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沿革及定价因子—新兴经济体研究(一)
美元宽松周期中新兴市场本币资产常有较好投资机会,但其汇率风险较大。我们推出系列报告探讨新兴市场汇率定价的共性与特性。本文主要对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的汇率机制沿革和汇率走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兴经济体大多经历了汇率机制的重大改革,整体的改革方向是从“固定汇率制”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其汇率自由浮动程度不高,资本开放背景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制约。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1)美国与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差异不是主导新兴汇率走势的核心因素;(2)美元指数是当下最核心的汇率定价因子;(3)相关大宗商品价格对于汇率也有显著影响;(4)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未来美元指数进入熊市,以及商品价格阶段性上涨会给新兴经济体货币带来升值动力,但是较高的波动率、不透明的汇率机制、央行干预、政治事件等因素仍是不容忽视的风险。后续我们将针对新兴市场个体因素逐一解读。
新兴经济体、汇率
2019年美元进入宽松周期,历史上美元宽松周期中新兴经济体常因其较高的绝对收益水平而吸引资金流入投资本币资产,然而新兴市场汇率因其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大而呈现高波动特征。我们将推出系列报告,探讨新兴货币汇率定价的共性与个性。本文主要对印度、印度尼西亚(后文简称“印尼”)、俄罗斯、巴西的汇率机制沿革和汇率走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汇率机制沿革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兴经济体大多经历了汇率机制的重大改革,整体的改革方向是从“固定汇率制”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汇率制”。按照2018年IMF的最新定义,各类汇率安排被囊括为“硬”盯住(Hard Peg)、“软”盯住(Soft Peg)和浮动(Floating)三大类。例如,港币的货币局制度属于“硬”盯住,人民币的“类爬行盯住”属于“软”盯住,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属于(非自由)浮动制,俄罗斯卢布为自由浮动制。印尼卢比在2017年为(非自由)浮动制,2018年因事实上盯住美元而被重新划分为“稳定性安排(Stabilized Arrangement)”
-
印度自1992年3月正式启动汇率制度改革,由盯住美元过渡至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10年起被IMF界定为浮动汇率制。
-
印尼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实行固定汇率制,在危机爆发后维护固定汇率制的努力失败,被迫实施“独立浮动汇率制”,事实上美元兑印尼卢比随美元指数双向波动。 2001年9月恢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一度符合IMF的浮动汇率标准,但目前被定义为采取稳定性安排汇率制度。
-
俄罗斯在1998年金融危机前实施“外汇走廊”制度,1998年金融危机中先是放宽“外汇走廊”的上下限,允许美元兑卢布在6至9.5之间浮动,但随着外汇储备枯竭,俄罗斯最终被迫放弃“外汇走廊”,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06年7月宣布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了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 当前被IMF定义为浮动汇率制。
-
巴西在1999年前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最初法定汇率为美元兑巴西雷亚尔1:1,1997年巴西央行宣布美元兑巴西雷亚尔的法定汇率变为1:1.14。 1999年宣布汇率自由浮动。 当前被IMF定义为浮动汇率制。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