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策略见效,价值曲线重塑—京东集团深度研究

一、核心观点
1、核心结论
商业模式:
京东是我国最大的自营电商及第二大电商平台,核心业务包括电商自营(1P)和平台服务(3P)两块,GMV口径下,两项业务占比为25%/75%。电商自营与传统零售模式类似,由京东自行采购商品向用户出售,区别在于后端交易在线上完成,利润仍来源于商品买卖价差。京东自营商品主要包括3C电子和家电、日用品两大类,目前营收贡献比已稳定在6:4。平台服务类似于传统商场,京东不直接采购或拥有商品,只为第三方商家提供线上销售场景和服务,通过高曝光度,提高商家销售业绩,利润来源于向商家收取的租金、销售扣点以及广告费等,收费标准为GMV*货币化率。2019年,京东自营实现营收5107亿元,向第三方商家收取平台及广告服务费427亿元,估算毛利贡献比为30%/70%。
商业壁垒:
1、3.62亿忠实用户:通过高效物流(“211”[1])+退换货政策+正品保证,京东在众多电商玩家中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培养出一批低价格敏感性的忠实粉丝用户,截至2019年,京东年活跃买家达3.62亿,贡献GMV 2.09万亿。
2、高效物流体系: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物流经营超过750个仓库,总建筑面积约1800万平方米,大件和中小件网络几乎实现中国内地行政区县全覆盖,在全国范围内确保京东自营平台91%的包裹可当日达或次日达。
3、微信流量赋能:2019年5月10日,京东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自2019年5月27日起为期三年,腾讯在微信平台为京东提供一级及二级入口以提供流量支持。由于微信目前基本实现国内网民全覆盖,通过一级及二级入口,京喜能够直接接触到低线城市活跃用户,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上能够排他性地抢占先机。
经营短板:
1、基础设施尚未成熟:京东自2010年才开始向第三方电商开放平台,平台运营经验与阿里相差近10年,底层技术和数据体系相对羸弱,广告、营销体统以及搜索系统非人性化导致商家和用户体验欠佳,影响了流量变现效率。
2、第三方商家基数偏低:为保证自身“正品行货”的品牌形象,京东在商家引入上相对谨慎,到2019年,商家数不到30万,与阿里千万量级存在较大差距,由此也导致京东ARPU不到阿里的70%。
京东的未来:
1、潜在用户上限及盈利瓶颈被打开:自2019Q3“京喜”上线以来,京东AAC重新恢复正增长,截至2020Q2,年增量达0.96亿且ARPU持平。凭借口碑积累、高效物流服务以及微信小程序赋能,京东有望继续在低线城市巩固统治优势,有能力充分吸纳低线城市4-5亿新触网用户,新的用户上限可达7-8亿。
2、供应链开源培育新的增长曲线:2020年京东重新确立战略定位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计划向更多的产业场景开放供应链。2019年以来,京东陆续通过加盟、控股等方式补齐物流短板,扩张服务边界,2020年上半年物流收入同比达到54.4%,随着开放程度加大,京东物流变现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公司另一个利润增长点。
2、与当前市场的预期差
1、用户数触及上限的时间节点预期不同:市场对京东用户上限看法一致,分歧在于达到上限的时间节点。保守者估计需到2026年才能触及瓶颈,AAC年增量5000万。我们认为为充分利用微信提供的一级及二级流量支持,京东预计会在微信服务期(至2022年)内实现低线用户的全覆盖,未来3年,或会通过强补贴加速拉新,AAC可能在2022年达到7-8亿的上限。
2、京喜对存量用户价值曲线的优化作用未被充分认识:从京喜月活达到2.45亿(超过京喜推出至今0.96亿新增用户规模)可以看出,京喜对京东的存量用户同样具有吸引力(活跃买家预计为1.49亿)。如果取拼多多1800元的ARPU作为当前低线城市用户平均网购水平,则京喜中1.49亿高线城市用户的ARPU需要达到6600元才能实现当前的GMV规模,高出账面平均水平20%,高线城市用户对京东的消费粘性因京喜而得到强化。
3、对京东调整中台化组织架构的潜在效应预期不足:我们认为京喜的成功源于京东组织架构的优化,即突出中台的组织建设。参考阿里,中台化的组织架构有望帮助京东各前台部门高效开发和推进业务。过去2年京东的迷失源于僵硬运营机制的牵制,核心竞争力并未受损,正本清源后,京东将从组织机制上焕发生机,京喜的成功预计只是一个开端。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