/doc-iivhuipp2145552.shtml?cref=cj)
兴业研究:
在8月28日我国新规出台后,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曾于31日透露,TikTok已经确定了买家,最早于9月1日宣布交易。但显然,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得以实现。9月1日,彭博社又援引称,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正在权衡新规带来的影响,正在考虑其他的选择方案。
拥有强大的核心算法是TikTok成功的关键,该算法能够根据用户偏好向他们推荐不同类型的内容。对竞购方而言,“没有算法的TikTok就如同用着廉价引擎的豪车”,若交易不能将算法包含在内,将完全改变他们收购TikTok的愿景。
现在,谈判各方都在试图弄清楚算法的转让是否需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倘若需要,中国政府是否批准也依然存疑,种种复杂的问题,都让交易快速达成变得不大可能。
目前,参与TikTok竞购主要有两大集团,其中一方是微软与沃尔玛组成的联盟;另一方面,甲骨文与包括红杉资本及泛大西洋投资集团在内的投资者进行了合作。
考虑到中国政府的审批需要时间,出售TikTok的交易可能会被推迟至11月美国大选之后,TikTok的交易能否最终达成,目前仍无法确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手推动“强买强卖”TikTok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发威胁。9月1日,特朗普坚称交易截止日期必须为9月15日,且联邦政府必须得到一份“丰厚补偿”。
在两国政策的影响下,TikTok的命运仍存在诸多变数。
5、蚂蚁集团计划提高A股IPO募集资金,超过香港IPO
市场消息:
9月2日下午消息,蚂蚁集团计划在上海科创板筹资的金额或超过在香港的筹资,总筹资规模高达300亿美元。该两地上市计划也是对科创板的重大支持。
(消息来源:新浪科技,https://tech.sina.com.cn/i/2020-09-02/doc-iivhuipp2126072.shtml?cref=cj)
兴业研究:
从7月20日官宣要上市起,蚂蚁集团就受到中外市场的一致关注,不仅因为蚂蚁是体量巨大的优质公司,还因为与之前金融科技公司选择在美股或其他发达国家市场上市不同,这次IPO主体在中国大陆。
过去20年,美股市场几乎是中国科技或互联网巨头上市的不二之选,而蚂蚁集团选择在A股上市,并计划提高A股IPO募集资金,超过香港IPO,可以看做是A股市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一方面,复杂的业务构成,使得国外投资者正确评估蚂蚁的价值变得非常困难。美股市场无论是一级投资者还是二级投资者,对蚂蚁估值的分歧极大。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给出50倍以上的估值,而另外一些投行或券商则对标传统银行,仅给出5-8倍估值。
另一方面,美股市场对中概股企业出手频繁,《外商投资法案》、《关于保护美国投资者防范中国公司重大风险的报告》等监管文件和报告的出台,加上PCAOB重提审计底稿问题,中概股处在寒冬,各大公司纷纷回港上市。
而科创板自去年推出以来表现良好,无论上市审核流程的效率还是上市后企业获得的估值,都让市场振奋。在蚂蚁之前,科创板最受瞩目的IPO公司之一中芯国际从申请被受理到最终注册生效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经缩短至与美股审核时间接近。参考蚂蚁集团目前的上市进度和中芯国际的先例,蚂蚁极有可能在9月即通过注册,成功上市。
再加上我国商务部8月28日修改了出口公告,而蚂蚁集团拥有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掌握的金融数据等信息都涉及国家金融安全。选择境内上市可以避免外国政府借对上市公司监管之名,行危害我国金融安全之实。
二、研报速递
1、光大证券8月31日发布科技金融系列报告之二《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解读,金融为体,科技为用》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