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危墙—近期同业机构风险状况分析

2019-11-20
孔祥
罗鹏程
兴业研究信研委委员
 

近期个别区域银行出现了一定负面舆情。相关事件体现了投资者对金融同业机构状况仍有担忧。这实质反映了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推进后,客户对金融机构过去“刚兑信仰”削弱乃至打破。

 

下半年产生负面舆情的银行与以往相比的四个特点:(1)事件层级上,近期更加至下而上。上半年相关风险事件和系统性去杠杆高度相关,近期主要是至下而上的舆情推动;(2)基本面因素影响显著提升。下半年出现负面舆情的机构信贷质量和银行资本充足率显著低于同业;(3)公司治理层面仍是核心原因。近期出现负面舆情的三家机构中有两家在股东治理上存在民营股东占比高,且股东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4)监管层保持了较高定力。预计后续监管层将通过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督促股东注资、加速不良资产核销等方式化解风险,类似上半年出现行政接管的处置手段可能性较低。

 

静态视角:具体关注有四类风险特征的金融机构:(1)公司治理具有重大缺陷:即控股股东参与民营“造系”或股东产融结合力度大的机构;(2)资产负债错配严重:即对同业负债高度依赖和投资类资产占比高的机构;(3)信贷资产质量差,考虑到近期不良资产处置核销力度加大,我们判断该类风险整体相对可控;(4)对于管理层变动等一次性负面舆情,建议结合基本面影响综合判断。

 

动态视角:金融供给侧改革启动以来,机构的潜在风险状况实质有所改善。(1)2017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实际在减少区域银行的潜在风险。这体现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股东加速整合、坏账持续核销三方面,高风险特征的机构实际上在减少。(2)长期看,同业往来“不立于危墙”:第一,金融机构的分层事实应接受,随着“线上代替线下”、“头部代替尾部”等同业交易结构调整,同业对手风险分层应被落实;第二,同业资产风险定价体系应强化,这将体现在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和机构长久期资产(如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风险溢价上;第三,风险机构处置手段应进化;判断后续机构风险处置更多通过市场化重组、引起外部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这对头部金融机构而言也将是份额扩张的发展机遇。

完整版内容仅限 用户查阅

兴业银行员工使用登记手机号登录兴业研究app即可查看全文

直接登录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