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2018年下半年煤炭行业展望
煤炭产量低增长。1-5月煤炭产量累计增长4%,山西省产量零增长,内蒙增长5%,只有陕西产量增速较快,前5个月陕西原煤产量增长14.6%。从趋势上看,山西、内蒙增长乏力,陕西产量基数低于山西和内蒙,仅靠陕西高增长难以对整个行业产量提速。
未来2-3年产能释放压力不大。在建合法产能10.6亿吨,非法产能还有,目前数量不详,但这部分产能要投产必须进行减量置换。结合去产能及资源整合矿井投产情况,我们预计到2020年可以释放的在建产能约为4.4亿吨,产量年均增长3-4%,供给端压力不大。
需求短多长空。5月下游需求数据表现超预期,下游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0.3%;粗钢产量同比增长8.9%;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9%,短期需求较好。但在金融去标杆背景下,资金荒会传导至企业投资行为,基建投资已经大幅走低,仅靠地产独木难支,煤炭需求长斯看并不乐观。
财务方面,企业盈利维持在较高水平,现金流继续好转,资产负债表继续得以修复,系统性违约风险极低。
展望下半年,供需继续处于紧平衡,需求短期问题不大,长期需求值得关注,价格仍会处于较高位置,动力煤的波动性大于焦煤,看好销量有增长、长协煤比例大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业绩仍有增长。
产量,供给,需求,价格
一、供给能力偏弱
我们2018年展望的题目是《保供稳价主旋律,山西国改普乐章》。半年过去了,煤炭市场在按照我们预测的趋势运行。供给紧张,但价格并未创新高。保供、稳价成了政策监管主旋律,今年以来发改委对煤炭企业窗口指导2次,大型煤企集体表态稳煤价、保供给。
供应紧张背后是产能释放不足,去产能过去2年了,煤炭行业去掉了5.4亿吨产能,现在还有多少合法在产产能,还有多少产能可以释放,这是供给端要讨论的问题。
1、合法在产产能33.4亿吨
从在产产能看,截止2017年底,全国合法生产煤矿产能33.4亿吨,矿井数量4375对;建设煤矿产能10.6亿吨(进入联合试运转3.6亿吨),矿井数量1151对;合计产能44亿吨,矿井数量5526对。其中生产煤矿产能处于第一梯队的为山西和内蒙古,产能分别为9.0亿吨和8.2亿吨;处于第二梯队的为陕西,产能为3.8亿吨;处于第三梯队的为河南、山东、贵州和安徽,产能均在1.5亿吨左右。
2、在建产能有多少可以释放?
截止2017年底,全国在建产能10.6亿吨,其中联合试运转的产能为3.62亿吨。这部分产能已经贡献产量;剩余在建的产能约7亿吨。其中属于资源整合矿井在建产能为3.2亿吨,而山西占了2.1亿吨。山西省资源整合主体为省内七大煤企,筌于七大煤企自身的高杠杆及资源整合矿井的资源禀赋差,七大煤企重点不会放在资源整合矿井上,未来这部分整合矿井的产能释放会很缓慢。全国的情况和山西也较接近
从去产能计划看,我国2018-2020年还要去掉产能2.6亿吨,去掉的产能大部分可能是资源整合矿井产能。我们推测资源整合矿井到2020年可能释放约6000万吨。
综上,我国现有合法产能44亿吨,其中在产产能33.4亿吨、在建产能10.6亿吨;非法产能还有,目前数量不详,但这部分产能要投产必须进行减量置换。结合去产能及资源整合矿井投产情况,我们预计到2020年可以释放的在建产能约为4.4亿吨。从未来2年释放产能来看,产量年均增长3-4%,供给端给行业压力的不大。
3、产量低增长
2018年1-5月,全国煤炭产量13.9亿吨,同比增长4%。产量低速增长。山西、内蒙和陕西三省产量占到全国67%,其中山西省产量零增长,内蒙前5个月增长5%,中规中矩;只有陕西产量增速较快,前5个月陕西原煤产量增长14.6%。从趋势上看,山西、内蒙增长乏力,陕西产量基数低于山西和内蒙,仅靠陕西高增长难以对整个行业产量提速。
4、新项目审批开闸
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三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实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
从2017年底至今,煤炭供给现出阶段性不足,为了控制煤价,稳定未来供给,国家发改委提前解除了2016年的停止审批新项目政策,今年已来已经批9个项目,总产能2350万吨,新项目形成产能还需时日,2020年前新批项目很难形成有效供给。
5、社会库存低位
截止2018年4月末,社会库存1.37亿吨,处于历史低位,短期看,低库存可保煤价维持在较高位置,企业盈利在下半年仍然较好。
6、进口再次成为解决短期供给缺口的手段
2018年1-5月共进口煤炭1.2亿吨,同比增长8.2%。中国近两年煤炭进口量保持高位,2017年全年进口约2.7亿吨。
进口政策不断变化。今年年初煤炭供应紧张,进口政策放宽,3月份进口量较大,之后因价格下跌,进口收紧,近期煤炭需求临近旺季,供给再次吃紧,而国内生产短期增长缓慢,解决短缺只能靠加大进口,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进口政策放宽的概率较大。
7、煤炭不惧中美贸易战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在国内,我国2017年煤炭出口量为800万吨左右,相比国内34亿吨的产量,出口量对供需影响很小,出口可以不用考虑。
2017年我国进口2.7亿吨,占国内总产量的7.7%,主要来源国印尼、澳大利亚、蒙古,来自美国的进口量只有300万吨,对国内的供给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美贸易战对煤炭行业基本无影响。
二、需求短多长空
1、短期-下游需求表现强劲
5月下游需求数据表现超预期,下游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0.3%,上个月是7.3%;生铁产量同比增长4%,上个月是-0.4%;粗钢产量同比增长8.9%,上个月是4.8%;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9%,上个月是3.2%。下游产量增长带动煤炭需求增长。
1-5月份累计数据看,火电累计增长8.1%,生铁累计同比增长-0.6%;水泥累计同比增长-0.8%。累计数据看,下游只有火电增长强劲,而火电消费的是动力煤,今年动力煤价格表现强于其它煤种主要是需求的原因。
2、长期-宏观指标已显隐忧
1-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6.1%,相比于前值下滑了0.9个百分点,基建投资是主要拖累项。2017年全年基建增速是15%,今年1-5月累计增速是9.4%。在地方债务严监管和金融监管下,受制于资金来源约束,基建低增速将会是常态。地方政府作为结构性去杠杆的主体,压缩基建是去杠杆的必然选择。
在融资渠道全面收紧的情况下,地产投资依然维持了很高的景气度。地产投资增长10.2%,是唯一亮眼的数据。销售增速和到位资金都有所反弹,核心原因在于,大型房企更具融资渠道优势,大并小的行业整合在加速。
地产投资高增长可持续性存疑,一是,终端需求超预期下跌。二是,融资环境收紧与信用分化,会影响企业的资本开支意愿。从开工面积上看,今年以来施工面积累计增速2%左右,是一个较低的增速。地产投资更多的钱是去拿地了,用于投资盖房子的钱增速并不高。
总体而言,在金融去标杆背景下,资金荒会传导至企业投资行为,基建投资已经走弱,仅靠地产独木难支,煤炭需求长斯看并不乐观。
三、动力煤、焦炭价格波动大,焦煤价格平稳
1、动力煤价格受调控影响大,焦煤平稳
近一年来动力煤波动率比焦煤子行业大,一反过去多年规律,原因我们认为是动力煤去产能力度大,动力煤供给受到抑制,二是环保约束、限产等措施使得下游生产节奏产生了波动。扰动了阶段性动力煤需求。而焦煤需求过去一年总体是负增长,因此焦煤价格表现不如动力煤强势。
2、焦炭-翻身农奴把歌唱
焦炭行业一直以来属于盈利微薄的行业,但自2016年以来,焦炭行业盈利好转,主要是焦炭价格能够随行就市,不再受上下游挤压,原因是下游钢厂盈利较好,对价格不是很敏感,另外行业供给过剩出清、环保限产,使得焦炭企业有了一定议价能力,上游焦煤不再像以前强势,行业的盈利保持在一定空间内。近两年焦炭品种是期货市的明星品种。
四、财务表现
1、盈利能力持续好转,负债率下降
今年以来煤炭价格维持高位,企业盈利维持在较高水平,资产负债率继续得以修复。当前煤炭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3.3%,回升到了2011年的盈利水平,处于较景气阶段,随着企业盈利恢复,企业偿债能力增强,企业杠杆水平继续下降,当前全行业资产负债率66%左右,虽然杠杆在下降,但负债率仍处于较高位置,企业偿债能力仍然较弱,信用风险依然存在,尤其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2、偿债能力提升
随着企业盈利能力回升,煤炭行业EBITDA利息保障倍数也在提升,截止2017年底全部发债主体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回升到了3,上市公司总体回升到了9,偿债能力虽然回升,但发债主体整体偿债能依然较弱。
五、煤炭行业资本市场表现
1、上半年煤炭行业债券发行量和净融资额均增加
截止2018年6月15日,煤炭行业存量债券7493亿元,煤炭行业2018年债券总发行量为1833.8亿元,同比增长30.87%,环比增长0.86%,均呈增长趋势,可见2018年以来的违约潮暂时还没有对煤炭债券发行市场产生明显削弱影响。偿还量方面,2018年上半年总偿还量为1575.43亿元,同比增长37.97%,由于较大规模的到期量和偿还量,2018年1-6月份煤炭行业债券的净融资额同比微降0.39%,但环比大幅增长。
2、债券信用利差分化
2017年1月以来,煤炭行业不同评级的信用利差分化严重,中高级别的AAA评级和AA+评级信用利差呈整体下降趋势,但近期AA+评级的信用利差有走扩趋势,而AA评级信用利差则持续大幅上升,且远超于近五年中位数。这主要是由于债券违约风险逐渐暴露,市场对低评级债券较为谨慎。
3、煤炭股估值不高
当前煤炭股PE估值10倍,从绝对数上看,不算高,近几年煤炭行业估值已经和国外接轨,在美国加息,中国金融去杠杆情况下,货币短期看很难放松,从煤炭企业盈利角度看,当前的盈利水平已经较高,继续提升的空间并不大,所以煤炭行业PE提升的空间也不大。延续我们去年底的判断,整体机会不大,寻找销量有增长、合同煤占比大、长协价有提升的标的是较好的避风港。
六、2018年下半年展望
1、政策展望:保供稳价仍为主旋律
(1)促进煤价回归绿色区间仍是政策方向
煤炭去产能已经连续两年超额完成,目前监管层可能并不担心8亿吨的去产能总目标任务能否完成,而倾向于将2018年的重点转移到保供稳价上面。当前供需紧张,煤价高于发改委确定的绿色区间,未来监管层有动力将煤价稳定在绿色区间之内,采取的方法可能为加快在建产能投产速度。行政命令指导市场价格。
(2)进口通关提供便利
今年煤炭进口量依然出现同比增加,主要是由于国内供应紧张,煤价维持高位,为了应对用煤旺季,在进口煤方面,我们预计进口通关速度会加快,未来2个月进口量会增加。
2、基本面展望:企业报表继续修复
2018下半年行业供需仍是紧平衡状态,产量仍维持低速增长,短期需求较好,但更应该关注宏观指标走弱是否传导至行业需求供给方面,地建投资下滑较快,地产真正用于开工建设的投资增速并不高,在金融去杠杆下,投资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观察。长期需求我们并不乐观。在强调控下煤价创新高的概率不大,也不用太过关注市场价格,当前长协煤合同执行比例很高,市场煤只对建材行业影响大一些,对电企影响并不大。在企业高盈利状态下,企业报表仍将继续修复,虽然煤企负债率持续下降,但绝对值仍处高位,借新还旧现象依然严重。
3、信用风险展望:行业层面无系统性风险
下行年行业基本面继续好转,融资环境继续改善,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很低。更进一步看,不同个体的机会和风险依然存在,机会来自销量有增长,长协煤比例大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业绩仍有增长,可能带来信用利差的下行;风险可能源自资源禀赋差所带来的竞争力缺失,其中江西、四川、东北等地煤企的风险值得关注,另外,应该关注民企违约潮造成煤炭行业内民企融资难带来的信用风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