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追踪:希望与风险
3月11日晚间,WHO总干事谭德赛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大流行(pandemic)。海外疫情的发展不仅关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还将导致企业停工与全球产业链的阻断,更甚触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如图表 1所示,自2月下旬起海外疫情爆发引发市场第二轮避险,且风险厌恶程度远甚于第一轮(中国大陆疫情爆发阶段)。尽管全球央行使出浑身解数,但只要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放水只能暂时为企业“续命”,无法从根源上改善需求。因此,辨明海外疫情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判断全球风险情绪的转变,进而研判跨境资金流向以及各类资产价格变动。
我们选取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伊朗、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大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海外疫情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能否与中国大陆和中国湖北进行对标,以及哪些经济体疫情扩散的风险正在增加。
一、疫情拐点研判:中国大陆范式与意大利范式
中国大陆作为最先控制疫情的经济体,其防治经验和疫情发展路径成为研判全球疫情发展的重要借鉴依据。那么“中国大陆范式”是否适用于所有经济体呢?我们使用两个指标来观察这一问题:一是“每百万人口新增确诊病例数”指标,即将确诊病例数目与人口总数作对比,以消除人口量级上的差距;二是“新增确诊病例/累积确诊病例”指标,来衡量每日增量病例对总体疫情的贡献。
中国大陆范式
从单位人口新增病例来看,中国大陆疫情“潜伏-爆发-顶峰-回落”的时间规律基本适用于亚洲经济体。如图表 2所示:
-
已出现拐点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具有统一的特征:当百万人口新增确诊比例数超过0.3后,疫情进入快速爆发期,其后10到20天出现新增病例峰值,待疫情度过拐点后大约两周,新增确诊病例进入平台期。其中日本疫情扩散程度“反常”的轻微,与其检测范围较小相关,其公布的确诊数据或存在低估。
-
尚未出现拐点的经济体——新加坡、澳大利亚目前均受到海外输入病例的困扰,这使得其疫情爆发到经历拐点的时间可能延长。新加坡自2月26日起每百万人口新增确诊比例超过0.3,目前已经过28天,但拐点仍未确认;澳大利亚自3月8日起每百万人口新增确诊比例数稳定超过0.3,目前仍处在疫情快速爆发期,倘若按照中国大陆范式来推测,拐点预计出现在3月末,但倘若似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则拐点不早于4月第一周。
-
即使经历过第一轮拐点的亚洲经济体,面对海外疫情的爆发,也可能因输入病例出现二次峰值,目前伊朗已出现疫情二次爆发的迹象(伊朗总统已表示该国面临新一轮感染,我们怀疑与其治愈标准有关,伊朗治愈速率远超其它国家,治愈患者回到社区是否造成传染有待进一步考证),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亦风险较大,这意味着对于入境人员的隔离、检测和密切接触者排查是必要且长期的工作。
从新增确诊病例与累积确诊病例比重来看,除伊朗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外,其余经济体该比例波动较大。当该比例长期回落到10%下方时,基本宣告疫情拐点已过。倘若以此作为拐点的判断标准,则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伊朗已度过拐点,但确认时点较前述方法更滞后;而中国香港、新加坡是否拐点已出现需要更多数据确认;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则并未度过拐点。
意大利范式/中国湖北范式
从单位人口新增病例来看,我们将各经济体每百万人口中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例的时点作为起点进行横向比较,结果如图表 4所示:
-
中国湖北每百万人口中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例后,24个自然日后确诊病例出现峰值。意大利疫情扩散已延续了31个自然日,形势仍不容乐观,假如我们认为现在出现的拐点是真拐点,则意大利持续时间为28个自然日。疫情更长时间的蔓延和传播意味着经济以及社会稳定遭遇更大、更久的负面影响。
-
瑞士(24个自然日)、西班牙(20个自然日),单从确诊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来看,其疫情较意大利更为严峻。
-
德国(20个自然日)、法国(20个自然日)和英国(16个自然日)处于疫情爆发的中期,倘若以中国湖北经验推断,将于3月末、4月初迎来疫情拐点。
-
再观美国(12个自然日)和加拿大(12个自然日),虽处于疫情爆发初期,但其疫情发展有脱离中国湖北的迹象,未来大概率步上意大利的后尘。
从新增确诊病例与累积确诊病例比重来看,意大利范式的共同特征更加明显。如图表 5所示:
-
意大利自2月下旬起疫情进入快速爆发期,2月21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累积确诊总数的85%,随后该比值稳定收敛;自3月22日起该比值回落到10%以下,按照亚洲经济体经验,这可能意味着意大利疫情已度过拐点,这与图表 4中的阶段性峰值相呼应。当然,意大利疫情的峰值度过与否尚需更多数据验证。
-
我们将其余欧洲经济体与意大利进行对比,方法是将疫情快速爆发的起点(即单日新增确诊/累积确诊迅速飙升并成为阶段性峰值)与意大利进行对标,其后该比值回落的抛物线形态和速率基本一致。证明“意大利范式”在整个欧洲基本适用。
-
从该指标来看,西班牙、德国、瑞士、法国、英国疫情发展分别滞后意大利大约4天、6天、6天、6天、12天,倘若此后数据证明3月22日确实是意大利疫情的拐点,则西班牙、德国、瑞士、法国、英国疫情拐点将分布在3月底、4月初。
-
除欧洲外,上文提到亚洲中的伊朗新增/累积确诊病例指标也呈抛物线收敛形态,且其形态走势领先意大利2天左右,而近两天伊朗出现新增病例反弹,因此对于意大利疫情拐点的确认需更加谨慎。
-
加拿大和美国疫情走势也遵循“意大利范式”,滞后约半个月时间,以此推测,加拿大和美国疫情拐点将不早于4月第一周。
二、社区层面隔离与排查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点
相比较“意大利范式”,“中国大陆范式”防疫的效率更高,其根源在于双方防控理念以及政府治理效率的不同(见图表 7、图表 12)。
其一,相比较中国大陆“以空间换时间”的防控思路——即以最严厉政策防控疫情,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后再恢复生产,欧美经济体在疫情爆发初期均未采取有效强力的防控措施,而是秉持为保证正常生产生活,延长疫情传播时间的“以时间换空间”策略,其防控措施没有像中国一样短期内全面升级,而是边走边升级。这使得面对高传播性的新冠肺炎,医疗资源在疾病爆发初期就遭遇挤兑,类似武汉的情况。
其二,相比较“大政府”模式下的中国大陆和大部分亚洲经济体,“小政府”模式下的欧美经济体中央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调度、地方政府对居民和家庭的沟通效率不足,这使得效仿中国湖北的防疫措施在欧美经济体“水土不服”,实际执行效果打折扣。比如居民在居家隔离期间仍与邻居聚会、外出跑步等。
其三,尽管亚洲经济体各自防控力度不同,但大多在“社区隔离排查”这一问题上倾注了精力,例如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和检测、逐户排查等,而欧美经济体即使在防疫中期就社区防疫问题引起重视,但受限于“小政府”模式,执行效果不尽人意。
综合来看,瑞士、德国和英国防疫力度仍旧较弱,而日本和新加坡较为宽松的防疫措施下,警惕疫情发展从亚洲模式切换到意大利模式。
三、从医疗挤兑看高致死率风险
若说隔离防疫措施是对抗疫情的“盾”,则当地医疗力量是对抗疫情的“矛”。初期防疫意识和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高传播性新冠病毒对医疗资源造成的挤兑是导致疫情快速爆发和超预期扩散的重要原因。
我们尝试对医疗资源挤兑程度进行定义,使用单位人口确诊病例比重除以单位人口病床数这一指标来刻画,结果如图表 8所示,医疗资源受到严重挤兑的经济体其疫情扩散速度和致死率均处较高水平——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伊朗和中国湖北作为医疗挤兑最为严重的地区,新冠致死率显著高于其余经济体和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瑞士致死率数据或存在一定失真。致死率升高使得居民更加恐慌,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挤兑。与之相比,大多数亚洲经济体以及英、美目前医疗资源尚且充裕,配合更加强力的隔离措施,有助于抑制疫情的蔓延。
四、全球疫情防控下一阶段主要风险点
借助对医疗资源存量和医疗挤兑程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筛选出未来存在疫情爆发风险的经济体。一方面,从现有病例对医疗资源的挤兑程度来看,除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和中国湖北外,挪威、丹麦、爱尔兰、瑞典、奥地利、荷兰、葡萄牙、以色列等经济体风险较大,而伊朗和马来西亚存在较高二轮爆发的风险。
另一方面,从医疗存量资源来看,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墨西哥等亚洲和北美经济体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尽管目前确诊病例较少,然而大量输入性病例的冲击容易迅速击穿整个医疗防御体系,因此需密切关注这些经济体的边境封锁和隔离防疫措施,以及确诊病例的增长情况。
五、从中国大陆输入病例看被低估的经济体
截止3月22日,中国大陆境外输入型病例共351例,其中来自英国、西班牙、伊朗、意大利、美国、法国、菲律宾的输入病例占据88%以上。我们对比了各经济体输入病例占比、海外确诊病例各经济体占比以及非疫情时期国内入境游分布,结果如图表 11所示,英国、菲律宾、伊朗、西班牙、法国、泰国均存在输入病例与全球疫情占比不吻合现象,再考虑非疫情时期入境游的分布,英国、西班牙疫情严重程度可能超乎数据所呈现的情况。
附注:经济体防疫措施梳理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