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升级和内生增长—2022年高端装备行业展望

关键字: 基建投资 , 制造业投资 , 结构性趋势 , 产业升级
2021-12-11
邹刚
高级研究员
基础行业部
 
 

行业外部环境:需求能见度不高。2021年,经济呈现大幅波动,上半年在低基数和疫后复苏的支撑下,同比高速增长;下半年则在基建后置、房地产调控、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下,景气度快速下滑。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下行阶段,但政策已经开始转向,基建有望逐步发力。与此同时,防风险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长期基调,基建力度和房地产政策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行业策略:重点关注具备内生增长性的方向。装备行业位于制造产业链中游,产业发展受到上游原材料和下游需求的影响,当前宏观环境下,预计总量层面亮点有限。但与此同时,技术升级和效率升级作为装备发展的长期内在动力,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结构性发展机会突出。建议重点关注:(一)新兴成长设备/技术渗透率提升方向,如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等;(二)传统设备的技术升级方向,如数控机床。

 

产业趋势:重视高端装备领域专精特新的批量崛起。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四化特征的中小型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代表。一方面,我国装备产业国产化加速,上游零部件领域逐步进口替代;另一方面,政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空前。综合影响下,装备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将批量崛起,重点关注通用基础件领域具备国产替代潜力的企业和新技术方向位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具体方向包括减速器、密封件、阀门、数控刀具、机器视觉、3D打印、工业激光等。

 

重点子行业展望。工程机械:探寻新的销量中枢。2021年工程机械行业走势前高后低,在全年销量可能达到周期高点的同时,景气度三季度开始也快速下行。展望2022年,基建发力、出口延续景气将成为正向支撑,但房地产政策和基建力度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且周期高点回落之下,更新需求可能进一步削弱,预计总体销量可能将有所下行。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提升驱动下,有望实现持续增长。制造业投资高景气和光伏、锂电等行业机器人应用大幅提升两大驱动之下,2021年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可观,全年产量同比增长26%左右。展望2022年,制造业投资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但在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和国产机器人份额提升的支撑下,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有望继续实现增长,重点关注头部本体企业和优质的零部件企业。机床:数控化和国产化趋势下,关注优质企业发展。机床需求与制造业投资密切相关,2021年景气前高后低。2022年则在总量趋势不确定的背景下,数控化和国产化成为重要结构性机会。我国年均机床消费金额超过1500亿元,而国产机床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结构性趋势下仍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机床产业链较长,上游零部件领域(数控系统、刀具、电主轴等)也有较多优质企业可以重点关注。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不及预期风险;企业资本开支保守,制造业投资不及预期风险;新产品/技术渗透速度、国产化进度低于预期风险。

 
一、行业外部环境:需求能见度不高
 
2021年,经济呈现大幅波动,上半年在低基数和疫后复苏的支撑下,同比高速增长;下半年则在基建后置、房地产调控、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下,景气度快速下滑。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下行阶段,但政策已经开始转向,基建有望逐步发力。与此同时,防风险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长期基调,基建力度和房地产政策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021年经济前高后低,逐季下行。 上半年随着国内经济活动的全面复苏和海外出口的持续向好,国内经济呈现出较高的景气度,并且在基数效应下,增长幅度较大。但随着基建投资的明显蓄力和对房地产投资的政策调控,经济开始呈现出下行压力。
装备行业需求从高位快速回落,同时下半年也面临较大的原材料涨价压力。 一方面,随着下游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走弱,装备行业需求也从高位回落,目前尚未企稳;另一方面,受疫情、环保限产等因素的影响,以钢铁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挤压装备企业的利润。
2022年展望:政策转向之下,经济有望逐步企稳,但防风险和产业转型的长期基调之下,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随着下行压力的加大,政策总基调开始逐步偏向稳增长,基建投资也有望重新发力。但产业结构升级和防止金融风险的总基调下,政策的力度预计有限,对于经济更多还是托底为主。
 
二、行业策略:重点关注具备内生增长性的方向
 
装备行业位于制造产业链中游,产业发展受到上游原材料和下游需求的影响,当前宏观环境下,预计总量层面亮点有限。但与此同时,技术升级和效率升级作为装备发展的长期内在动力,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结构性发展机会突出。建议重点关注:(一)新兴成长设备/技术渗透率提升方向,如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等;(二)传统设备的技术升级方面,如数控机床。
 
1、方向之一:新兴成长设备/技术渗透率提升,如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等
 
渗透率支撑内生增长。 以工业机器、机器视觉为代表的新兴制造设备/技术,相对于传统方式,具有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特征,在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以及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随着使用成本的下降和应用经验的提升,其渗透率会逐步提升,支撑产业的内生增长。
 
工业机器人具有执行精度高、效率高等优势,高端制造业带动之下,渗透率持续提升。 工业机器人是指面向制造业的多关节机械手臂,或其他拥有多自由度的机械装置,可以根据设定自主完成工作。工业机器人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体,优势突出,能显著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当前已经形成多种形态,在各类制造业中广泛应用于上下料、搬运、焊接、装配等工作。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渗透率还相对较低,但在高端制造业投资增长和机器人应用场景增多的带动下,渗透率快速提升。
机器视觉赋予设备看的能力,是高精度、大批量生产的利器,应用从3C向锂电、光伏等行业拓展。 机器视觉通过光源+镜头+工业相机+分析软件的组合,赋予机器“看”的能力。相对人眼,机器视觉拥有精度高、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突出优势,应用于工业领域,能够显著提高生产的速度和精度。当前阶段,机器视觉的应用正逐步从3C制造领域向锂电和光伏等高端制造领域渗透,处于1到N的发展阶段。
 
2、方向之二:传统设备的结构/技术升级,如数控机床等
 
进入成熟期的装备,需求总量可能增长有限,但在对效率的追求下,也会有产品结构和技术的持续升级。 对效率的追求,是设备行业永恒的主题,处于成熟期的装备会通过产品升级、技术升级等方式,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带来存量设备的更新需求。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子行业是数控机床等。
 
数控机床:制造业升级基础设备。 相对以人工控制和操作为主的普通机床,数控机床拥有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指令实现自动化加工,并且在稳定性、加工精度和加工速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产量结构上看,我国机床仍以低端的传统机床为主,高端数控机床占比明显偏低。2020年我国数控切削机床产量为19.26万台,占全部切削机床的比例为43.19%。
 
 
三、产业趋势:重视高端装备领域专精特新的批量崛起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四化特征的中小型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代表。一方面,我国装备产业国产化加速,上游零部件领域逐步进口替代;另一方面,政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空前。综合影响下,装备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将批量崛起,重点关注通用基础件领域具备国产替代潜力的企业和新技术方向位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具体方向包括减速器、密封件、阀门、数控刀具、机器视觉、3D打印、工业激光等。
 
1、专精特新是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力量,装备行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多
 
专精特新是最优质中小企业的代表。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四化特征的中小型企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凭借“专注”和“专业”,专精特新企业通常能在细分市场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并且相对于下游也有较强的溢价能力。体现在财务指标层面,专精特新企业通常具有高毛利率、高研发投入的特征,属于“小而美”的企业。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专精特新企业将是重要支撑。 制造业细分领域多、产品种类多、产业链长,产业生态是大型企业从业终端设备,大量小型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通常由中小企业供应,没有高品质零部件就没有好的产品,没有中小企业的支撑,制造业也难以实现升级。工信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核心器件或服务。
机械行业专精特新数量多、质地好。 产业中游的位置和制造业垂直细分的特点,使得机械行业实质上是一个大的子行业的集合,具有总体市场空间大、细分子行业多的特点。机械行业的特征天然适宜中小企业发展,通过产品聚焦或者市场聚焦的方式,中小企业能够在细分市场获得较高的份额和较强的下游议价能力。
 
2、产业趋势叠加政策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速
 
国产化趋势、政策扶持、资本市场支持,三重因素共振,专精特新发展进入快车道。 产业发展角度,当前我国装备产业处于国产化率快速提升的时期,以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为代表,均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政策角度,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政府的重点工作方向,而专精特新成为补强产业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力量。资本角度,北交所成立,聚焦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将获得更多的资本助力。
 
3、重点关注新技术和零部件产业链的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企业的本质是通过业务聚焦和技术突破获得成长。 结合我国制造业总体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转变,我们认为通用基础件领域具备国产替代潜力和新技术方向位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专精特新企业,将在产业趋势和政策红利之下,实现快速成长。通用基础件可以重点关注减速器、密封件、阀门、数控刀具等方向。新技术可以重点关注机器视觉、3D打印、工业激光等。
 
四、重点子行业展望: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机
 
1、工程机械:探寻新的销量中枢
 
2021年工程机械行业特点:高开低走。 在3月创下单月7.9万台的历史第一高销量后,二季度开始销量快速走低。至10月,单月销量减少至1.89万台,同比减少30.61%。分市场来看,国内需求快速下滑,10月同比减少47.23%;出口则表现较为强势,增速维持在75%以上。
行业背景是周期高点、基建后置、房地产调控。 当前,工程机械行业处于景气周期的高点位置,挖掘机全年销量预计在33万台左右,处于历史高位。纵观本轮增长的驱动,固定资产投资(基建和房地产)、老旧设备更新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但在下半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支撑明显弱化。
2022年展望:预计总体下行,同时也有积极力量,探寻新的销量中枢。 展望2022年,工程机械行业同时面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方面,国内政策开始转向稳增长,基建预计将继续发挥托底功能,同时,疫情扰动之下,海外复苏进度拉长,出口预期延续景气;不利因素方面,基建投资预计延续托而不举风格,力度有限,同时房地产行业调控的大基调预计难有改变;最后,作为本轮周期重要支撑的更新需求,若下游行业整体景气度提升有限,则更新需求也将难以释放。
 
2、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提升驱动下,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2021年机器人景气可观,制造业投资和渗透率提升是两大驱动力。 2021年是机器人行业大年,全年产量预计接近30万台,同比增长26%。一方面,经济总体复苏之下,制造业投资较为景气,截至10月底,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4.2%;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汽车、电子等领域之外,光伏、锂电、半导体等领域工业机器人快速渗透,成为重要的增长点。
2022年制造业投资有一定不确定性,但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提升的趋势将持续。 制造业投资具有一定后周期属性,需要较好的经济环境作为支撑,在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也会面临一定不确定性。但对于工业机器人,其应用的渗透率提升将是持续性的趋势,将支持行业发展,其中光伏、锂电、半导体仍将是渗透的重点领域。
 
总量之外,国产化趋势也十分明显。 工业机器人系统复杂、精密零部件多,可靠性和品牌是制造业企业选购时的重要考量,品牌优势明显的“四大家族“工业机器人也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随着应用场景的更加多元化、国产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开始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也持续提升,从三季度数据来看,国产年内销量增长61%,远高于外资品牌16.8%的增速。
 
2022年展望:渗透率提升和国产化趋势之下,有望继续增长。 虽然制造业投资整体趋势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但在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和国产机器人份额提升的支撑下,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有望继续实现增长,重点关注头部本体企业和优质的零部件企业。
 
3、机床:数控化和国产化趋势下,关注优质企业发展
 
2021年机床总体销量景气,但增速回落较快。 截至10月底,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49.17万台,同比增长31.90%,总量上呈现出较高的景气度。与此同时,单月产量前高后低和增速回落较快的趋势也很清晰,10月单月产量4.42万台,同比增长4.8%。
数控化和国产化是长期趋势。 一方面,机床需求与制造业投资高度相关,尤其是占比相对较大的汽车、模具等行业;另一方面,机床行业内部,也有明显的数控化和国产化的结构性变化趋势。当前宏观背景下,需求总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结构变化的趋势明确且持续。
2022年展望:大市场空间、低集中度,叠加数控化和国产化,重点关注具备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年均机床消费金额超过1500亿元,而目前大部分国产机床企业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下,数控化升级和国产化趋势下,优质国产机床企业有足够大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机床产业链较长,上游零部件领域(数控系统、刀具、电主轴等)也有较多优质企业可以重点关注。
 
五、风险提示
 
基建投资不及预期风险; 现阶段,我国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增长动力,但总体规模相对偏小,基建需要适时承担托底的功能。但与此同时,基建发展空间和地方债务问题也使得基建投资面临约束,可能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企业资本开支保守,制造业投资不及预期风险; 经济周期波动加大、新冠疫情扰动,在宏观环境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可能更加保守,减少或者延缓资本开支。
 
新产品/技术渗透速度、国产化进度低于预期风险; 新技术导入和国产化率提升是装备行业两个主要的内生增长驱动力,但具体速度也受到需求结构、产品实力、导入力度等因素影响。

转载声明

转载申请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务支持人员

  • 李璐琳
    021-22852751
    13262986013
  • 汤灏
    021-22852630
    13501713255
查看简介及免责声明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打开

企业微信号已复制,请前往企业微信添加销售好友

您的手机不支持自动复制,请在企业微信手动输入***,添加销售好友