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口径调整背后的逻辑—评2018年9月货币信贷数据
2018年以来社融口径发生两次调整:7月存款类金融机构ABS和贷款核销计入社融,以解决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贷款核销造成的信贷低估;9月地方专项债纳入社融,有助于减轻融资平台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后,融资主体转移对社融统计的扰动。
9月货币信贷数据中有几点变化值得关注。第一,居民贷款短期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二,居民资产或正在从表外理财向表内存款转移,助力M2增速企稳。第三,信贷政策的放松对M1增速起到托底的作用,但M1回升力度受限。
贷款,社会融资规模,M1,M2
2018年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8亿,前值1.28万亿,市场预期1.36万亿,我们的预测值为1.60万亿。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21万亿,前值1.52万亿,市场预期1.55万亿,我们的预测值为1.60万亿。M1同比4.0%,前值3.9%,市场预期3.9%,我们的预测值为3.7%。M2同比8.3%,前值8.2%,市场和我们的预测值为8.3%。
1、社融口径调整背后的逻辑
2018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口径发生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18年7月,央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两项纳入社融统计;第二次在2018年9月,央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融统计。社融口径两度调整背后的逻辑何在呢?
首先,存款类金融机构ABS和贷款核销都会表现为信贷规模的减少,但金融体系提供给实体经济的融资并未因发行ABS或核销贷款而减少。因此如果不将存款类金融机构ABS和贷款核销纳入社融,会导致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规模被低估。
在过去,存款类金融机构ABS和贷款核销的规模相对较小,对社融数据的扰动不大。然而2018年以来,无论是存款类金融机构ABS的发行规模,还是贷款核销力度都在加大。8月11日,银保监会发文进一步表示“鼓励银行利用拨备较为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1]到2018年9月,单月贷款核销规模达到1612亿,与同期社融中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之比达到11%。
其次,与地方政府一般债不同,地方政府专项债不纳入预算赤字管理,而是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一定程度上承接了过去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职能。自2014年43号文发布后,融资平台公司不再具有政府融资职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推出,正有助于满足2015年后新增公益性项目的资金需求。地方专项债的年度新增限额也从2015年的1000亿提高到2018年的1.35万亿。随着专项债融资规模的上升,城投债融资规模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实际上是融资主体的转换,而非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减少。将专项债纳入社融口径能够减轻融资主体转换对社融数据的扰动。
2、居民贷款短期化
9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38万亿,较去年同期提高1100亿。其中9月新增票据融资规模为1743亿,剔除票据融资后,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同比小幅下降665亿。历史数据显示,制造业贷款需求与票据融资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向关联。因此,近期票据融资规模增长较快反映出融资需求仍然疲弱。
同时,居民贷款继续呈现短期化的趋势。受楼市降温的影响,9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4309亿,较去年同期减少477亿;但居民短期贷款新增3134亿,较去年同期提高597亿。居民短期贷款占比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11.8%提高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36.1%。
3、企业债券融资放缓
随着资管新规影响的逐步发酵,9月表外融资继续呈现萎缩态势。9月包含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在内的表外融资共计减少2891亿,降幅较上月小幅扩大217亿。
由于8月、9月地方债发行节奏加快,金融机构增加了对地方债的配置,对企业债券有接替效应。9月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仅142亿,较8月下降超过3000亿。
4、居民资产回表
9月M1同比增长4.0%,较上月反弹0.1个百分点。历史数据显示,票据融资增速对M1增速有一定的领先性。因此,近期贷款额度的放松能够对M1增速起到托底的作用。然而,考虑到房地产调控较严使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转化的速度放缓,M1增速回升的动力受限,可能呈现低位震荡的态势。
9月M2同比8.3%,较上月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居民存款增速回升是带动M2增速企稳回升的主要力量。到2018年9月,居民存款同比增长9.0%,较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存款增速在2018年4月触底之后呈现波动回升的趋势。这或许意味着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下,居民资产配置方向正在从表外理财向表内存款转移。
注:
[1]资料来源:http://www.cbrc.gov.cn/chinese/newShouDoc/F92A510E538D4FB4876F850121180FF9.html。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