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研究】离岸人民币持续收紧,港股通流入情绪佳——香港金融市场月报2023年第二期

关键字: 中资美元债 , 港汇 , 港股 , 离岸人民币债
2023-09-10
翟梦涵
兴业研究公司兴业东南亚研究院金融市场研究员
兴业东南亚研究院
郭嘉沂
兴业研究公司外汇商品研究部总经理,兴业研究首席汇率研究员
外汇商品部

债市:8月中资美元金融债发行大幅增加,二级市场持续承压、月末受地产政策利好提振有所回暖。离岸人民币债券月内发行主要由政府债带动,明珠债连续2个月无新发。债券互联互通外资持有量小幅回落。

股市:风险偏好受多因素冲击,港股IPO市场8月再录“零发行”,恒指反复试探“市场底”,近月港股通流入情绪较佳、港股当前估值性价比凸显。

外汇:港元流动性压力缓解,HIBOR明显回落、美港利差趋势性走扩并施压港汇。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高位持平,逆周期调节加码下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持续收紧,美元兑人民币暂时企稳后于9月上破。

宏观形势回顾

外部库存尚未出清,香港出口及营商景气仍偏弱。7月香港出口货值同比跌幅收窄至9.1%(6月同比为-11.4%,下同)、连跌15个月,进口跌幅收窄至7.9%(6月为-12.3%)。分市场看,7月香港对内地出口[1] 同比跌幅扩大至15.2%(6月为-13.1%);对美国出口跌幅显著收窄至5.8%(6月为-22.1%),对印度、中国台湾、日本及新加坡出口跌幅亦收窄。

8月香港标普PMI环比升至49.8(7月为49.4)、连续2个月低于荣枯线;企业库存水平逆势上升,主要由于供应商延迟交付、企业增加采购活动以维持经营。后续,内地制造业PMI转升、服务业扩张速度仍偏缓,政策驱动下预计延续边际回暖;美欧企业库存逐步见底、制造业PMI呈企稳迹象,东南亚景气指标料延续扩张。香港对外贸易以转口为主[2] ,随着主要市场陆续进入被动去库存周期,外部需求仍可能反复,但整体延续改善趋势,全年进出口或录得双位数跌幅。

楼市环比“价跌量升”,高息环境下放宽按揭政策短期提振作用有限。8月香港所有种类楼宇买卖合约数量环比升5.3%、同比仍跌11%;楼宇买卖合约总值环比升5.8%、同比仍大跌61.9%。7月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环比连续3个月回落,今年1-7月楼价指数累计升幅收窄至2.6%;租金水平则连续6个月上升,1-7月租金指数累升4.4%。7月初特区政府放宽住宅按揭贷款比例上限,但7月底香港主要银行再度调升最优惠贷款利率12.5bp,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叠加大型地产商、二手卖家继续折价出售,楼价仍处于下行周期、未出现实质性转向。后续仍需关注外围央行政策转向及内地促经济措施落地情况。

零售销售稳健增长。7月香港零售总销货值同比升16.5%(6月同比+19.6%),1-7月,零售总销货值同比升20.1%。失业率降至疫情前低位。香港5-7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2.8%(4-6月为2.9%),恢复至2019年中水平。全年看,以消费旅游为主要动能的复苏逻辑未变,预计将持续至2024年第一季度。

一、债市

1.1 中资美元债

1.1.1 一级市场

8月中资美元债发行规模环比增加、主要由金融债发行拉动。8月中资美元债发行总规模51.4亿美元,环比扩大89.2%、同比仍跌1.4%。分行业看,中资金融美元债发行规模环比大幅扩大2.6倍、同比增5.3倍,其中中国人寿发行20亿美元二级资本债。地产美元债发行仍受房企违约事件影响,发行规模环比收缩16.2%、同比低基数影响下增29.6%;城投美元债发行延续收紧,月内融资规模环比、同比分别减少23.3%、79.1%。

8月中资美元债到期规模减少。8月中资美元债到期偿还规模89.5亿美元,环比、同比分别减少3.5%、9.5%,其中地产、金融和城投美元债到期偿还分别约为14亿美元、32.2亿美元、14.9亿美元。未来3个月预计将有468.6亿美元债到期,其中金融、地产美元债分别于9月、10月面临较多到期压力。月内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月末回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创次贷危机后新高、2年期收益率触及5%后有所回落;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整体保持韧性、但超预期程度下降。后续,美债收益率预计仍将高位震荡,内地政策利好地产需求端复苏,料提升中资美元债发行及配置意愿。

1.1.2 二级市场

8月中资美元债二级市场持续承压、月末受政策利好提振回暖。受美债利率走高及地产板块信用事件影响,月内中资美元债整体回报指数触及年内新低,月末内地稳地产政策推出,包括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主要一线城市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等,市场信心月末明显回暖,二级市场跌幅收窄。月末整体回报指数收跌1.05%,投资级指数由升转跌、月内累跌0.53%,高收益指数收跌5.43%。分行业来看,地产债回报指数月内累跌10.04%,年内仍累跌28.81%;金融债月内累跌1.68%,城投债指数月末回暖、累计变动+0.17%。

月内地产板块信用风险进一步出清。8月7日,碧桂园两笔美元债未能按时支付票息、并宣布为其“16碧园05”本金展期三年;截至9月5日,碧桂园已于宽限期内支付两笔美元债票息共2250万美元、避免了发生违约;并同时提出另外8只债券的展期方案。远洋集团继7月末为其境内债展期后,8月14日宣布旗下2024年到期的6%有担保票据未能按期支付利息2094万美元,发生违约事件。8月23日,广东方圆地产宣布终止美元债交换要约、随后撤销评级。月内,龙湖地产、仁恒置地及金地集团也先后被下调主体海外评级。后续,美债利率高位波动下投资级中资美元债表现预计继续受扰动;地产政策大幅优化、利好房企基本面,料提振高收益板块表现,而除了关注需求端政策落地情况之外,仍需观察是否有融资利好政策出台。

1.2 离岸人民币债券

8月离岸人民币债券[3] 发行大幅回暖、由政府债发行带动。月内共有93只离岸人民币债券(排除存单)发行,数量环比、同比分别增加31.0%、57.6%,融资规模共计538.7亿元,环比大增近2倍、同比增19.3%。按类型看,8月离岸政府债发行逾400亿元,其中包括财政部8月2日在港发行2023年第二期人民币国债、规模120亿元[4] ,人民银行8月22日在港发行350亿元人民币央票。另外,8月29日深圳市政府在香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5]

按发行主体看,8月共3家城投主体发行离岸人民币债、融资规模为7.4亿元,期限均为3年、平均票息为4.5%(7月同期限城投离岸人民币债的平均票息为4.7%);今年1-8月城投主体发行占离岸人民币债券融资总额比重的11.5%。自2021年以来,超过90%的城投债以明珠债形式发行,在明珠债发行总额中占比超50%;而自今年7月人民银行强调“自贸区债券应坚守‘离岸定位’后,明珠债已连续两个月无新发。选取今年以来同一城投主体发行的境内人民币债券及明珠债对比,在期限相同、规模近似的情况下,以明珠债发行多数具备价格优势;而随着7月底政治局会议后逐步推出“一揽子化债方案”、8月人民银行降息落地,预计将为城投主体境内发行打开空间,后续明珠债发行增速仍将偏缓、以非城投主体为主。

1.3 “债券通”交易情况

7月债券“北向通”交易量延续增长、托管余额环比回落。从流量看,7月境外机构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24万亿人民币、日均交易量约为591亿元,环比均减少约0.8%。6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8002亿、日均成交量381亿元,环比均增加约6.1%;其中,政策性金融债交易量占比小幅下降至43%,而受7月美联储加息前后风险偏好波动影响,国债交易量占比明显增加、同业存单占比下降。从存量看,外资7月出现减持,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24万亿元,环比回落1.1%,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5%、占比环比持平。债券北向通托管量5798.7亿元,环比减少1.5%,占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17.9%。

债券通北向参与机构延续扩充,截至7月末,共有1102(环比+5,下同)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538(+2)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08家(+6)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44家(+3)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债券“南向通”托管余额亦环比减少。根据上清所的披露数据,截至7月末,通过互联互通模式托管“南向通”债券数量为652只,较6月减少13只,托管余额为4191.4亿人民币、环比减少5.6%,占上清所托管债券总余额的比重为1.26%,较6月减少约0.1个百分点。

二、股市

2.1 港股表现回顾

2.1.1 一级市场

港股IPO市场8月再录“零发行”。 8月港交所暂无新股上市、为今年2月以来第二次月度无新发,相比去年8月(5只上市新股、募资净额164.7亿港元)大幅转淡,月内仅生物科技股宜明昂科完成招股,募资净额2.3亿港元。8月新股递表仍然活跃,物流龙头顺丰控股、新茶饮公司茶百道、网约车平台如祺出行、嘀嗒出行等21家公司月内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截至9月初,港交所处理中的主板、GEM板块上市申请有约120只、新股储备仍在继续。1-8月,今年港股共有37家新股上市,募资净额共161.4亿港元,仅有珍酒李渡一家新股募资额超过50亿港元。

2.1.2 二级市场

港股反复试探市场底、月末收窄跌幅。8月,港股先后受到美国主权及其银行业评级下调、美债收益率上涨、内地偏弱金融数据及房企负面信用事件拖累,恒生指数月内持续回调。月内后半段,内地积极政策持续出台,包括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优化住房信贷政策等,叠加美国商务部长访华释放利好信号,恒指月末报18382.06、全月跌幅收窄至8.45%。板块方面,仅恒生能源业、电讯业指数录得升幅。

2.2 投资者情绪

不同于陆股通的持续流出,月内港股通流入情绪较佳。8月港股通南向资金净买入达755亿港元、为今年1月以来新高,环比增加32%,而月内北向资金由7月的净流入1000亿人民币转为累计净流出897亿人民币。同时,近三月南向资金流入ETF大幅增加。6月股票互联互通ETF南向日均成交额46.4亿港元,较2022年7月开通初期增长20倍,占当月港股ETF成交额约18%;8月日均成交额为32.7亿港元。7月以来,多只港股ETF规模持续刷新历史纪录。

港股当前估值性价比凸显。8月25日恒指市滚动盈率(TTM)触及8.51、接近2022年11月的估值低位;8月31日收报9.1、位于10年历史17.2%分位点,近3个月持续围绕10年均值-1个标准差(8.8)波动。同时,港股通AH股溢价指数仍处于145以上的历史高位水平,港股仍具较高性价比。风险指标显示仍未触底,月内恒指风险溢价一度触及10年均值4.5%,月尾报6.9%,但与以往底部时期(十年均值+1个标准差,当前为8.85%左右)仍有一定距离。主板沽空比率月内一度创2022年11月以来新高、月尾卖空情绪有所回落,截至8月31日,港股主板周度沽空成交比率报18.14%。

政策端利好中长期资金流入。市场监管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于8月底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研究提升港股市场流动性的措施。市场期待2021年实施的调升股票印花税政策[6] 将撤销。互联互通方面,8月内地与香港证监会就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引入大宗交易达成共识。引入大宗交易将增强两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后续,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短期内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前后港股投资者往往观望、避险情绪或升温;同时美联储维持鹰派表态、海外市场表现相对弱势以及地缘因素的影响下,港股市场底或于未来2个月内反复确认。未来随着政策及经济数据基本面改善的预期强化,第四季度后港股出现持续性更好的反弹行情的概率料提升。

三、外汇

3.1 港元市场

3.1.1 港元利率

8月港元流动性压力缓解,HIBOR明显回落、美港利差趋势性走扩。随着前期银行结算、港股分红派息等季节性需求回落,银行间港元资金面转为相对宽松[7] 。隔夜HIBOR月内一度触及4月中旬以来新低、月末反弹收报2.53%、月度累跌306.5bp;与按揭相关的1个月HIBOR月末收报3.72%、月度累跌157.1bp;3个月HIBOR收报4.45%、月度累跌84.4bp。1个月美元LIBOR-HIBOR利差月末收报172.5bp、为5月初以来新高,美港利差带来的套息交易一定程度上施压港汇。后续,短期美元利率料延续高位波动、港元HIBOR预计将跟随滞后上行,美港利差再度大幅走扩的概率不大。

3.1.2 港汇走势

美元走高叠加套息交易影响,港币兑美元阶段性承压。月内美国经济基本面保持韧性、美联储继续释放鹰派信号,加息预期升温带动美元指数波动走高。8月末美元兑港币收报7.8426、再度靠近联系汇率制度港元弱方兑换保证,港币月度走弱0.52%。月内人民币暂时企稳、港币兑人民币基本持平。后续,外围市场加息预期向美联储点阵图靠拢、尚未对11月再度加息形成充分定价;而美国经济数据后续超预期的可能性减弱,美元指数可能围绕105整固。内地稳经济政策逐步落地、香港本地经济在消费旅游带动下进一步复苏,仍将为港汇提供支持。

3.2 离岸人民币市场

3.2.1 离岸人民币存款

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环比基本持平。截至7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为9078.8亿元,环比微升0.1%、同比升11.6%,为2022年1月以来新高。7月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汇款总额为10220.8亿元,环比减少6.2%、同比升39.5%。离岸人民币交易活跃度较前月回落。7月人民币RTGS系统[8] 清算额为36.6万亿元,环比转跌5.3%、同比升27.3%。

3.2.2 离岸人民币汇率

即期市场:8月,尽管受到美国及其银行业评级下调扰动,美元仍然在经济基本面保持韧性、美联储延续鹰派预期管理的影响下维持高位;受到利差、基本面分化和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美元兑人民币上行逼近前高。月内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并通过离岸掉期市场、离岸人民币拆借市场、在港发行增量人民币央票等收紧人民币流动性;内地推出稳定地产及资本市场措施、进一步提振经济复苏信心,相关因素共同支持在岸及离岸人民币暂时企稳、美元兑人民币进入高位震荡行情[9] 。USDCNH截至8月31日收报7.2902,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月度走贬约1.0%(在岸人民币月度走低1.3%),在岸-离岸汇差由7月底的+38bp转为全月倒挂、一度触及-698bp,截至8月31日倒挂幅度收窄215bp。

同时,8月各期限美元兑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USDCNY NDF)汇率波动走高、月末回落。1个月、3个月、1年期人民币NDF月内中枢分别为7.21、7.19、7.05,人民币分别较前月贬值0.8%、0.94%、1.09%。月内逆周期工具加码、构筑美元兑人民币短期顶部,但中长期基本面与利差压力尚未扭转,后续仍需关注内地稳经济政策落地成效。

衍生品市场:价格方面,8月在岸短端美元兑人民币掉期反弹、6个月以上掉期回落,掉期曲线倒挂更加陡峭;离岸各期限掉期反弹更加显著、离岸-在岸远端掉期价差抬升。成交量方面,8月,港交所USD/CNH期货标准合约成交量为134.3万张、环比增长49.6%;月底未平仓合约2.52万张,环比增长10.2%。港交所USD/CNH期权合约成交347张、环比增加42.8%,月底未平仓合约762张、环比增29.2%,其中买入期权(call)未平仓量环比增加30.5%,卖出期权(put)未平仓量环比增加26.6%,反映月内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资金趋谨慎。后续,市场因素下中美利差倒挂仍有加深空间,但短期内离岸掉期市场调节有望牵动境内掉期点数反弹。

3.2.3 离岸人民币利率

8月离岸人民币资金持续收紧。1周、1个月和1年期CNH HIBOR整体大幅抬升,月末分别收于3.46%、3.80%和3.42%,较7月末分别走高163.3bp、161.1bp和47.7bp。离岸资金价格较在岸升幅更大,1周、1个月和1年期CNH HIBOR-SHIBOR月末分别收于1.36%、1.88%和1.14%,较7月末分别走扩149.3bp、176.3bp和53.4bp。由于8月港元流动性压力大幅缓解,CNH HIBOR-HKD HIBOR利差倒挂显著收窄、月尾隔夜和1个月相关利差出现时点性回正。8月31日,隔夜、1个月、3个月相关利差分别收报-1.10%、0.08%、-0.93%,较上月末分别变动+324bp、+318bp、179bp。

注:
[1]占7月香港整体出口货值比重53.7%。
[2]2022年香港转口贸易总货值占整体出口货值的98.6%,其中输往内地的转口贸易货值占整体出口货值的56.2%。
[3]排除同业存单的广义离岸人民币债券,除在香港发行的狭义点心债外,还包括在中国台湾、新加坡、卢森堡、澳门等地发行或上市交易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以及在内地自贸区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明珠债”)。
[4]按起息日期统计,其中2年期60亿元、3年期30亿元债券未计入8月新发。
[5]已于9月5日起息,未计入8月新发。
[6]2021年8月起,香港股票印花税由原来的买卖双方按交易金额各付0.1%上调至0.13%。
[7]应个别银行短期资金需求,金管局8月24日曾通过贴现窗向银行注入39.5亿港元,操作规模为2021年1月初以来最高。
[8]人民币RTGS系统(又称人民币结算所自动转帐系统,CHATS系统)由中国银行(香24港)担任清算行,清算行在人民银行设有交收帐户,并为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成员。
[9]详见《逆周期工具构筑短期顶部2023年9月人民币走势前瞻及衍生品策略》月报。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