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以独特优势创新引领绿色金融发展

关键字: 绿色金融 , 政策性银行
2020-03-17
钱立华
兴业研究公司首席绿色金融研究员,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
方琦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
鲁政委

 

 

一、政策性银行[1]: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独具优势的力量

 

“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我国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其中,绿色金融成为了支持我国向绿色发展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我国也一跃而成为了全球绿色金融的引领者。作为一个起步不久的新领域,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银行业机构的积极创新推动,而政策性银行则一直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银行的比例超过20%。

 

与此同时,近两年政策性银行也在绿色金融领域特别是绿色债券方面创新不断,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自2016年首笔政策性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以来,三大政策性银行累积共发行了15只绿色金融债券,期限从2年到5年,发行渠道包括境内发行、“债券通”下发行和境外发行,发行币种包括本币、外币(欧元、美元),绿色认证标准包括国内绿色债券准则和国际绿色债券准则。

市场的关注不仅源于政策性银行发力绿色金融所带来的积极示范效应,更源于政策性银行恰恰是最能解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的关键力量:绿色金融“外部性”难以“内部化”的困扰,恰恰与政策性银行的使命内在契合;绿色项目收益不高的特性,恰恰与政策性银行“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一致;绿色融资的长期性,恰恰与政策性较长的负债久期和资产久期一致;政策性银行所享有的主权信用和在国际上影响力,恰恰非常适合于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化。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我国政策性银行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亮点。

 

二、四大特点引领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发展

 

低成本、期限长、市场化、国际化的绿色金融债券工具创新,成为了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四大亮点,而这四大亮点也正体现了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四大优势与特点:

 

第一,低成本。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外部性难以完全内部化,部分绿色项目给环境带来的正的效益无法全部转化为项目本身的账面收益,由此使绿色项目整体的直接收益率偏低,这大大抑制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政策性银行则恰好可以提供低成本的资金,因为政策性银行本身代表着国家主权信用,同时又具有保本微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发展定位,以及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政策性目标。数据显示,从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成本来看,的确显著低于其他绿色金融债。我们将政策性银行境内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利率,和同期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同期限绿色金融债券利率进行对比后发现,政策性银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是最低的,比其他类型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平均低86基点(bp)。从境外发行情况看,国开行2017年11月9日成功发行的首笔中国准主权国际绿色债券,包括5年期美元债5亿和4年期欧元债10亿,票面利率分别仅为2.75%和0.375%,低于普通债二级市场水平,实现了新发行负溢价。

 

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让国开行为市场提供了低成本的绿色信贷,并成为了中国绿色信贷市场最大的投放机构。数据显示,国开行2018年财务报表显示其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为4.37%,显著低于2018年12月央行发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91%。截至2018年末,开发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9万亿元,稳居国内银行业首位,占中国绿色信贷余额的比例达20%。

第二,长期限。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另一大主要障碍是期限错配严重,大部分绿色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很多项目的还款期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普通商业银行会受到期限错配的制约,而政策性银行本来就是服务于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资产是以中长期项目贷款业务为主,因而能够为很多绿色项目提供长期资金,而绿色债券也正是一种能够提供长期限资金的重要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发行长期限的绿色金融债券有助于其发放长期险的贷款,以国开行为例,数据显示,国开行的发放的贷款中,近90%都是5年期以上的贷款,显著的区别与中国商业银行以中短期贷款为主的情况,从而可以为中长期的绿色项目提供更加匹配的信贷支持。

 

第三,市场化。首先,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债券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发行。其次,多只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债券采取多市场、多币种同步发行,自进出口银行在2016年12月发行了国内首笔政策性绿色金融债券以来,政策性银行累计境内发行绿色金融债券690亿元;而从2017年国开行首次在境外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起,我国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就从境内走向了境外,同时也从本币发行走向了外币发行,截至目前,政策性银行已在境外市场累计发行三只绿色金融债券,另外两只均为农发行发行,分别是农发行于2018年11月发行的5亿欧元准主权欧元绿色债券和2019年10月发行的合计55亿元首笔政策性银行“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绿色金融债券;最后是创新发行柜台政策性绿色金融债券,2017年9月12日,国开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专项绿色金融债券,其中不超过6亿元以柜台债的形式,首次向社会公众零售,是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一次创新性突破;2018年4月9日,继国开行之后,农发行与上海清算所、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了农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柜台业务,广大个人和企业客户能够通过商业银行柜台,购买农发行在上海清算所发行登记的绿色金融债券。

 

第四,国际化。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国际化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债券通”下发行绿色金融债券。2017年11月,农发行面向全球投资者成功发行30亿元“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该绿债评估认证首次参考使用国际主流绿色债券标准之一的、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编制的《气候债券分类方案》,充分满足境内外投资者投资需求,为我国的绿色项目拓宽国际融资渠道。2018年6月28日,农发行在“债券通”开通一周年之际,再次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30亿元“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2017年12月,进出口银行发行20亿元“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2019年11月,国开行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100亿元可持续发展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二是,在境外发行准主权绿色金融债券。2017年11月,国开行成功发行首笔中国准主权国际绿色债券,包括5年期美元债5亿和4年期欧元债10亿。2018年11月,农发行发行首笔准主权3年期浮息欧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5亿欧元,认购倍率高达3.4倍,在获分配订单中,欧洲地区投资者数量占比超过5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债券在农发行2018年10月发布的《绿色及可持续债券框架》下发行,该《框架》下的绿色资产属于深绿色评级,符合国际及国内最高绿色标准,之后农发行发行的绿色债券均会在《框架》下发行。三是,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具有强烈的“锁定效应”,由此,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在投资决策初期就将环境问题纳入考量对之后的绿色发展路径的选择极为重要,因此,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支持其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三家政策性银行均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同时,通过绿色金融债券工具募集资金专项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2017年11月,国开行发行的中国准主权国际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就是主要用于支持“一带一路”相关的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保护等绿色项目的,标的总资产超过100亿美元;2017年12月,进出口银行发行的20亿元“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募集绿色资金也是专项投资于“一带一路”重点绿色项目。

 

三、政策性银行基于自身定位发展绿色金融

 

从政策性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的投向来看,三大政策性银行各有特点,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专业职能。

 

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职责为支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而绿色发展则恰恰涉及到大量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开行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自身发展战略,重点支持领域包括: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2018年发放长江经济带贷款312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8年共支持115个新能源项目建设;发展海洋经济,支持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截至2018年末海洋经济贷款余额3951.52亿元。截至2018年末,国开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9万亿元,继续在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方面处于第一的位置。

 

农业发展银行将绿色发展融入其服务“三农”事业的战略目标中,一是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8年累计投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贷款287.7亿元,支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2018年支持180个,累计支持1170个),有效改善了农村住房、生活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设施、生态环境等农村生活条件;二是支持林业生态建设,2018年累计投放林业资源开发保护贷款143.97亿元,通过建设国家储备林、经济林基地、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湿地保护修复等方式,带动项目周边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农发行在绿色农业领域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从我国“绿色资产”的发展现状来看,囿于种种技术原因农业领域的绿色资产总体偏少,但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将精准扶贫、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紧密集合,值得持续深入探索。

 

中国进出口银行则将支持优势绿色企业“走出去”与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绿色技术、理念相结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主动向企业开展国际经贸合作、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政策性绿色金融服务,综合运用贷款、投资、咨询等金融工具,支持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实施了一大批绿色金融项目。在亚洲、非洲、欧洲、拉美等业务开展重点区域,中国进出口银行不仅在推动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中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而且支持建设了一大批绿色农业、绿色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项目,在助推中国绿色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截至2018年末,中国进出口银行节能环保项目与服务贷款余额逾2500亿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

1. 国家开发银行2018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8年社会责任报告。

3. 中国进出口银行2018年度报告。

4. 中国进出口银行绿色金融和社会责任白皮书(2019年)。

 

注:

[1] 1994年中国政府设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均直属国务院领导;2015年3月,国务院明确国开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本文为表述简洁,将国开行同进出口行、农发行统称为政策性银行,特此说明。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