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新革故—2020年医药行业展望

屈昳
2019-12-26
关键字: 三医联动 , 科创板 , 科技+消费
 
一、2019年医改持续深化

 

1.1 “三医联动”改革,政策组合发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医保的平衡压力逐步提升。2018年我国三大基本医保覆盖人数达到13.44亿人,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达到2.3万亿元,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考虑到医保长期支出压力提升,新医改亟待进一步深化,提升医保使用效率,优化医保支出结构。“三医联动”医改主要推动医保、医药、医疗联动改革,发挥医保的引导作用,破除以药养医体制(腾笼),提升医疗服务价值(换鸟),保障医保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9年,“三医联动”医改持续推进,药品集中采购、一致性评价、优先审评审批、医保目录调整等工作逐步常态化,对药品审批、生产、采购、流通、支付全流程规则再造,降低药品费用,优化用药结构,提升医保效率。目前除医保支付改革(DRGs)尚需时日外,其他医改重磅政策均已陆续落地,医改组合拳效果逐渐显现。

 

2019年医改重点工作为深化“三医联动”改革。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了2019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为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研究制定改革文件、推动落实具体工作。根据医改重点工作任务,11月29日,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医药、医疗、医保改革和行业监管四方面推出改革措施。医药方面,确立了“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的改革方向,扩大药品集采范围,并探索逐步将高值耗材纳入集采范围,推动药械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升药品质量水平。医疗方面,推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推进公立医院薪酬改革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用药规范管理,旨在优化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医保方面,围绕提高医保绩效,推进实施药品医保支付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深化医保支付改革,扩大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GR)付费国家试点范围;完善医保基金监管机制,鼓励商业保险等社会力量参与。行业监管方面,推进医疗服务精细化监管,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

 

1.2 药品降价提质,创新升级加速

 

药品集采逐渐常态化,药品价格体系重塑。2018年11月,4直辖市+7重点城市试点带量采购,即第一轮国家药品集采。2018年12月7日,带量采购结果公布,25个拟中选仿制药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全部刷新了国内最低价中标记录,降幅超市场预期,2个原研药出现“专利悬崖”。

 

2019年9月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25个带量采购药品集采区域将由“4+7”城扩展至全国,即第二轮药品集采。9月24日,带量采购全国扩围结果公布,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相比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的平均降幅59%,比“4+7”价格平均降幅25%。从扩围结果看,药品集采模式有效发挥了市场机制同政府作用相结合的优势,能显著降低原研药及其仿制药的价格,实现降低虚高药价的政策目标。

12月6日,联采办公室在上海召开座谈会,沟通第三轮药品集采相关工作。根据传出的会议信息,第三轮药品集采将涉及35个品种,其中包括2个非医保品种。整体中选规则相比前两轮集采有了新的调整,省级最低价将作为限价,多家参与的,报价超过最低价的1.8倍将自动淘汰。

药品集采是本轮医改的核心突破口,集采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缓解医保支出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倒逼仿制药企业创新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带量采购模式在全国推广是大势所趋,目前从完成及推进的三轮药品集采看,药品集采将持续进行区域扩围及品种扩围。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将分批纳入国家药品集采;对于未过评品种,各地也要依托省级平台进行地方集采。另外除了药品集采外,器械方面也要逐步开展高值耗材集采工作。随着集采力度的加大,我国药械价格将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药品集采政策推广将改变仿制药传统的产销格局,加速终结仿制药行业“高定价、高费用、高毛利”的传统模式,仿制药行业超额利润空间消失,去产能进程加快,行业内部分化加大,优胜劣汰加速。未来可能形成“原研药+少数国产龙头”的寡头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唯有创新才能把握定价权,医药行业加速转型创新升级。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工作启动,行业供给侧改革加速。口服固体制剂方面,据统计,截至11月底,CDE有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累积受理号达到1,624个,涉及472家企业的331个品种;共186个品种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41个品种通过企业数达到3家及以上;BE试验节奏有所放缓;全部待评价品种启动率仅12.5%,整体评价进度仍然较慢。从企业申报数量来看,恒瑞医药、齐鲁制药、科伦药业、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扬子江、豪森药业等业内龙头企业申报及通过数量居前,中小企业参评压力较大。

注射剂方面,10月15日,药监局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正式启动注射剂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化学注射剂用药规模占行业大头,2018年达到6,264亿元,评价工作涉及面更广、冲击更大,因此注射剂启动一致性评价将显著影响仿制药产业结构,提升仿制药整体质量的同时也将推动行业变局。截至11月底,注射剂共有520个品规在审评,共17个品规(视同)通过。

 

一致性评价工程虽然难度较大,但考虑到过评是参加国家药品集采的入场券,未过评品种后续面临市场份额快速丢失的风险,因此预计一致性评价工作仍将持续推进。随着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工作启动,仿制药行业加速优胜劣汰,集中度提升。

 

药品评审加速,提升创新效率。8月26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出台,释放出鼓励药品研发、加快新药上市、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等政策红利,全面鼓励药品创新。9月30日,药监局发布配套文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特别增设了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的章节。11月8日,为配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药监局发布了《优先审评审批工作程序》和《突破性治疗药物工作程序》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在严重疾病、罕见病、儿童疾病等领域,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或改良型新药、突破性治疗药物,可通过加快通道优先上市。药审端对创新药的政策倾斜将极大地激发行业创新动力,提升我国药品创新药的上市速度,延长创新药的生命周期。

 

1.3 医保改革力度加大,医药行业价值回归

 

医保已经由被动支付角色转变为主动采购地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本轮医改的主导者,医保通过创新理念、战略购买,探索了保障医保支付能力、提升药品核心价值的新路径。

 

医保目录开启动态调整,核心考量药品临床价值。8月20日,医保局、人社部印发2019版医保目录,医保常规目录中共纳入2643个药品,包括西药1322个、中成药1321个,其中调增148个品种,调出150个品种。调增品种主要为临床刚需药品;调出品种则包含了6月卫健委公布的第一批20个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即首批国家版辅助用药。医保目录更新体现了注重药品临床价值、优化临床用药结构的导向。

 

医保常规目录出台同时,还公布了医保谈判目录拟纳入128个品种,均为临床价值高但价格昂贵的专利药、独家药,治疗领域集中在癌症、罕见病等重大疾病;丙肝、乙肝、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儿童用药等。11月28日,医保谈判目录公布,在150个谈判药品中有97个谈判成功,119个新增药品有70个谈判成功,价格平均降幅为60.7%。三种丙肝治疗用药降幅平均在85%以上,肿瘤、糖尿病等治疗用药的降幅平均在65%左右。31个续约药品有27个谈判成功,价格平均降幅为26.4%。

 

从医保谈判结果可以看到,一批临床价值价显著的刚需药、创新药通过谈判降价纳入医保,在优化临床用药结构的同时也保障了医保长期支付能力,有效完成了本次目录调整目标。本次谈判也释放出鼓励创新的政策信号,这次谈判是我国建立医保制度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创新药纳入数量创历史新高,有效地凸显了药品的临床价值,探索了创新药的商业化路径,激发行业创新动力。预计未来医保将持续发挥“战略购买者”的作用,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取向,通过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用药结构,引导药品价值回归。

 

医保支付改革推进,DRGs结合控费与价值。6月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10月16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技术规范和分组方案的通知》,要求2020年模拟运行,2021年启动实际付费。DRGs指按照疾病诊断分组定额支付费用,是海外较为成熟的一种医保支付模式。DRGs的本质是通过遏制过度医疗来控制医保费用,改革方向是向价值医疗买单,实现医疗服务价值和医保支付能力的有效结合。随着DRGs在我国的推进,医保支付效率将有效提升,医疗价值也将逐渐回归,实现“控费+价值”的政策目标,建立以DRGs为核心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体系。

 

二、2019年医药行业增速趋缓

 

2.1 政策压力加大,行业增速放缓

 

2019年医改控费降价政策持续推进,医药行业增速未有明显起色。2019年1-10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9,673亿元,同比增长9.2%,利润总额2,597亿元,同比增长10.6%,利润端增速企稳,超过收入端增速,但整体增速水平仍处于低位。

 

2.2 上市板块增速低迷,细分领域分化加大

 

作为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医药上市公司成长性有所下滑。从医药板块2019年三季报看,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5.9%、4.2%,利润增速较2018年底部水平略有反弹,但尚未恢复至历史平均水平,整体增速仍然低迷。

由于受政策影响程度不同,医药上市子板块及各公司间分化加大。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延续了高成长态势,医疗器械增速整体良好,化学药和中药增速受控费政策冲击较大,医药商业增速仍在低位,扣非净利润增速排序为医疗服务>生物制剂>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中药>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医药子板块分化较大,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三个子板块成长性相对更好。

 

具体来看,化学制剂板块出现减速,主要由于内部分化较大,普药等仿制药公司政策压力提升,而创新药龙头、优质仿制药公司业绩相对稳定。化学原料药板块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增速有所下行。中药板块增速乏力依旧,主要是中药注射剂类企业增速不容乐观,相对而言,OTC品牌企业仍然平稳增长。生物制品板块成长性良好,主要得益于疫苗、血液制品、生产激素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良好的成长性。医药商业板块仍在承受政策冲击和融资压力,增速未有明显起色。零售药店板块虽然并购降温,但内生增速仍然较好。医疗器械板块增速高点回落,但受体外诊断(IVD)、耗材类、消费医疗器械领域景气度支撑,仍能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医疗服务板块保持较高的成长水平,尤其CRO领域业绩靓丽。

 

三、2019年医药行业资本市场情况

 

3.1 医药股市表现良好

 

医药板块大幅跑赢大盘。截至2019年12月8日,医药板块年内涨跌幅为37.1%,在29个一级子行业中位列第8,大幅跑赢上证综指19个百分点。受业绩反弹、外资加仓等因素刺激,医药股年内表现较好;医改政策的不确定性成为板块波动的核心因素。

医药板块相对估值处于近年较高水平。2019年12月8日,医药板块绝对估值PE(TTM)为33.3倍,相对全部A股(剔除金融股)的估值溢价为66.0%。受年内行情较好带动,医药板块相对估值回升至历史中高水平,体现出市场对医药板块的偏好,但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板块估值风险。

子板块估值分化较大。2019年医药各子板块估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中药、医药商业。其中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作为“政策避风港”板块,保持了一贯的较高估值水平。制药行业则出现明显估值分化,生物药、创新药仍享有较高估值,中药板块受中药注射剂拖累,估值中枢已经下移。医药流通中零售药店估值较高,医药商业估值较低。

医药个股普遍表现较好。2019年,医药板块2/3的个股实现了正收益,有40%的个股涨幅超过20%。涨幅居前的主要为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创新药、CRO类个股,表现好主要由于政策风险较小,自身成长性也较好。表现不佳的主要为业绩下滑、风险暴露的个股。

 

3.2 医药债市波动加大

 

医药债规模整体较小。截至2019年12月8日,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存续的医药债券余额约2,195亿元,约占存量信用债总规模的0.49%,占比较小,轻资产行业特征显著。

 

医药债评级中枢较高。从主体评级数量分布看,医药行业存续债券中主体评级为AAA级的12家、AA+级28家、AA级38家、其他28家,占比分别为30.8%、42.2%、14.0%、12.9%。从主体评级余额分布看,AAA级、AA+级、AA级主体评级的债券余额分别为677亿元、927亿元、307亿元,其中AA+及以上主体评级的债券余额合计占比达到73.0%。存量债券规模最大的五家发行主体分别为国药控股、康美药业、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九州通、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2019年以来医药债仅1家下调评级。

医药债信用利差有所收窄。受信用市场环境影响,2018年下半年后医药产业债信用利差明显走阔,进入2019年后随着融资环境改善,医药债信用利差整体有所收窄,尤其AAA及AA+评级医药债信用利差收窄明显,但AA级医药债的信用利差仍处于高位。不同信用评级的医药债利差明显分化,显示出市场对中高评级债券的偏好。根据兴业研究信用债利差指数,截至2019年12月8日,AAA、AA+、AA评级医药产业债信用利差分别为56BP、155BP、340BP,超额利差分别为7BP、99BP、264BP。

 

四、2019年医药行业融资情况

 

4.1 医药权益融资能力尚未恢复

 

股票市场:科创板助力医药IPO募资IPO方面,截至2019年12月上旬,医药行业共IPO了20家公司,其中包含1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172.3亿元,上市融资能力有效恢复,主要得益于科创板的推出,极大地拓宽了医药企业上市融资渠道。

定增方面,整体融资能力下滑明显。2019年1-11月,医药定增融资仅8宗,总金额仅565亿元,若剔除云南白药单笔510亿元影响,医药股定增融资能力同比持续萎缩。随着证监会拟松绑再融资规则,2020年医药股定增融资能力或将有所恢复。

股票质押方面,2019年1-11月医药板块股票质押融资总额2,463亿元,较2018年同期基本持平。整体来看2019年医药板块传统权益融资能力尚未恢复,科创板的推出对医药行业权益融资助益较大。

股权市场:创新领域融资热情依然较高近两年受资本市场环境、资管新规、可选标的减少等因素影响,医药股权投资难度有所提升;但相比其他行业,医药行业仍为资本最追捧的行业之一。2019年前三季度,医药行业股权投资热度仍然稳居各行业前三,经统计的729起投资事件总投资金额达到617亿元。从投资阶段看,无论是早期投资市场、 VC/PE投资市场,以及并购市场,医药行业都是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尤其在生物科技、创新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的股权交易非常活跃。

 

4.2 医药债权融资难度提升

 

截至2019年12月8日,医药行业年内累计发行债券规模910亿元,较2018年同期有所减少。发债主体家数51家,数量有所提升,其中主体评级AAA的7家、AA+的20家、AA的9家、其他的15家,共发行债券131支,融资类型以短融为主。从不同评级主体的发行额看,AAA评级主体发行额345亿元,占比达到37.9%,其次是AA+、AA以及其他分别规模为401亿元、50亿元、114亿元。

医药债券融资空间较大对医药企业而言,政策压力下,医药行业增速放缓,急需投入转型,而权益融资能力的下滑又进一步加大了行业的融资需求,企业急需寻找其他补充融资工具,债券融资重要性逐渐提升。

 

对投资者而言,医药债的收益率有吸引力,且相比重资产行业,主营业务业绩稳定性更强,龙头企业自我造血能力较强。除极少数由于扩张激进导致的资金链风险外,多数主体的实际违约风险较小,仍具有一定配置价值。

 

4.3 科创板拓展医药行业融资渠道

 

生物医药为科创板重点支持行业2019年1月30日,《关于在上市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指出,科创板重点支持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截至12月9日,科创板披露的157家企业(剔除终止审查)中生物医药企业共有34家,其中已上市16家,申报及上市数量占各行业第二。

科创板受理的34家医药企业中,创新药相关和医疗器械企业占比很高。创新药相关主要覆盖生物药、化学创新药、研发/生产外包(CRO/CDMO)等领域;医疗器械包含体外诊断(IVD)、介入、影像等领域。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江浙、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超过一半分布在长三角地区。

“三医联动”改革背景下,我国医药行业面临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创新型资产愈发受到资本青睐。科创板的推出,将进一步拓展创新型医药产业的融资渠道,改善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的行业痛点,对于引导并发现我国医药创新产业的内在价值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创投资本的退出渠道,形成医药创投产业的健康生态。

 

五、2020年医药行业展望

 

5.1 政策基调不变,行业鼎新革故

 

2020年,三医联动改革仍将持续深化,控费降价政策基调不变,药品价格下降渐成常态,药品使用回归临床价值,行业增速放缓但结构优化,行业朝着提升药品质量、优化用药结构、鼓励创新升级的方向发展。行业内部分化下,资产价格持续波动,核心资产持续享有估值溢价,低评级资产愈发脆弱,行业整体融资需求旺盛。得益于科创板的推出,研发创新型医药资产将获得新的融资渠道,凸显创新资产的内在价值。结合行业政策及行业景气情况,我们对各子行业2020年的展望如下:

 

化学药:仿制药存量博弈,创新药增量推动化学药行业继续医改承压,分化加大。仿制药行业长期受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影响,加速去量提质。目前第三轮国家药品集采即将开始,药品集采在区域、品种上不断扩围,将压缩仿制药行业高毛利空间,重塑行业价格体系和竞争格局,仿制药行业进入以价换量、强者生存时代,行业去产能,企业谋转型。但从长期来看,仿制药行业承担着药品可及性功能,是提升医保支付效率的核心,因此未来仍有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临床价值突出、竞争格局良好、进口替代空间大的优质品种,以及部分改良型品种、难仿品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而言,创新药行业受益于政策红利、资本助力,整体处于上升周期。CDE新药审评速度加快,使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快速提升,缓解了创新药周期长的行业痛点;医保谈判机制常态化,为创新药的商业化兑现提供了市场支持,优化了行业整体生态,创新将成为行业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预计化学药企将持续分化,产品优势显著、政策冲击较小的龙头企业市场地位稳固。

 

中药:零售端品牌中成药平稳发展,中药注射剂寻求转型中药行业由于当前受医保控费、招标降价、限制辅助用药、两票制等政策因素影响,整体产品价格、适用范围、分销渠道均受到一定冲击,行业发展趋缓。政策方面,中医药为民族文化代表,预计长期仍将以扶持为主;但短期内受医改冲击显著,行业内部景气分化。细分领域上,中药注射剂受医保控费冲击,长期规模难以维持,亟待战略转型。相比之下,OTC端品牌中成药的消费属性较强,且未受明显政策冲击,受益于居民保健需求扩容,预计整体保持平稳发展。

 

生物药:旺盛的需求支撑高景气度,研发创新持续加速随着我国生物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近年来我国生物药产业规模已快速壮大,成为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子板块,在血液制品、疫苗、重组蛋白等领域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目前疫苗行业已逐渐走出事件阴影,当期经营逐渐恢复,但整体批签发速度放缓,预计行业监管仍将趋严,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血液制品行业需求旺盛,行业原料稀缺性属性决定了资源丰富的龙头企业地位稳固。在新兴领域,以PD-1单抗和若干生物类似物为代表的国产第一批创新药集中上市,生物科技创新成果即将进入收获阶段。

 

整体而言,生物药行业为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国家战略大力支持,系统重要性高,是制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在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预计投融资将保持持续活跃,研发创新加速,国际竞争力提升。

 

原料药:行业景气有所提升,政策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未来几年全球将有大量化合物专利到期,专利悬崖的集中出现,将推动仿制药行业及相关原料药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环保趋严推动多种原料药低效产能出清;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关联审批等药品政策迫使制剂企业加强规范原料药环节,推升了原料药行业景气度,优化了行业竞争格局。拥有规模、品种、技术优势的原料药龙头企业市占率将逐步提升,另外药品政策红利下,部分龙头还将利用自身的原料药成本优势,推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降低行业周期波动风险。

 

医药商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融资成本至关重要两票制改变了药品流通格局,商业调拨业务萎缩,医院纯销占比提升,行业结构有所优化,但账期压力提升,融资缺口加大,行业整体面临账期+融资双重压力。另外药品集采、医保谈判等药品政策对医药商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药品降价将使药品配送规模受到冲击,行业竞争加剧,内部分化加大。全国及区域商业龙头企业凭借网络、品种、资金优势,承接中小企业市场份额,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融资需求持续旺盛,需重点关注财务成本的变化。

 

零售药店:并购减速、加盟提速,期待专业化升级近年来,受大健康需求扩容及医改政策推进刺激,零售药店行业发展空间提升。在资本助力下,龙头上市公司及私募股权机构进入“跑马圈地”模式,快速兼并收购,推升了行业连锁率及集中度水平。今年以来,行业并购脚步放慢,且随着药店城市拓展从一线转到二三线,行业加盟速度提升。药品集采政策对零售药店行业的价格体系造成冲击,影响行业终端增速,预计2020年增速持续放缓。另一方面,药品集采也加速了行业处方外流的速度,处方药增量将支撑行业长期发展。目前部分地区已将连锁药店纳入集采范围,使连锁药店和医院的进货价格趋于一致,单体药店的压力日益提升,2020年行业连锁率、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发展模式上,面对民营医院及便利店的竞争,零售药店行业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多点执业将有效缓解执业药师缺口问题,“专业+便利”服务能力将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院边店、DTP药房等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医疗器械:创新推动进口替代,关注高值耗材风险受益于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创板进一步拓宽硬科技融资渠道等因素推动,医疗器械行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少数国产龙头的崛起,医疗器械行业进口替代拐点逐渐显现。目前来看,医疗器械行业高景气度仍将持续,尤其在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等创新性较强的领域,增长确定性仍家较高。

 

另外,控费降价政策对高值耗材领域的影响在加大,预计2020年高值耗材集采工作将落地,对行业利益格局可能造成一定冲击,但整体可控。并且挤压高值耗材不合理的价格水分,有利于行业持续规范发展,龙头企业还有望迎来新的机遇,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医疗服务:社会办医快速发展,CRO行业高景气度社会办医支持政策不断出台,推升社会办医热情,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民营医疗资源和服务数量迅速增长。经过多年探索,在眼科、口腔、体检、辅助生殖等专科领域,民营连锁机构已形成显著优势。受益于消费服务需求刚性,及社会办医政策细化,民营专科连锁龙头价值凸显。

 

CRO(研发外包)行业为本轮医改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优先审评审批、MAH制度、药品价格谈判等一系列医改政策下,医药行业运行模式由传统的“重营销”向“重研发”转型,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成为CRO/CDMO行业繁荣的基础。受创新浪潮支撑,预计CRO/CDMO行业高景气度仍将持续。

 

5.2 重点把握政策动向,核心布局“科技+消费”

 

医药行业持续变革,强者恒强趋势显著医改系统性工程持续推进,医药行业加速腾笼换鸟,药品全产业链价值重塑,超额利润空间逐步压缩,行业步入增速放缓,快速转型的新阶段。行业整合过程中,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强者恒强的趋势愈发明显。另外,新医改带给行业阵痛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推动医药行业加速创新升级。受需求支撑、政策红利及资本加持,我国医药行业创新提速,有明显技术优势及显著临床价值的专业型企业价值提升。

 

优选创新科技、消费服务等领域龙头企业政策变化周期下,需求的确定性及技术的护城河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医药行业科技创新及消费服务领域长期需求刚性,政策冲击较小,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提升。细分子行业方面,化学药行业重点关注产品丰富、临床刚需、格局良好的优质仿制药及仿制壁垒较高的难仿药企业;以及产品临床价值显著、创新能力突出、研发布局领先的创新药企业。中药行业重点关注品牌品种优势突出、受益于消费升级的OTC中药企业。生物技术行业重点关注政策支持力度大、终端需求旺盛、研发能力强、商业化前景较好的领先企业。医药商业重点关注股东背景良好、市场份额领先的全国及区域龙头企业。零售药店行业重点关注规模效应突出、精细化管理水平较高的全国及区域连锁龙头企业。医疗器械行业重点关注产品技术领先、进口替代空间大、平台整合能力强的器械龙头企业。医疗服务行业重点关注符合政策导向、品牌优势明显、可复制性较强的民营连锁专科机构;以及技术实力领先、品牌优势显著的CRO/CDMO龙头企业。

 

5.3 行业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逐渐加大,尤其控费提质、结构调整政策将加剧部分细分领域的经营风险。如集采降价、医保降价等政策,令仿制药、创新药、高值耗材、医药流通等行业价格体系受到冲击。一致性评价等行业质控政策会加速仿制药行业优胜劣汰进程;安全监管升级加大生物药政策审批风险。医保目录结构调整将冲击辅助用药市场空间。创新药虽然处于投资风口,但也面临研发进度、学术营销、定价策略、医保准入等研发、商业化风险。另外还有医药商业资金成本风险,零售药店、医疗服务并购整合风险等。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销售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liliulin@cib.com.cn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查看更多研报,扫二维码,下载APP
兴业研究兴业二维码

兴业研究

下载或打开APP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