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指数基金的进展—利率市场跟踪
一、我国债券指数基金的现状
债券指数基金一般指跟踪并复制特定债券指数的基金,投资于指数成分券的比例一般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 80%,持仓分散,以被动跟踪为主,费率相对低。
1.1 规模变化
今年以来,债券指数基金规模先降后升,并于2季度末创出新高,规模达5646.8亿,较年初规模增长1254.0亿,增幅28.6%。
1.2 债券指数基金分类情况
从类型上来看,指数基金可以分为被动型指数基金和增强型指数基金。截至今年2季度末,债券指数基金以被动型基金占绝对主导,增强型基金仅一只,为长盛全债指数增强基金,规模13亿。
根据跟踪指数和底层主要投资资产的不同,债券指数基金的投资分类可进一步细分为政金债、国债、地方债、信用债、同业存单等类别,政金债指数基金一直是债券指数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问世前,政金债指数基金的占比一直都在80%以上,其次为非金融信用债指数基金,国债、地方债、金融债等指数基金的规模较小;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问世后,其规模快速上量,截至2季度末,已成为仅次于政金债指数基金(56%)的第二大类别,规模占比达到34%。
年内债券指数基金规模的扩张,主要系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密集发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兼具净值波动低、风险低的特征,在短端利率下行明显、低风险现金管理类产品破净、中高风险信用债波动加剧的上半年亦存在一定的收益优势,顺利承接了部分货基和银行理财需求。今年上半年,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合计发行约1600亿,投资者参与热情很高。
若将债券指数基金仅区分为利率债类、同业存单类、信用债类和可转债类四个维度,如下图所示,利率债指数基金一直是占比最大的种类;信用债指数基金占比整体呈压缩态势,可转债指数基金规模占比一直在1%以内。
利率债指数基金包括政金债、国债、地方债三类指数基金。具体来看,政金债指数基金规模远超其他两类,近年来规模在3000亿上下波动,截至2022年2季度末,规模为3190亿。反观地方债和国债指数基金,地方债指数基金规模于2020年2季度末达到170亿高点后规模下滑,目前在稳定在80亿元附近;国债指数基金规模一直未超过50亿,目前规模合计仅28亿左右。
信用债指数基金可进一步细分为综合类、短融类、企业债类、金融债(不含政金债)类和中票类指数基金。截至2022年2季度末,规模最大的为短融类指数基金,规模合计155.6亿,其规模主要由某中证短融ETF贡献,该ETF规模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持续放量;综合类一般跟踪各类主体信用债指数,如央企50、特定省份发债主体、中高等级信用债指数等,故底层持仓可能包含中票、短融、企业债等各类券种,其规模于2021年2季度末出现大幅下滑,主要系某中高等级信用债出现了单一机构持有人巨额赎回事项,其后又出现放量,系单只爆款基金发行所致;企业债指数基金规模持续稳定在70-80亿左右;中票类及金融债指数基金规模更小,当前规模均在10亿附近。
1.3 收益率变化
考虑到不同的债券指数基金跟踪的指数和底层投向差异较大,因此无法笼统地衡量该类基金的收益情况;不过因其指数投资的特征,单只指数基金的收益情况可近似参考其跟踪指数或底层主要券种的收益率。利率债指数基金所跟踪的指数,其底层债券期限相对较长,以1-3年或3-5年为主;信用债指数基金则相反。部分券种的收益率如下图所示。
1.4 杠杆率变化
债券指数基金杠杆率方面,近年来呈波动上升趋势,截至2季度末,债券指数基金平均杠杆率升至113.1%,较年初的110.7%上升了2.4个百分点。对比货基和短期债基,债券指数基金的杠杆率位于二者之间。
1.5 久期变化
持仓久期方面,因底层债券多为期限较长的利率债产品,债券指数基金的平均久期远高于货基和短债基金,尽管在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推出后下降明显,但2季度末仍有1.9年。
1.6 资产配置变化
具体到资产配置方面,与前文所述的投资分类相一致,2季度末,债券指数基金的持仓以政金债为主,持仓占比超过了75%;其次为同业存单,占比为12.2%;信用债的持仓比例较低,约为8.8%。
1.7 税率优势
对于银行类投资机构而言,投资于债券指数基金,相较于直接投资对应券种具备一定的税收优势。
1.8 政金债ETF发行动态
本年度新发行5笔政金债ETF,与前期的地方债ETF等债券ETF相比,具备可现金申赎的优势,为投资者带来极大的便利。7月末获批时,政金债ETF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经过2-3个月的募集,我们观察截止目前的发行情况。
基金规模方面,截至2022年10月17日,华安中债1-5年国开行债券ETF以80亿元位居榜首,其次为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规模为78.5亿元,第三为博时中债0-3年国开行债券ETF,规模为73.70亿元,而平安中债0-3年国开行债券ETF和招商中证政策性金融债3-5年ETF规模分别为6.8亿元和4亿元,与前3支差距较大。
1.9 未来展望
从产品特征上看,指数投资工具的高流动性、低交易成本、低费率优势本身具备一定的规模增长潜力;从资产表现来看,当前国内权益市场的低迷,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债券指数基金,尤其是利率债指数基金作为一类低净值波动、低风险产品,有望持续获得投资者青睐。3季度初为市场所广泛关注的政金债ETF,初步统计已形成244亿的募集规模,未来有望将成为指数型基金的新增长点。
二、本周市场前瞻
央行操作和流动性前瞻:本周逆回购到期100亿元,NCD到期6,520.90亿元。
本周债券发行计划:本周国债计划发行2只,发行额860亿,净融资额-1183.4亿,较上周下降1273.4亿;本周地方债计划发行108只,发行额2583.4亿,净融资额1787.6亿,较上周上升731.9亿;本周政金债计划发行4只,发行额180亿,净融资额-1259.6亿,较上周下降2095.1亿。
本周关注事件:本周重点关注9月工业企业利润。
三、上周市场回顾
3.1 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市场流动性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共投放5100亿元,到期5290亿元,净回笼190亿元。其中,逆回购到期290亿元,MLF回笼5000亿元。逆回购加权平均期限7天。截止上周末,共有100亿逆回购未到期。
从利率水平来看,上周末DR001收于1.24%,较前一周末上行10.61bp;DR007收于1.67%,较前一周末上行19.75bp,上周质押式回购成交规模合计304670.12亿,日均60934.02亿,其中,隔夜回购成交占比均值为90%。同业存单方面,上周3个月股份制行NCD利率收于1.65%,较前一周末上行27bp;1年期股份制行NCD利率收于2.13%,较前一周末上行10.4bp。利率互换方面 ,上周最活跃的两大品种:1Y FR007收于1.97%,较前一周末上行1.5bp;1Y SHIBOR3M收于2.07%,较前一周末上行0.78bp。
从货币市场利率曲线形态来看,各期限利率较上周有所上升,利率曲线形态变化不大。
从流动性分层来看,隔夜品种流动性分层现象较上周有所加剧。上周R001与DR001利差平均为10.39 bps,较前一周下降0.5 bps;上周R007与DR007利差平均为9.598bps,较前一周上升-5.792bps。
3.2 债券市场走势回顾
上周债市整体呈震荡态势。周一,今日央行等量平价续做MLF,全天债市振幅较小。周二,债券市场交易寡淡,收益率继续变动不大。周三,今日债券市场依旧小幅震荡,各期限收益率涨跌互现。周四,今日公布LPR报价,与上月持平,市场反应不大,债市全天收跌。周五,资金面继续收敛,债券市场情绪疲弱,全天收跌。本周市场无过多增量信息,全周债市窄幅震荡。
从利率水平来看,上周末1年期国债收于1.77%,较前一周下降1.45bps;3年期国债收于2.28%,较前一周上升2.04bps;5年期国债收于2.49%,较前一周上升0.13bps;10年期国债收于2.73%,较前一周上升3.01bps。上周末1年期国开债收于1.89%,较前一周上升0.07bps;10年期国开债收于2.88%,较前一周上升2.01bps。
从曲线形态和期限利差来看,上周末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利差为95.72bps,较前一周走扩4.46bps;上周末10年期国债与5年期国债利差为23.6bps,较前一周走扩2.88bps。
从隐含税率来看,上周10年期国开债隐含税率为5.26%,较前一周下降0.39个百分点;5年期国开债隐含税率为4.04%,较前一周上升0.86个百分点。
从利率衍生品走势来看, 1年期IRS-Repo收于1.98%,较上周变动3bps,5年期IRS-Repo收于2.53%,较上周变动3bps;T2212收于101.125,较上周变动-0.28元;TF2212收于101.755,较上周变动-0.14元。
从中美利差来看,上周Shibor3M与Libor3M利差为-262.76bps,较前一周下降11.39bps;10年期中国国债与10年期美国国债利差为-148.22bps,较前一周下降17.99bps。
从债券发行来看,上周国债发行2640亿元,到期 2550亿元,净融资 90亿元;地方债发行1842.9亿元,到期 787.2亿元,净融资 1055.7亿元;政金债发行1415.5亿元,到期 580亿元,净融资 835.5亿元;信用债发行2946.6亿元,到期 2761.8亿元,净融资 184.7亿元。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021-2285275113262986013liliulin@cib.com.cn
-
汤灏021-2285263013501713255tanghao@ci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