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下的衍生品策略—外汇衍生品月报
市场回顾:(1)远掉期:利差走阔与即期汇率贬值带动掉期上涨,短长期分化体现维稳力量;(2)期权:事件冲击下波动率曲线倒挂;(3)价差:境内外掉期价差走阔,期权波动率价差创下年内新高;(4)期货:交易量上、持仓量下,投机性上涨有限暗示贸易摩擦冲击边际减弱;(5)美元利率互换:10年期和2年期倒挂,长期限交易量上升。
后市展望及策略推荐:(1)价差策略:面对贸易冲击,境内外维稳手段有所差异,会造成掉期跨境价差走阔、期限价差收窄,冲击缓解时将反向变动;此外,冲击时期权跨境价差走阔、期限倒挂,冲击缓解时将收敛及修复;(2)套保策略:结汇选择较短期限;购汇可在贸易缓解时通过卖出看跌期权改善购汇价格。
衍生品,贸易冲击
一、市场回顾[1]
1、行情回顾
总览
远掉期:上涨后长短期分化
随着8月5日人民币即期汇率破7,掉期点全面上涨,不过此后长短端表现出现分化——短端(3个月及以下)掉期点继续平稳上涨,长端(6个月以上)掉期点则陷入震荡,部分1年期以上期限的掉期甚至回吐了月初涨幅导致全月收跌。宏观层面,8月1日(北京时间)美联储如期降息,且市场预期年内还有2次降息空间,美元Libor 3M继续下滑,而国内并未跟随美联储降息,且8月NCD到期压力上升、新发行量大超6月和7月,3个月资金跨季也进一步推高了融资成本。中美利差扩大成为了支撑短期限掉期上涨的重要动力。此外,CNH HIBOR也因即期贬值而阶段性收紧。中观层面,人民币破7后,贬值预期有所上升带动长端掉期点上行,但部分银行在境内卖出长端掉期,使得持续上涨动力不足。
7月交易数据显示,代客市场方面,5月之后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远期结汇量下滑,不过远购量依旧稳定在低水平,远期市场继续录得净结汇;从期限上看,银行间市场3个月至1年期的掉期交易量继续上涨,创下年内新高,与去年7月的交易量“遥相呼应”。
期权:曲线倒挂
8月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人民币汇率破7,全球资产的波动率都有所上升,外汇市场首当其冲。各期限人民币期权隐含波动率均出现上升,且位于2017年以来历史行情的较高水平;短端波动率上升幅度更大,导致波动率期限结构出现倒挂(见图表 6、图表 7);25Delta的风险逆转期权波动率在月初冲高后回落,但依旧处于年内较高水平,暗示即期市场仍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从7月外管局公布的交易数据看,代客市场上买入和卖出期权交易量均出现下滑,不过前者跌幅更加明显,导致整体呈现净卖出,波动率整体上升的情况下,买入期权的价格相较年初更贵了。
价差:剧烈波动
8月境内外价差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2]。掉期方面,人民币汇率破7后,8月14日央行在离岸市场发行300亿元央票,CNH Hibor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境外掉期点随之上升;但如前所述,境内掉期尤其是长端掉期月初之后上涨动力不足,这导致境内外价差走阔(见图表 10)。期权方面,月内人民币期权波动率出现了大幅波动,由于境内外市场弹性的差异,波动率之差也随之变动,其中人民币汇率破7(8月5日)、美国白宫计划提高中国进口商品关税(8月26日[3])使得境内外波动率价差创下年初至今的最高和次高水平(见图表 12)。
期货:交易量上,持仓量下
8月即期汇率破7叠加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收紧、CNH Hibor上涨,主要的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合约价格均出现上涨(见图表 12)。汇率波动率的上升导致8月交易量较7月显著复苏,但持仓量总体继续下滑,月末有所企稳(见图表 13和图表 14),反映市场投机程度的交易量/持仓量之值有所上升,但与5月和6月相比较为平稳,显示出随着战线拉长,中美贸易摩擦对市场的冲击在边际上减弱(见图表 15)。
美元利率互换:10Y与2Y倒挂
8月,全球债市继续沉浸在“狂欢”之中,月初德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全面转负,随后欧洲国家政府债券大面积“沦陷”。美国国债虽然依旧保持着正收益,但曲线倒挂现象进一步加剧——10年期收益率危机后首次低于2年期,这一度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衰退预警信号(见图表 16)。与此类似,8月美元利率互换价格在整体下跌的过程中,10年期互换价格也与2年期出现了倒挂。交易量方面,短端互换交易量保持平稳,但是长端(10年期及以上)交易量有所上升,这也凸显出当前长端收益率下跌速度更快的状况(见图表 18)。
2、外汇衍生品大事件回顾
二、后市展望
1、外汇衍生品纵览
远掉期: 期限价差或走阔
展望9月,利率层面的因素继续支撑短端和长端掉期点,掉期空头合约展期因素逐步消退,长端掉期点的上涨幅度可能较短端更大,使得期限价差有所走阔。不过需要警惕中美贸易等事件性冲击在短期内继续压制价差,具体来看:
宏观利率层面,内外压力下美联储9月降息的概率较大,而且从利率互换的前瞻信号来看,美元Libor利率可能继续下行;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贬值,国内猪肉价格飙升,能源价格蠢蠢欲动,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依旧合理充裕,LPR利率市场化改革显示出央行当前更注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因此9月中国降息的可能性较小。境内NCD发行利率由于跨季因素的影响,NCD9月的发行量一般都会出现上升,利率可能出现先升后降,但整体中枢小幅上移。此外,在季末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不少银行也会考虑通过买入掉期来补充短期人民币流动性。因此,短端掉期点(3个月)受到的支撑更加明显。
去年6月至8月的掉期空头合约展期暂告一段落,做空势力的减弱可能会带来长端掉期更强势的反弹。从当前中美双方透露的信号来看,9月摩擦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和空间在下降,这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叠加风险资产出现“蠢蠢欲动”的迹象,资金若回流新兴市场债市可能会进一步推动长端掉期上涨。这或将使得9月掉期曲线的期限价差走阔,但境内外价差(境外减去境内)可能有所收敛。
期权:小幅回落,期限价差或修复
8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人民币破7等一系列事件使得人民币期权隐含波动率大幅上扬。展望9月,基本面方面,从中美双方近期透露的信号来看,贸易摩擦可能又将进入阶段性的缓和期,而且随着“战线”继续拉长,市场对于摩擦升级的反应也越来越有限,9月人民币波动率再次出现脉冲式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大概率将出现小幅回落。
从季节性特征看,人民币隐含波动率具有十分明显的“U”型季节性分布。9月波动率中枢将较7月抬升、但略低于8月,预计3个月隐含波动率将在4.5%至6%之间震荡。此外,由于事件冲击的影响,美元兑人民币隐含波动率期限价差罕见出现倒挂,预计9月会出现修正行情,可以考虑做多日历价差。
2、策略推荐
在中美贸易谈判未定、国内经济企稳信号尚不明显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中期仍旧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10月国庆在即,中美贸易纠纷有可能进入阶段性的缓和期,在无额外刺激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短期内或又将进入宽幅震荡。
对于有短期结汇需求的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价位进行即期结汇,或者小仓位、短期限地进行远期结汇,合理进行避险仓位配置。
对于有远期购汇需求的企业,可以把握美元兑人民币回落调整窗口,通过买入深度实值期权/远期购汇 + 卖出虚值看跌期权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购汇价格。若想进一步改善购汇价格,可以在卖出看跌期权的数量或期限上进行调整——可以增加卖出看跌期权的数量或是提高卖出期权的期限,适合于购汇安排可以灵活调整的企业。
注:
[1]为保持报告简洁明晰,在行文上有如下缩略习惯:
-
若无额外说明,本文中所说的人民币汇率均指代美元兑人民币汇率(USDCNY); -
远期和掉期报价通常使用远期点和掉期点的形式(即远期与即期价格之间的价差),我们主要讨论掉期点。 -
若无额外说明,本文中的期权隐含波动率均指的是平价(At The Money ,ATM)期权的隐含波动率。 -
若无额外说明,境内外价差均指的是同一衍生品品种的境外价格减去境内价格。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